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农电撷英

农电撷英

时代先锋从农民工到“电力官”

作者:记者 曾祥惠 杨礼兵 特约记者 宋明芳 通讯员 晏乐安  2006-09-06

这是令人感动的一幕!从去冬到今春再到今夏,满腿泥,满身汗,满口乡下话的汉川人,每天都会三三两两走进孝感供电公司,找“升官”进城的方华志谈心。

在孝感市供电公司副总经理方华志的记事本上,记着今年以来汉川市627个村中的468个村的干部,专程到孝感看望他并提出进一步做好农电工作的种种建议。

方华志不能忘记,去年12月那个寒风凛冽的早晨。当他从汉川市供电公司总经理升任孝感市供电公司副总经理离开汉川时,闻讯自发赶来送行的1000多人,有的开着拖拉机,有的骑着摩托车,有的搭乘汽车,从汉川农村、企业,聚集到了汉川通往孝感的新沟收费站公路两旁。

人们手中拎着的200多只活鸡发出“咯咯”的叫声,2000多个鸡蛋分装在塑料袋里,朴实的话语发自内心:“华志,不要忘了乡里人。”一个正科级干部升任副处级干部,竟然引来如此特别的送别场面,47岁的方华志眼睛湿润了。他知道,这是普通群众、社会底层对自己的褒扬与鼓励。

从一个双脚沾满泥巴的农民工,走上一个地级市供电公司副总经理岗位,32年间,方华志不断意外“升官”。为何?

两个站长一肩挑

江汉平原腹地,河湖交织,阡陌纵横。1973年,15岁的方华志初中毕业,回到家乡汉川新堰区芦子湾村务农。他从抽水机手到公社排灌站管理员,踏踏实实干了10年。1983年,24岁的方华志被公社党委任命为排灌站站长。

这年,连天大雨,旬旬相继,新堰大地,几成泽国。

从17.9公里外的红光变电站,输电到新堰中心排灌站,路途超出15公里供电允许半径,系统要求的380千伏电压,衰变为不到300千伏,9台排灌机组,有6台无力启动,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抗灾过后,淹没于水中的庄稼,在方华志眼前挥之不去。他难过得不吃不喝,在床上睡了两天两夜。

方华志想了很多,最后认定一个目标:要在新堰建一个变电站,满足排灌用电需求。

这是计划经济年代,要办成这样的事,几乎等于“上青天”。

方华志挤公共汽车,徒步往来县城,跑烂了脚上一双球鞋。历尽千辛万苦,有关方面批准了他的报告,但却要新堰自筹资金建设。

到哪里去找那几十万元钱?方华志读小学期间,校园旁有大革命时期牺牲的天汉沔中心县委书记方植山烈士墓,每年清明前后,他和同学们都要前去凭吊。于是,他找到方植山烈士的夫人倪友安老人,得知烈士生前有一位战友担任副省长。于是,一个寻求上级支持革命老区建设的念头,在他心头油然而生。

第二天搭车从乡下来到省城,方华志搀扶着倪友安老人,走进主管农村工作的那位副省长家中,倾诉了老区依然为水所困,经济发展缓慢的实情。面对副省长丰盛的家宴,老想着家乡穷苦的倪友安老人,哭着不肯动筷。副省长也陪着掉下了眼泪。

刚好,省委、省政府正在安排一笔扶持老区发展的基金。副省长指示有关部门,到新堰核实情况之后,将新堰变电站建设纳入其中。消息传开,群众奔走相告,称颂共产党没有忘记出生入死打天下的老区人民。

接下来的一年,方华志吃住在变电站建设工地,大事小事,亲历亲为。他勉励同事齐心干:“没有白天和黑夜,只有今天和明天。”夏日里,他用衬衣包裹着脚和脸,躲避蚊子叮咬,一昼夜只在工棚里睡四五个小时,尽管浑身冒汗,累得不行,他总能倒下就睡。

在群众自发燃放的震天的鞭炮声中,变电站合上闸门。顿时,人们特意安装上的几个大灯泡,大白天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这时,几百名群众联名写信,按上手印,要求上级任命方华志为新建变电站站长。当时的汉川,由地方管理、建设的变电站,这是唯一一所。在全县农电系统众多农民工羡慕的眼光中,当着中心排灌站站长的方华志,添了一个新头衔。不久,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86年,又是一个大降水年,新堰地区又是河满沟溢。有了新的变电站,排灌电力充足了。

这天,中心排灌站管辖的梁湾泵站,只见水泵转,不见水抽出。望着河中一圈一圈的漩涡,堤上几百人急得直跺脚。

危急时刻,人群中冲出腰系麻绳的方华志。只听他大喊一声:“让我来!”

紧紧拉着方华志抛下的麻绳,人们紧紧盯着打着漩涡的河水。几分钟过去了,人们担心水下方华志的安全,“呼”的一下齐力收紧麻绳。

浮出水面的方华志,右腿膝盖处被旋转的水泵叶轮割开一道两三寸长的口子,不断淌出的鲜血,染红了河水。

只见方华志三把两把脱下汗衫、缠住膝盖。随着一声“我发信号,你们再拉”的喊叫,他又跳下了河。

沉入水下,方华志屏住呼吸,用扳手拧紧松开的叶轮螺丝。故障排除了,浑浊的河水呼啸着,从粗大的管道里奔涌而出。

等乘坐机动小船颠簸几十里水路赶到公社医院,方华志膝盖处的伤口已经肿起。为他消炎、处置的医务人员,眼里沁出了泪花。“你方华志在家里背米袋子来上班,干公家的事这么不要命,好样的!”在乡亲们眼中,与他们同为农民身份的方华志,两个站长一肩挑,当得真够格。

电线杆旁听任命

1990年,汉川县作出一项决定:撤销线损达52%,农民用不起电,亏欠上级电费30多万元的红光变电站,变压器等主要设备并入新堰变电站。

谁都明白,这是给真诚服务群众、经营十分顺畅的新堰变电站增加的一个沉重包袱。

很多人在看着方华志,在劝着方华志:“那是顶着碓窝唱戏,吃亏不讨好的事。”

方华志不这样看。他说:“我家在农村,我也是农民。我家也用不起电呀!”

方华志下了决心,从清除输电线路障碍物入手,切实减少电力线损,让农民用得起电。

很快,一条租用的铁驳子船,载着方华志等10多人,还有五六床被子、几麻袋大米、几十斤萝卜和白菜,驶入51公里堤角输电线沿途的河中。

白天,方华志带着大家,看到遮蔽电线的树障就砍,遇到影响变电设备的障碍就除,清障到哪里,埋锅造饭到哪里。夜晚,他们挤住在窄小的船舱里,头碰头脚挨脚,放个屁惹得一船笑。

“这哪是人们讽刺的那些吃拿卡要的电老虎,分明是一批为群众办事的电黄牛!”沿途群众先是看稀奇,后是送茶水送饭菜,接着纷纷拿起镰刀斧头,加入清障之中。

不计报酬、不分彼此、共赴艰难的动人情景,在百里水乡、湖乡处处呈现。原预计需两三个月的清障,在短短21天便完成了。

由52%下降到12%的线损,给用电农户带来每千瓦时一两元收费降为五六角的实惠。奇迹出现了:数千农户以自觉交电费为荣,以拖欠电费为耻。历欠几十万元电费陆续交清。

那时,农民用电与交费,像锯木板,用电时急切地一头拉过去,交费时艰难地一头推过来。何故?电价太高,农民不堪负担。堤角线改造成功,以及由此出现的农民自觉缴纳电费的奇迹,让县有关部门对方华志刮目相看。

不久,又一个硬骨头压在了方华志肩头:改造年年亏损的30公里中洲输电线路。

依然是带领职工实干苦干,两个多月,中洲线路就改造完毕,线损由62%下降到11%。又是数千减轻用电负担的农民,加入自觉缴纳电费的行列。

两次艰难之旅带来的成功,坚定了方华志改造变电站所属几条线路,让老百姓用得起电的信心。

1992年11月,被转为国家电力职工的方华志,精心主持,从三个方面筹措农电改造资金:上级电力部门申请一点,变电站维修材料费中挤一点,农民自觉出资筹措一点。

两年间,方华志用上述办法,顽强推进,新堰所属72个村,所有输电线路、设备都被改造一遍。连带用电的二河镇一批村,输电线路也被改造一新。

于是,方华志在各村张贴公告,公开宣布:电价若超过六角五,乡亲们可以拒付。这在电价高得像天文数字的当年,有如阵阵春风,拂过人们的心田。得到好处的成千上万农民,争相传颂。

1998年,方华志参加全国百佳改革模范扶贫工作会议,国家电力部门领导听取他的农电改造做法,甚为惊讶,认为“这是一个可贵的创新,打开了解决农电困境的思路”。

先是湖北日报对此作出报道,接着中央几家媒体跟进,方华志的探索,成为我国农电改造的一个引领性、标志性范本。

1999年6月的一天,正在二河镇五丰村输电线杆上更换电线的方华志,听到小河对岸一阵喊声:“老方,有重要通知。”“别急,我做完了下来!”一个多小时后,身背爬杆线板、一头汗水的方华志,方才走到河对岸来人身边。“老方,你已被任命为汉川市电力局副局长。电话找不着你,我们只好到这里口头通知了。”孝感市、汉川市两级电力部门的同志,宣布了组织任命书。

有几分突然的方华志,一时不知说什么好。来人钦佩地说:“过去只听人讲你方华志肯干事、能干事,果然名不虚传。”

实践大学毕业生

坐进汉川市电力局宽敞的办公室,架电线、立电杆,在生产一线摸爬滚打惯了的方华志,眼睛盯向基层矛盾最多的地方。很快,办公室里便很难找到他的身影。

2000年4月,旱象连连,百年罕见。本为水窝子的汉川,大片田地焦渴万分。

濒临汉江的几个乡镇,集中30多台水泵,拟在三天之内提江水救急。

分管用电的方华志临危受命,担任现场电力协调。他与几名助手翻江堤,下田坎,因地制宜,顺应地势,把一个一个水泵安置定位。从早到晚,他只“狼吞虎咽”了一盒方便面。

傍晚,传来水利部门现场调度人员的“权威意见”:“方华志的搞法不合水利理论,先别忙着布置。”“别的我外行,提水我搞了几十年,我是内行。就听我的。”方华志急了,表现出少有的固执。在场的乡镇负责人,谁不了解“不是金刚钻,不揽瓷器活”的方华志?!他们毫不犹豫地表态支持。

入夜,方华志带领助手们,精心进行现场调度、安排。东方既晓,一台台水泵推上电闸,一股股江水,顺应人的意志,翻越江堤,欢快地流向干渴的田地。

比计划提前两天进入提水灌溉,正在它处指挥抗旱的市主要领导,以为听错了信息。他不敢相信,前来现场查看。这时,一天一夜未曾合眼的方华志,正依在堤角一棵白杨,香甜地睡着了。市领导的眼光,长久地盯着这个不可思议的画面,久久无语。

旱情在蔓延。地处老湾兜底闸周边的1.9万亩稻田,旱得裂开了嘴。

市委书记召开的紧急调度会上,一身汗水从它处抗旱现场赶来的方华志,正遇到用柴油机提水还是用电力提水的争论。他当即大胆表明看法:“柴油机使用后难于维护,柴油价高;顺势建一个小型电力提灌站,可长期利用,电费低于柴油。”“谁来完成这个任务?”争论戛然而止,市委书记急迫地问。“我!”方华志主动站了出来。“给你三天时间!”“不,我只用一天。”在场的人惊住了。这里,距离乡村公路有6公里,车不能进,每根重千斤的电杆等设备很难运入。还有,立电杆,架电线,个中艰难可想而知。

方华志当场打开手机,要求武汉供应商天黑前运送十多根水泥电杆到汉川指定地点;调集电力战线123名职工,天黑前火速赶到电杆卸下的公路旁。

当晚9时,武汉电杆运送到位,当即被电力职工放上租用的几十部板车。茫茫原野上,闪烁着几十个手电筒微弱的光照。人拉肩扛的队伍中,方华志走在最前面。

汗水,浸透了电力职工的衣衫。途中,方华志感到右脚活动有些不便。有人用手电筒一照,好家伙,一条蛇缠绕在他腿上,口咬着他的球鞋带。他请同事递来一把钳子,果断地夹住蛇头,一圈一圈解开蛇身,顺手扔到一旁,又率先推动板车。

第二天凌晨两点,所有电杆运送到位。方华志指挥大家,勘定线路,挖坑立杆,架设电线,安装水泵,7点55分全部就绪。他推上电闸,兜底闸河道的水,翻滚着进入干渴的农田。

不可思议的一条新的输电线路,在夜色笼罩的一个夜晚,不可思议地冒了出来。方华志办事的魄力,踏实的作风,成为市领导号令抗旱三军的一个楷模。

2001年4月,孝感市供电局研究决定,任命方华志为汉川市供电局局长。公文报到省电力局,有人提出异议:“方华志一无大学文凭,二无业务职称,怎能当一个市的供电局长?”

省电力局负责人陆启洲、王远璋当即明确表态:“方华志是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省电力系统像他这样的有几人?他早已是实践检验真理的优秀大学毕业生。他不当这个局长谁当?!”

于是,肯干事、能办事,毕业于“实践检验真理大学”的方华志,走上了汉川市供电局长岗位。这在全省电力系统,是空前的一例。

 

来源:中国农村电气化网

标签:时代先锋,农民工,电力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2,010-63231638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