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7年冬天脱下军装,被安置到河南省宜阳县电业局外线班那天起,屈指算来已经22年过去,但他至今仍然保持着军人品质和作风,关键时刻冲锋在前,工作起来雷厉风行,为了保证线路畅通,万家光明,宜阳大地的山山水水留下了他巡线的足迹,河洛上空的条条银线谱写着他对企业的忠诚。他就是该局检修公司副经理、共产党员孙红宾同志。
宜阳县供电辖区内共有60余公里110千伏输电线路和近200公里35千伏输电线路,担负以上线路日常巡视维护和定期检修任务的却只有孙红宾和他的3位同事。尽管人少事稠困难多,但他们却毫无怨言,用心工作,一年四季,常常是风里来雨里去,巡视线路,风雨无阻,待命抢修,时刻如箭在弦上,随时随地准备出征。在日常工作中,尤其是遭遇重大自然灾害抢修线路的关键时刻,孙红宾总是义无反顾地冲锋在前,常挂在他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跟我上!”
去年9月25日凌晨,秋雨绵绵,该县柳泉至十字岭的35千伏线路突然停电,南部山区2个乡镇群众的生产生活用电因此受到影响。孙红宾接到抢修命令后,迅速通知大家,并和同事们在10分钟内准备好工具和备品备件,乘车赶往十字岭变电站。之后,他带领大家,肩背工具和备件,从十字岭变电站出发,深一脚浅一脚地踏着泥泞前行,顺着配电线路逐基登杆检查。
冰冷的秋雨,淅淅沥沥地一直下个不停,崎岖的山路加上埋脚脖深的泥泞,使巡线的道路更加难行,在陡峭的半山腰和农民的玉米地里,根本就没有路可走。孙红宾吩咐大家注意有关安全事项后,带头钻进一望无际的青纱帐里。雨水和汗水早已浸透身上的衣服,雨衣和工作服粘在一起,紧贴在身上,十分难受。一阵秋风吹来,寒意袭人,大家冻得身体直打哆嗦。但他们依然咬紧牙关坚持着,累了蹲在泥地里喘口气,饿了啃包方便面,直到下午6时许,终于找到了故障点:原来是武家岭山顶上的53号杆的顶档导线瓷瓶被雷电击穿所致。孙红宾不顾下雨杆滑,系上安全带,踩着脚扒,登上杆顶,更换瓷瓶。8分钟后,该线路恢复供电,他们这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渐渐消失在茫茫的雨幕中……
今年7月18日深夜,又是一个阴雨天。检修公司人员接到35千伏下丰线速断跳闸的通知后,孙红宾火速赶往办公室,组织抢修工作。他们分组分段对下丰线进行检查巡视,没有发现任何缺陷和故障。
19日凌晨2时50分,当他们查线到寻村35千伏变电站时,才发现站内隔离开关发生了故障。由于寻村变电站建在恒基铝业公司的厂区内,平时空气污染比较严重,加上阴雨天湿润的空气形成污闪,造成隔离开关的瓷体部分被击穿。
为了尽快恢复送电,局领导决定更换安装防污型新隔离开关。抢修方案确定后,大家争分夺秒工作着。按照日常分工,孙红宾所在的检修公司外线班,主要负责35千伏以上线路的巡视和抢修任务;变电站内的设备维护和抢修则由检修公司大修班人员负责。但孙红宾和同事们丝毫不计较这些,始终坚持分工不分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设备抢修之中。此时,雨越下越大,加之隔离开关本身重量较大,无奈,孙红宾只好用肩膀扛着往上抬,上面的2个人用绳子使劲拉,大家齐心协力把隔离开关一点一点挪放到台架上。由于台架上空间有限,雨水光滑,为了节省时间,他们马上进行科学分工,一半人员在台架上安装、调整隔离开关,另一半人员用抹布分别对周围相关的设备进行擦洗、去污,以减少因空气污染给设备带来的损害。下午2时,设备恢复送电,所在企业车间内的机器又开始轰鸣。
精心维护线路,确保电力畅通,这便是孙红宾——一名退伍军人的目标和追求;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少说空话,多干实事,他时刻保持着军人的本色,虽说脱下军装多年,仍是一名合格的好兵!
标签:宜阳县电业局,孙红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