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农谚素有“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之说。可如今时节还没到农历八月天,一茬春花生,便已变成厚厚的钞票,把山庄组乡亲们的腰包撑的鼓鼓的。眼下,地里的玉米又已长得一人多高,油黑碧绿,一派丰收的景象。摆脱了旱涝之忧的山庄人,收成是自不必说了。
“我们山庄能有今天的这个样子,该给它们记个头功,是它们带活了我们这一方风水。”山庄组组长赵步华指着田间一排整齐的电杆,感慨地说。
山庄虽然是个只有二十几户人家的偏僻自然村庄,但是土地面积却近千亩。按说,山庄人的日子应该是富裕、殷实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五年前,这近千亩土地已有一大半被抛荒,不是山庄人懒于农事,也不是山庄人种地舍不得下本钱,而是原始的“撒把种子靠天收”的耕作方式,让山庄人只能看着老天的脸色吃饭。再加上当地特殊的火砂岩土质,排水差、保湿差,旱涝分明。往往造成大面积绝收,渐渐地山庄人便不再将希望寄托在土地上了,一些不良地块就这样被抛荒了,留下来的好一些的地块,收成也仅够维持口粮的。个别头脑活络或是有点能耐的已经是能搬的搬,能迁的迁了,照这样下去,要不了几年,山庄就要成个空庄子了。
2000年农村电网改造工程中,王庄供电所施工人员排除了地理原因造成的电杆难运、杆坑难挖、电杆难立等困难,将一条闪亮的电力线路架进了山庄。就是这条线路,不仅给即将破败的山庄带来了一缕现代气息,更给山庄人带来了希望。
赵步华是山庄第一个尝到电力带来的甜头的人。2001年春,老赵试着开了十多亩抛荒地,请人打了两眼井,开了排灌沟,买来电缆安装了水泵,种起了地膜花生,收了花生又种了茬玉米。由于旱能灌,涝能排,加上管理好,花生亩产在650多斤,玉米亩产在1000斤以上。除去打井、开沟和地膜成本后,老赵当年就在这十多亩地上赚了六千多块。这下老赵心里可就有了底了。第二年早动手,贷了款,又开了块一百多亩的抛荒地。老赵发了。
先富起来的老赵可没有忘记众乡亲,在他的带动和帮助下,山庄家家忙着开荒地、打井、开沟、覆地膜。昔日的抛荒地,如今可得花钱才能承包上。
井打得多了,山庄人又有了新烦恼,电力就不够用了,生产自然也受影响。在山庄的乡亲们的积极争取下,王庄供电所结合“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活动的开展。2006年9月,又为山庄架了一条1.8KM长的10KV高压线路。新装了一台100KVA的变压器,低压线路送到了田间地头。
用老赵的话说:农网改造帮咱们脱贫致富,咱这新农村建设还是离不开新电力啊!
标签:线路,服务,新沂,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