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熟悉变电站的情况,愿意继续坚守岗位,请领导放心,我一定不负众望。”今年1月19日,山东省梁山供电公司一名退休职工杨怀稳,不愿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主动找到公司领导诉说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并向领导做了保证。
35千伏石洼变电站是一座黄河防汛专用变电站,也是梁山最偏远的一座变电站,最小的一座变电站,唯一一座有人值守的变电站。杨怀稳就是这个变电站的值守人员。
在小路口供电所所长张志国的带领下我们一行4人来到石洼变电站。迎接我们的就是憨厚、沉稳、干练的杨怀稳和他的妻子马素霞。1989年,杨师傅退伍转业就来到石洼变电站,他一呆就是二十一年。刚来时,年轻气盛的杨师傅心里有点憋屈,变电站里一天到晚见不到一个人,守着不会说话的“铁疙瘩”。闷得慌时他就对着设备说话。
杨怀稳夫妇巡视检查设备运行情况
杨怀稳夫妇把设备检查情况记录在设备运行检查登记簿上
爱岗敬业 一心把工作放在首位
石洼变电站主变容量1000千伏安,为黄河石洼闸、林辛闸、十里堡、国那里三孔闸供电,其中还担负着十八个村的电力供应。杨师傅是一位非常负责的人,热心、细心、耐心、责任心,工作严、细、实、活、准、快。他给自己规定,对站内设备一天巡视一次,每星期三夜巡一次,两个小时检查一次仪表并做好记录。一年365天,不论在烈日炎炎的夏季,白雪皑皑的冬季,暴风骤雨的深夜,还是双休日,节假日,他的身影总在变电站里忙碌着。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家里,他就和妻子商议把自家的地承包了出去,一心扑在工作上。每天周而复始,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尽心,石洼变电站二十一年来未发生一起操作事故,未发生一次误判,未漏巡一个设备缺陷,一直保持着安全运行。
用心经营 打造一片世外桃源
公司领导了解到杨师傅家的困难后,特殊情况,特殊照顾。1992年杨师傅的妻子马素霞和两个孩子一起搬到了石洼变电站,结束了两地分居的日子。在杨师傅的带动和帮助下,妻子成了他的得力助手,一个人巡视一个人记录,二十一年如一日,初衷不改、无怨无悔,“夫妻变电站”在当地传为佳话。
变电站离村庄很远,最近的岱庙村还得4公里的路程,不能经常出去买东西,尤其是蔬菜,买多了烂,买少了不够吃的,吃喝成了问题。勤快能干的马素霞对杨师傅说:“周围这么多地,咱们开荒种地。”两个人一拍即合。说干就干,大年初二他们就开始开荒,地里全是石灰、砖头和石块,一天挖不了2厘地,手磨出了血泡变成了老茧,铁锨用坏了再买,耙子用坏了再换,功夫不负有心人,4个月后他们开出了2亩多地。春天,他们在地里种上茄子、西红柿、豆角等菜,时令到时,菜多的吃不了,他们就晒干,储备起来冬天吃。他们又栽上了葡萄、苹果树、枣树,在两人的辛勤耕耘下,硬是把这个变电站变成了世外桃源。
舍小家为大家 愧对孩子
两个孩子都长大了,该上学了,因为不能离开变电站,只能委屈孩子到附近教学质量差的村里去上学。可是孩子都非常用功,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大儿子考上了中学,要到10公里外的大路口乡中学求学,当时孩子只有13岁,孩子很有志气,知道父母的难处,小小年纪就开始学骑车,当时的自行车比较笨重,不知摔了多少跤学会了。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上学,放学天黑才回到家。一次,下雨天黑路滑,孩子摔进了深沟,身单力薄的孩子无法把笨重的自行车推上来,孩子蹲在漆黑的夜里嚎啕大哭。杨师傅把孩子领回家后,夫妻二人看着浑身是泥的孩子流下心痛的泪水。杨师傅让孩子借住在一位同事亲戚家,这才安心。
今年5月23日大儿子结婚,忠于职守的杨师傅竟然没有离开变电站,在心里默默祝福儿子一生幸福、平安、快乐。
||||
杨怀稳二十一年持之以恒,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让我们折服感动,他胸怀大局,立足本职,拼搏进取的工作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他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激励自己,默默的奉献和不懈的追求,诠释着自己无悔的青春。
标签:黄河防汛变电站,杨怀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