对于只有5户人家的大田县广平镇大吉村芦坑自然村79岁的村
民陈胜标而言,通上电,是一种福气!6月25日这天,他郑重地向陪伴了自己几十年的煤油灯鞠了三个躬,再用绒布把灯包好,放进箱子。然后,他点燃了一串鞭炮。老人用自己最隆重的方式告别了没有电的过去。在他拉开房间电灯那一霎那,因为不习惯,老人眯起了双眼,眼角闪动着晶莹的泪花,那神情是幸福的。对于大田县屏山乡蒋山村蔗乾村民小组小李而言,通上电,更是一种希望!他说:有了电,可办厂买制茶机,茶青做成茶叶卖,再也不怕茶青贩子杀价了。
为了这种幸福,市委、市政府给予了真情的关注;为了这个希望,三明供电部门倾注了大量心血:40 多支施工队伍1300多人,风餐露宿、起早摸黑、日夜奋战,在20多天时间里,架设高低压线路127公里、立杆900多基、安装变压器25台,投入资金568 万元。清流县嵩口镇塘元坑自然村17岁的村民王碧清说,这就像神话一样。6月25日这天,我市最后一户人家告别油灯照明,顺利实现“户户通电”。
承诺:不能落下一户人家
享受着现代文明的人们根本无法想象,没有电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宁化县湖村镇黄山寮自然村,距离湖村镇15华里,全村12户人家散居在各个山坳里。在这里,每年春节除夕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蜿蜒的山路上,明明灭灭的火把组成一条移动的长龙游走在山间。这是当地庆祝春节的民俗?不是!是这里的村民举家打着火把,翻山越岭走15里山路到镇上去看春节联欢晚会。
尤溪县中仙乡坪面自然村距离乡24公里,山高林密,全村有8户人家34 人,毛竹林1000亩。因为没有电,村民要碾米到7公里外的吉华村去,大片的毛竹林抛荒;因为没有电,村外的姑娘不愿嫁进来,村里的姑娘争着嫁出去,一些男青年只好到别村去做上门女婿。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就如村民院里那个石磨,谁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推到头。五年前到安宁村落户的肖有军得知村里要拉电了,高兴地跑回来,准备帮助清理线路走廊。肖有军说:“通电后,我要把老婆小孩带回家,好好管理竹林,买电视、电钣煲,过得也像城里人一样……
大田县广平镇大吉村是典型的石灰石地质构造,群山环绕,溪流潺潺,绿野争芜,后坑村民小组5户人家就住在这山坡、小溪之间。五户人家全姓陈,村民陈福来说,他们家族这里住了48代了,以前也曾搬出去住,可外面没田没山,没多久还是又搬回来。祖屋虽破还是舍不得。这里生活就靠种点田,采笋烤笋干卖点钱过日子。家里杀猪是最头痛的事。一家人早早要准备100多斤油柴,凌晨一两点起来,就着油柴的火光杀猪脱毛。等天亮时杀好猪时,满脸全熏黑,洗都洗不掉。现在油柴也越来越不好挖了。这个村有6个孩子在念书,村民小陈说,孩子们在学校时还好,每次放假回来,大人们就犯愁了,在油灯下学习,早上起床,看到孩子鼻孔全是黑的,很让人心酸。一直盼着你们把电拉进来,让我们过上有电的日子。当记者问他们,这里通上电后,你们将要发展什么产业?一屋子十几人,没有一个说出想法来。望着他们渴望的眼神,我心里有一种莫名的酸楚。
我市从1999 年开始全面实施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历时4载多,一、二期工程全面竣工,农村的用电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由于受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制约,目前我市仍有像这样的一些无电村。今年,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农电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户户通电"工程后,福建省农村"户户通电"工程建设正式拉开序幕。三明市政府明确将农村“户户通电”工程纳入三明市无电地区电力建设规划和新农村发展规划。
在前期的调查摸底中,市电业局局长、市“户户通电”工程领导小组负责人之一蔡鸿贤感慨很深:“如果不是身临其境,你的感受不会来的那样强烈。当七八十岁的婆婆握着你的手,告诉你,她多想在有生之年用上电灯的时候,那种对贫穷的痛心已经化作一种责任,你责无旁贷!”
调查报告很快就出来了:全市27个无电村落,涉及户数442户,人口1786人。分布地区:宁化、建宁、清流、明溪、大田和尤溪等,都处于大山深处,远离集镇,自然环境差,交通不便,农民居住相对分散,经济基础薄弱。
有人算了一笔账,解决全市422户无电户用电需要投入资金568万元,从经济上来看,电力部门的投资是亏损的,但电力部门考虑得更多的是农民企盼通电的眼神,他们承诺:要让文明之光遍洒三明的每一个角落。
6月1日,背负着422户1786位农民的殷切期盼,带着党和政府的信任和关怀,“户户通”工程正式启动。
用忠诚践行诺言
“在施工过程中,有太多感人的故事在撞击着你的心灵,我的感觉,四个字:深深感动!不管是供电职工还是当地农民。”市电业局党委书记李生坤这样描述他的感受。
从尤溪县到没有电的中仙乡坪面自然村有100多公里,吉普车要走3个半小时,然后再步行1 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坪面自然村的施工点距中仙乡24公里,距坪面自然村5公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为了抢进度、抢时间,供电公司组织了3支党团员突击队,突击队员们在路边搭简易工棚安营扎寨。他们用石块累灶,木头作床架,竹片当床,将导线轱辘立起来当饭桌,晚上简易工棚住不下,施工人员就到工棚对面的山洞里,用几块小石板一垒过一晚。工棚里闷热,队员们只好赤裸着上身睡觉,山上的蚊子又大又多,把他们叮咬得浑身起红色疙瘩,队员们却说,因为太累了,都感觉不到。
6月7日22时,尤溪县暴雨狂泻,由于附近的小溪水位暴涨,洪水冲垮了简易工棚,40多名施工人员在暴风雨中又重新搭建起简易工棚。由于工棚附近没有电,没有信号,通讯工具没法使用,无法同外界联系。工程技术人员巡查工作时,遇雨天、淤泥满地、道路又陡又滑,从工棚到坪面自然村往返一趟要走3个多小时,时常是浑身湿透,鞋子灌满了泥水和雨水。
进村的道路既陡峭又窄小,工程队的电杆等物质只能请拖拉机来运输,记者当日在进山的路上看到,下过雨的小路坑坑洼洼,运输电杆的拖拉机开几步就陷在泥泞中,每次拖拉机轱辘陷入泥沼中,要先把电杆卸下车,大家再搬石块、挖烂泥、推的推、拖的拖,足足折腾了一个多小时,才把车子从泥浆里拖出来。由于路滑坡陡,施工队请的拖拉机手3天换了3个人。路太难走了,施工队只好采用人工抬运物资,该工程采用10米的电杆,大头的电杆1300多斤,小头的电杆1000多斤,施工队员将一根根电杆一寸一寸地挪移上山,衣裤和皮肤被灌木刮破是常有的事。遇到较陡的山坡,抬杠人员稍不小心,就有可能坠入10米多高的山坡下。六月,是当地的梅雨季节,正午还是艳阳当空,眨眼间就暴雨倾盆,突击队员们身上的衣服干了湿、湿了干,但是谁也没有退却。
6月16 日,在距建宁县城45公里的黄埠乡杨树坡村杨下坑自然村“户户通电”施工工地,喘着粗气从对面山头,趟过30米宽,齐腰深的溪水跑过来的乡供电所余所长,见到记者的第一句就是,这工程太难做了!说着就去找水喝。
杨下坑自然村有四栋房子,目前只有三个老人住在那里,这个自然村远离村部3公里,从村道到后坑还要翻两个山头,余所长带着户户通电工程突击队在这里已经奋战了一个星期了。
余所长牛饮完水,一边用袖子擦汗一边说,这个自然村的通电工程是“两改”以来最难做的,架设1.6公里的线路,立17根电杆,线路走廊是在坡度超过70度的原始森林中穿过。还要跨过一条30米宽的湍急溪流。一根8米长的电杆要22个人抬,而且是30米就要歇一会,抬一根电杆到杆位要半天多的时间,这几天一直下雨,我们硬劈出来的山路全是泥浆,你们看,一人抬电杆,旁边还要有人扶,不然脚底打滑,一人摔到没事,其他的队员就有危险了。说完,他又去帮忙抬电杆过溪流了。
只见溪流边草地上躺着5根8米电杆,余所长叫来15名队员,在草地上队员们脱掉外裤,余所长解释说,水太急了,不把外裤脱了,人一下水就被水冲走。只见队员抬起电杆喊起号子迈进急流里,湍急的溪流把队员的步伐冲乱了,一名队员脚下一滑,一个踉跄差点倒在水里,我们站在岸边的人边都为他捏了一把汗。十几分钟过去了,队员们跌跌撞撞地把电杆抬过河,队员们喘了一口大气,我们也出了一身冷汗。
在清流县灵地镇高排村民小组,村民们听说他们村子里要拉电了,高兴得象过年一样。架设高压线路要砍掉一些沿线有电村的林子,高排村民就放出话来.如果今过得硬村不让砍的话,我们村小组就用最好的山林跟他们村换林子。让供电部门没想到的是,工程却进行得出奇的顺利,有电村的村民说,政府、供电部门做这样功德无量的事,我们怎么能不支持?高压线路经过的地方,你们认为应该砍的林子,不管是村里的还是个人的,你随便砍。
光明点亮生活的希望
6月21日15时,宁化县湖村镇黄山寮自然村在27个无电村中率先通电了。
62岁巫火福大爷拉开电灯开关,看到屋里亮起耀眼的灯光时,禁不住孩子般地手舞足蹈。巫大爷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有电了,心里亮堂了,心情也好多了。原来过年看晚会要走一个半小时去镇上亲戚家看。现在通了电,过些天,我就去买彩电。今年过年我要好好看一个通宵的晚会。
村民巫金财对记者说,有电了,我想第一个买的是碾米机,以后就不要再挑着稻谷到镇里去碾;紧接着,我要买的是手机,这样方便与在厦门打工的儿子联系,了解外面信息。这里丰富的毛竹资源,有了电,如果办一个竹制品加工厂,一根毛竹可以多收入十几块钱。
也是当天19时20分,清流县田源乡新村阳田自然村的配电变压器送电了,沉寂了多年的小山村沸腾了,这天一大早,逢年过节都难得买肉的村民罗眙兴就到墟场上买了一条鱼、5斤猪肉和酒,请了多年都没上门的亲朋好友来家做客,庆贺今天家里通上了电。罗眙兴说,没有电,晚上吃饱就睡觉,烤烟、选烟叶很不方便,加工大米要挑到5公里外的新村去碾。有电了,我要想办法发展生产,攒些钱买电器,在这里把生活过好……
尽管不是每个村民都喜欢直白地表达心中的感激,但从那一张张淳朴的脸上,记者看到了一种欣喜,一种感动。新生活的曙光,已经遍洒到山旮旯里,照在了他们的脸庞。而他们,正感受着这种光明和温暖。
标签:福建,三明,户户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