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灌南供电公司加强电网建设侧记
(本网讯)几年投入4.8亿元建设改造电网,这在经济发达地方不算多,但在革命老区,地处黄海之滨、经济欠发达的小县灌南却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因为直到2003年,这个县的财政总收入也仅亿元!灌南为什么花大本钱建电网?
千难万难、缺电最难,灌南人逼上梁山
2003年,新一届县委领导班子提出了“工业立县、开放兴县、城市活县、富民强县”的总体思路,并根据灌南的实际,抓住省委扶贫和苏南产业转移等后发优势,以县经济开发区和堆沟化工园区建设为载体,出台了系列优惠政策,合力招商引资。由于环境宽松、政策优惠、服务周到,各地客商纷沓而至。
发展的态势喜人,但更急人!因为灌南的电网建设严重滞后,已成为制约灌南经济发展的瓶颈。为谋求更快发展,持续发展,必须迅速打破瓶颈!为此县电网建设领导小组成立了,一把手县长亲自挂帅,下设办公室,政府办公室主任和电力公司老总,政企联手,拉开了电网建设的序幕。
然而历史陈帐,哪是一下能还清的?灌南电网建设欠帐太多太多!
如果把1958年建县时,从上海市崇明纱厂拆回的一台250马力旧柴油发电机组作为灌南县供电的开始,那么直到1966年,灌南才建起第一家35千伏输变电工程,10千伏线路不足15公里。1970年原淮阴市第一座110千伏变电站在灌南乔庄投运,此后又经10年,全县18个乡镇才全部通上电。到1994年底全县还有9个村,113个村民组,26406户没通上电。因为没有电,不少青年找对象都难。最让人心酸的是有位老人,盼了一辈子电灯,可盼瞎了双眼至死也未见到电。即使先通上电的城乡住户,也因网架薄弱、供电半径太大、设备状况差、配变布点少、无功补偿不足和技术装备落后等原因,供电安全性、可靠性、电能质量都很差。特别是农村用电,因线路输送距离远,导线细,又是农灌带照明,一到非农灌期,变损都由用电户承担,综合电价高,农民难以负担。许多农民辛辛苦苦攒了几个钱,买了电风扇转不动,买了电视看不清,买了洗衣机放米面。昂贵的电费和极不稳定的电流电压质量让全县仅有的几家小厂伤透了脑筋,特别是到了夏季,只要有点小风雨,电网就“感冒”,不时地停电、限电也让工厂遭受了很大损失。有一次停电让一厂长气愤至极,半夜踢开县长宿舍门破口大骂!
千方百计、南上北下,灌南人跳起来抢机遇
灌南电网太差了,灌南人用电太难了!可更难的是资金,电网建设是一项高投入,钱从哪里来?财政国库保吃饭开粮仓都难,老百姓更是两手空空,怎么办?
困难吓不倒灌南人!认准的路必须走下去!他们抓住国家电网建设改造和省市扶贫这一机遇,县委书记、县长和供电、计委等有关部门一趟趟南上北下。跑北京、奔南京,找有关部门,找有关领导,介绍情况,分析形势,请他们来视察。软磨硬缠,特别是他们带去的生产生活一线盼电的音像资料另人动容,县领导为民办实事的韧劲尤让人钦佩。项目立项了,资金拔下来了,贷款也有眉目了,这让灌南人有了信心!
在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的同时,高目标定位、高力度推进、高质量施工,一个大打电网建设翻身仗的准备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首先组建三支安装施工队:一支是抽调骨干力量,配合上级施工队专攻投资1.78亿元的灌南县首座220千伏金庄变,重在改变电网结构;一支以县公司安装队为主力的城网改造队伍,重在降低线损,保证供电安全可靠;另一支是以各乡镇供电所为主改造农网、重在实现户户通,努力为农民脱贫致富,建设新农村打好基础。其次是组建好后勤保障队。供电、城建土地等有关部门开设绿色通道,凡电网建设牵涉到的征地、拆迁等工作手续一路绿灯,特事特办,先干后批;组织专业人员负责工程招标,对采购的材料质量进行把关,一切都在阳光下。第三是成立工程质量跟踪督查队。聘请外地专业质监队,对所有工程质量进行全程督查,确保电网建设和改造高质量。
千辛万苦,争先创优,灌南电网坚持质量第一
占地45亩的220千伏金庄变工程是全县瞩目的工程。为了它的早日投运,供电人不辞千辛万苦创造了令人赞叹的灌南速度:选地征地1个月;土建5月零2天;桩基68天;主控楼52天!整个工程只用10个月就一次性投运成功!工程质量更是一流。由于灌南地质条件较差,变电所场地建筑及构架、主变基础全部采用灌注桩,支架、电缆沟、道路、围墙底下地基处理全部采用水泥搅拌桩,整个场地桩基工作量巨大,仅深层搅拌桩就达63640立方米!大量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运用,更使金庄变锦上添花。220千伏采用支持式管型母线,将防误闭锁的模拟操作合成在计算机监控系统内;所内电缆埋管取代部分二次电缆支沟,缆沟支架采用双排通长扁铁固定,使支架更牢固,整齐和美观。带电显示防误装置,使得所变电源更加安全可靠。在工艺上,建设者们采用弧形振动梁,真空吸水、机械磨光等方法,保证了施工质量。就连建筑场外墙面龟裂这样一些小事他们也想到了,坚持在内墙与梁、柱连接处粘贴尼龙网、在墙外面采用面砖,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为金庄变配套的工程建设也是一根硬骨头。仅它的220千伏电源引入线就达32.79公里,经过两个县11条大河,要建铁塔99基。征地、拆迁、补偿虽然有政府支持,但牵涉到两个县,具体工作做起来难度极大。县供电公司调用各方面的力量,运用多种方法,不怕跑弯腿,不怕磨破嘴,硬是用精诚让金石为开。许多百姓不仅牺牲个人利益,还主动为施工人员服务。线路过河时,附近村民主动为其摆渡。人手少,他们又主动帮着拉线。那情,那景,那场面,让人想起久违的战争年代,人民全力支援子弟兵鱼水情。各级领导对工程更是关注,市县领导、市公司领导多次亲临现场视察,工作人员则把工作干好干优当作是对自己的一次考验。
付出终有回报。不仅220千伏金庄变如期建成投运,而且以220千伏为中心的配套110千伏6条出线、35千伏5条出线也同时建好。登高俯看,它象巨人伸出的臂膀有力地担起了灌南城乡供电的重任,也托起了灌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千家万户星光灿烂,灌南74万人共享现代文明
农网改造面广量大,涉及千家万户,情况也比较复杂。为把好事办好,县公司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明确目标、分布实施”的原则,按照“小容量、密布点、短半径”和“安全、优质、高效、经济”的要求,精心组织,精心安排,全方位、全过程抓好施工管理。从方案制定、勘察设计、器材购买、工程预决算、施工验收等各个环节,对照标准,坚持三级验收,确保施工一处、规范一处,不留缺陷和隐患。同时精打细算,节约每一分钱,对农户通电实行最高限价。施工中坚持“不吃用户一顿饭、不喝用户一杯酒、不抽用户一包烟”,在全县树立了良好的供电人形象。不仅实现了户户通电的目标,供电可靠性也提高了,线损大幅下降,由原来的13%降为11%。同时进行农电体制改革,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年减轻农民负担210多万元。为此群众自发送了100多面锦旗,公司不但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表彰,还作为典型在全省会议上介绍了经验。
城网改造同样取得优异的成绩,县城中心区10千伏架空线全部换上绝缘导线,变电所之间组成环网,实现了“手拉手”供电。高层建筑,大用户、重点用户全部用开闭所式变电站供电,35千伏变电所实现了双电源供电,供电可靠性和电压质量分别达到99.99%和≥98%,线损城区10千伏及以下线路综合损≤5%。
几年来,灌南通过多种渠道,先后筹集资金4.8亿元投入电网改造。新建变电所6座,改造变电所10座,架设10千伏及以上线路290多公里。目前,全县已有变电所16座,全部实现了无人值班,总容量421.9万千瓦时。高速的电网建设和背靠连云港核电站的优势,为灌南抢抓了机遇,赢得了时间,收获了成功。灌南经济开发区去年已获省政府正式批准,今年堆沟化工园被省和国家批准,正式命名为江苏省连云港化工产业园。而周边市县的开发区、化工园区虽然起步比灌南早,但由于电网建设慢一拍,至今还未获“出生证”。
万紫千红,灌南这颗黄海明珠更璀璨
优越的环境,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坚强的电网引来了大批客商。由南京水运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兴建的大盛板业集团是国内首家、江苏最大的麦秸板生产企业,青岛白樱花集团投资2亿元在建的灌南白樱花工业园将成为江苏省最大的粮食加工企业。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大日本油墨公司以及韩国京仁洋行、加拿大服装城等近200家科技含量高、投资密度大、产业关联度强的企业陆续入驻灌南两大工业园区。
今年上半年,该县又成功引进项目58个,客户到位资金24.9亿元,占全市计划的85.86%。
电网建设还给灌南带来巨大活力和经济利益。今年1-6月份,全县累计完成财政收入2.22亿元,同比增长率40.04%,是2002年全县年财政收入的2倍。其中一般性预算收入1.21亿,同比增长43.25%,工业用电量1.18亿度,同比增长33.14%。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06亿元,同比增长49.51%。工业用电量、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全市第一,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全市第一。
电网建设更让灌南人看到了希望,对未来充满信心。十一.五期间,灌南将根据创建“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目标,投资2亿元新建新集等变电所4座,扩建改造北陈集等6所变电所,新架110千伏线路4条。届时灌南的电网结构将更加合理,更加安全,供电的可靠性将更加有保证。广大城乡也将因有坚强电网支撑,迎来新的经济腾飞。星光灿烂,天上人间。一幅更加优美,更加辉煌的远景图正在日趋完善,款款地走进世人的眼帘。
标签:农网改造,山乡巨变,灌南,百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