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力首席专家”的光环戴在了厦门电业局8位一线技工的头上。厦门电业局不拘一格选人才的做法,使一线技术尖子脱颖而出,他们在厦门电网维护和建设中开始挑起大梁。
厦门电业局几千人的一线技术工人队伍可谓“藏龙卧虎”,有的曾修复过中国最长的10千伏海底电缆,有的曾带着技术成果闯进国际舞台。
此次选聘的首席专家涵盖厦门电业局工程技术类领域,包括变电运行、电网调度、继电保护、变电检修、送电运检、配电运检、电网自动化、电力通信、电力电缆、带电作业、用电检查、变配电安装等12个核心专业(工种)。今后还将逐步延伸到经营管理等其他核心专业领域。
据悉,经过选拔评审后正式聘任的首席专家,参照中层副职标准已开始落实薪酬、培训等系列待遇。厦门电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首席专家制度的实施,为一线生产技术、技能作业岗位的员工拓宽职业发展通道,让在一线优秀员工得到更多晋级晋升的机会,也为企业培养更多的拔尖人才和生产管理骨干。
【链接】两位首席专家与电打交道的故事——
陈国信:高空驯服高压电
电力工人登上500千伏紧凑型的高塔上带电作业,可不可以将安全距离从3.6米降到3.2米呢?这开始仅仅是我国一些电力专家的设想。没想到,在陈国信的带电班的努力下,这项实验在厦门竟然成功了。
如今,这一安全距离被正式编入国电公司面向全国发行的安全操作手册中,上面清楚地标明:“在500米以下高度的500千伏输变电线路,安全距离可以缩小为3.2米。”
这短短的40厘米有何意义?原来,这样一来,国家在投资建设平原、丘陵的输变电线路时,设计500千伏输变电铁塔便可以按照这一标准,将宽度缩减一些,既减少占地面积,又大大减少投资。
陈国信常说:“我们这个班是厦门电业局含金量最高的工种,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工具都是最好的,我们对于带电作业工具的维护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陈国信说,高空作业环境中,每一个带电作业人员的安全都得靠工具,包括防护服、保护性工具等,一旦工具出问题,不仅任务完不成,作业人员的生命都会受到威胁。
输变电高塔的结构多种多样,单从外形上区分就有猫头装塔、干字形塔、羊角形塔等,陈国信班经过十几年摸索,逐渐总结出一套不同的电塔使用不同的工具、使用不同操作的科学方法,并逐渐将操作流程固定下来,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去年11月,枋湖片区一个铁塔基座被土头垃圾重压后,底部钢条变形,急需更换。这样的作业需要带电作业,如果贸然更换,很有可能会造成塔基垮塌。陈国信带领班组到现场勘测后,经过科学计算很快制定了一个方案,先加固底座然后再更换变形钢条,漂亮地完成了任务。
高空带电作业岗位特殊而又危险,可陈国信一干就是14年。每一次,陈国信面对的不是几百伏、几千伏、几万伏的电,而是至少11万伏甚至22万伏的高压电流,稍有不慎就可能出大事故。凭着过硬的技术和严谨的作风,陈国信和他的带电班以及他们所在的送电部,至今还保持着安全生产15周年的良好纪录。
陈志坚:入海降伏故障点
今年8月超强台风“桑美”给福鼎市电力设施造成严重的破坏,位于福鼎市硖门镇至俞山岛之间的8公里长的海底电缆断电,省内多支电力抢修队寻找了四五天也查不出故障点的准确位置。省电力公司不得不紧急征调厦门思明供电分局的电缆班增援。
陈志坚已记不清这是他的班组第几次接到省公司的调遣了,原因很简单:抢修海底电缆,他的班组技术最精湛。
天公不作美,他们刚到现场,就遇上大雨,海面风浪很大,检测实验根本无法做。利用大雨间歇的空隙,陈志坚在第二天就把故障点找出来并准确定位。
说起来,要在短则几公里,长则几十公里的电缆上快速查出故障点且准确定位,没有绝活不行。为此,陈志坚和他的班组成员没少钻研。
“我们用的是专业上称为‘二次脉冲法’和‘脉冲电流法’来找故障点,然后再用‘生磁同步定位法’定位……”陈志坚费力地解释这几种复杂的操作步骤。他说,经过反复摸索,结合先进的仪器设备,维护班终于总结出一套维护训练办法:先在废弃的电缆上人为地设置几个故障点,采用仪器设备检测并一点点倒推,逐渐找出故障点的规律。经过一次次训练,在陆地上,他们班组可在30分钟内找出电缆的故障点并准确定位。
陈志坚说,1987年他开始从事电缆维护时,厦门的电缆较少。到20世纪90年代,电缆多了,特别是浯屿、大嶝、小嶝、鼓浪屿等开始陆续采用海底电缆供电方式。但由于受当时条件的限制,许多海底电缆埋设不够深,渔民打鱼抛网作业时很容易将电缆捞起来,电缆故障多了。海上修电缆,检测定位的难度更大。但因为有了扎实的基本功,陈志坚很快便总结出搪铅工艺,先用套管将受损的电缆套住,再往中间灌铅将海水压出来。
目前,厦门高低压电缆已长达4000多公里,陈志坚用20年辛勤钻研掌握的电缆维护技术,为城市和海岛安全稳定地输送着电能。
标签:厦门晚报,电力,首席专家,厦门电业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