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老虎”光临江苏,全省气温居高不下,各级媒体的视线再次关注到电网运行情况。日前,新华社江苏分社、新华日报、江南时报、现代快报、江苏电视台等中央和省级主要媒体记者把焦点聚集到了江苏电网南北两极——苏州和徐州。
8月8日下午,记者们一下车就盯住了苏州供电公司总经理陈玉书,问题似连珠炮般抛出:高温中苏州电网运行情况如何?苏州地区电力负荷是怎样的水平?你们是怎样保证供电的?你一言我一语的提问让陈玉书总经理一时不知先回答哪个是好。
略加思考后,陈总以坦诚的态度,用自己从苏中调任苏州两个月零两天的体会回答记者:没想到苏州经济社会发展对用电需求增长这么快,我统计了一下,苏州电网每天新增100千伏安以上专用变压器的用户27户,容量达到2万千伏安。入夏以来,苏州电网负荷不断冲高,最高用电负荷已经突破1000万千瓦。
陈总还笑谈了为此而产生的四个“心跳”。一是电网线路、设备几乎都是处于满负荷运行状态,例如陆慕变电站18万千伏安的主变压器已经用到了17万多,尽管平时悉心维护,但职工们都担心再增长下去设备还能否承受;二是线路、设备满载时温度高,发生意外的几率相当大,稍不注意极有可能引发大面积停电;三是外力破坏严重,而且防不胜防,除部分偷盗现象外,多数是由于建设单位在施工时碰擦线路、供电设备而造成的;四是白天电网负荷重,消除隐患的抢修都安排在夜间进行,人员作业安全保障起来更困难。陈总一席掏心窝的话使记者们领悟到了苏州供电公司高温期间保电的艰辛。
为验证陈总的话,记者们随机跟上了一个巡线测温小组来到了寒山变电站。下午3时许,当地气象温度为35摄氏度,并不算太高。但站在滚烫的水泥地上,记者们还是觉得热浪逼人。敏感的记者立即测量一下地面温度,不断跳跃的数字在47摄氏度上才止住了脚步……
下午5时许,在返回驻地的途中,眼尖的记者发现了一处正在吊装变压器的施工现场,随即要求下车采访。记者们不理解地问现场负责人,为什么天气那么热还要坚持作业?现场负责人介绍,这里是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集中居住区,许多迁移户刚刚搬来,度夏不能没有电,现在就是在抢时间给每栋房子都安装节能单相变压器,保证每家每户的最大用电需求。现场的群众告诉记者,安装了这种外形酷似邮筒的变压器后,电压稳定多了,空调运行很正常,我们凉快了,供电职工吃苦了,很感谢他们。
随行的江苏电视台记者袁锦平发现,透过摄像机镜头,施工人员都是黑黝黝的,特别吸光。现场负责人幽默地说,每天都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谁都会有这样一身健康的肤色。
在苏州,记者们还采访了张家港浦项不锈钢有限公司韩方副总经理申丁锡、吴江金伦公司董事长潘飞云和江苏盛氏集团总裁盛友泉。这些企业家无一不对今夏供电部门保电和服务工作感到满意。他们表示,那么热的天,依照以前的经验,企业“开三停四”似乎是必然的,但是今年却出乎意外,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停过一分钟电。如此好的用电环境,真是一片投资的热土。
8月10日,离开苏州,驱车直奔江苏电网北大门、北电南送和西电东送的“咽喉”——徐州,记者们又有另一番感触。徐州供电公司总经理张绍宾诙谐地向记者介绍说,徐州和苏州情况不一样,我们一方面在当“搬运工”,一方面又是“建筑工”。为确保全省、尤其是苏南负荷中心正常用电,徐州供电公司今年保证过网南送电量预计330亿千瓦时,几乎能满足了南京、镇江两个城市的用电需求。同时,为落实省委省政府“振兴苏北、开发东陇海产业带”的战略决策,徐州供电人还在顶烈日、冒酷暑苦战徐连输变电工程。
听完张总的介绍,记者们反复回味着这一个个奉献的数字,同时不顾劝阻,执意要到工地亲身体验一番。在徐连输变电工程姚包线二号铁塔施工现场,记者们看到, 60余米高的铁塔已经拔地而起,正在吊装横担。几十名职工穿着厚重的工作服,攀行在热浪炙烤中的铁塔上。此时,挂在塔材上的温度计显示为45摄氏度。地面上一名职工抽空豪放地大碗喝水,与挥汗如雨的奋战形成了震撼人心的画面,强烈感染了在场的记者们。新华日报记者翟慎良、现代快报记者尹海峡主动要求爬上铁塔,意图“零距离”接触高空作业人员。在严密的安全监护下,他们穿上工作服,系上安全带,努力向上攀登。然而,两位记者在不到十米的高度就打起了退堂鼓。着地后,他们连声感叹:烫手,腿软,热得头发昏!直到第二天,他们还感觉到全身酸痛。
整整四天、近2000公里的体验之旅,记者们走近苦战于高温中的供电人,感受到了那一份艰辛与执著,几句关键词表述了他们深刻的印象:
新华日报记者翟慎良:用电者轻触开关就能享受清风明灯,供电人千辛万苦传递光明和动力的付出,应当受到社会的尊重。江南时报记者许尽义: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电网建设提出了更高、更加迫切的要求,政府与社会都应理解和支持电网的规划与发展。现代快报记者尹海峡:供电人的贡献确实有力地支撑了江苏“两个率先”的实践。
江苏电视台专栏记者袁锦平:各级政府应该千方百计做好疏导工作,全力支持电网建设的政促处理工作,使供电人摆脱不必要的困扰,甩开膀子搞建设,这是对他们最大的支持。
新华社江苏分社记者周国洪: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用电的需求猛增,但增长总有一个限度,全社会都应该高度关注节能的问题。江苏省电力公司建设和谐节约型的电网,已经取得了示范性的经验,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其中一些值得借鉴的做法,应该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
标签:供电,农电工作,体验,普通电力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