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农电撷英

农电撷英

雪域高原的光明使者——记西藏日喀则电力公司线路运行部员工拉旺次仁

作者:党亚利 索朗多吉  2010-09-29

两鬓斑白,黑褐色的脸庞,憨厚的笑容。52岁的他,几十年如一日,奔波在西藏日喀则农网建设和“户户通电”的施工工地,为日喀则电网默默奉献着。北京奥运会圣火在珠峰传递期间,他不怕苦、不喊累,日夜巡线近两个月,吃的是干巴巴的糌粑,喝的是随身带的凉水……

他就是拉旺次仁,日喀则电力公司线路运行部员工。在我们驱车前往日喀则的路上,西藏电力有限公司农电部工作人员边旺迫不及待地讲起了拉旺次仁的故事:这个平凡的电网员工,以事业为重,以工地为家,风里来,雨里去,常常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初见拉旺次仁

我们与拉旺次仁相约在日喀则市郊的一座林卡(藏语“园林”)相见,天空淅淅沥沥地飘起了小雨。当时正值日喀则“户户通电”工程施工最紧张的时期,日喀则电力公司“户户通电”工程办公室工作人员从前方打来电话:“施工队伍正在原地待命,因为工期太紧,等雨停了,现场就要立刻复工。”我们听到这个消息,都为此行能否见到拉旺次仁而担心。

雨一直下个不停,我们的希望也渐渐变得渺茫。当匆匆忙忙从工地赶回日喀则的拉旺次仁走进林卡时,焦虑万分的我们终于长长出了一口气。

拉旺次仁的脸上始终挂着憨厚的笑容,和我们聊天时,略显紧张。仔细观察这位农电工:一身没来得及换还沾着油污的工作服,手上托着一顶有些褪色的安全帽,与林卡里休闲恬淡的氛围格格不入。寒暄过后,我们才知道,拉旺次仁之前一直在距离日喀则市区150多千米的拉孜县“户户通电”工程现场忙碌着,正因为有了这场雨,三个月以来住在工地的他才第一次从工地返回市区。

与电结缘的日子

1976年,刚满18岁的拉旺次仁第一次与电结缘。那一年,江孜县老电站招工,有过野外施工经验的拉旺次仁顺利成为江孜县老电站的一名普通员工。从此,他与电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干就是30多个春秋。30多年来,他从一名普普通通的员工成长为日喀则电力公司线路运行部工程班班长。

“正式参与外线施工,是从上世纪90年代末的农网改造开始的。”拉旺次仁回忆道,“我非常喜欢农电工作,我本人也没有像别人说的那么了不起。这么多年支撑我在野外工作的动力,就是看到农牧民家里的灯亮起来,心里有一种成就感!”

在日喀则地区18.2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拉旺次仁走过的施工点密密麻麻错落其中。从总计三期的农网建设,到如今的“户户通电”工程,他已经数不清翻过了多少个山头,蹚过了多少条河流。有地势险要、沟壑纵横的亚东县、仁布县,有海拔4000米以上、常年寒风凛冽的康马县、拉孜县,还有那些人迹罕至、冰雪覆盖叫不出名字的地方。每次,他和同事都得扛着线路设备,带着一口铁锅和几袋糌粑,一走就是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拉旺次仁说:“第一期、第二期农网建设大多在县城周围条件比较好的地方,‘户户通电’工程开始后,施工点就越来越偏远,交通越来越不便,条件越来越艰苦。有些施工点要横跨雅鲁藏布江好几次,水深的地方坐船过,浅一点的地方挽起裤腿蹚过去。有些施工点没法行车,连牦牛都走不动,施工人员只能把材料一点点扛上山。还有的施工点方圆几十公里都没有一棵树,阳光强烈时能把脸上的皮晒掉一层,雨大了又找不到任何地方躲雨……”他一边平静地说着这些“平常事”,一边用手为我们比划着。

艰辛的施工

“拉旺次仁有严重的关节炎,遇上下雨天,他的手脚会肿起来。”坐在一旁的日喀则电力公司线路运行部员工欧珠忍不住插话说,“尽管疼痛难忍,他却从不把这病放在心上,每次施工,他都要走几十公里,又是爬电杆,又是紧线……”看到我们敬佩的目光,拉旺次仁笑着摆摆手说:“身体上的痛已经习惯了,没什么。”

“前不久,我们在南木林县的‘户户通电’施工才是条件最苦、时间最长的,也是让我最难忘的。”拉旺次仁接着说。当时,他带队负责线路施工,60多个人承担了4个乡的施工任务,在野外连续工作了整整3个月。在那次施工中,一座接近直角的山坡挡在了施工队伍的前方。拉旺次仁带着队员们用铁锹和石镐在悬崖峭壁上整整凿了一天,硬是凿出一条蜿蜒曲折的便道来,直到第二天,才把导线、电杆等材料扛到坡顶。每基电杆都要十几个人一起抬,用几个小时才能运到工地。

“他们在外施工不只是辛苦这么简单。他们到深山里那些连牧民都很少去的地方施工,只要走进去就没了时间概念,从不看手表。每次都是天一亮就出发,天黑才收工,一日三餐能吃的除了糌粑还是糌粑……”欧珠说。

几十年如一日的野外施工生涯,不知道看着多少户农牧民家里的灯光亮起来,拉旺次仁的心里充满了欣慰和感动。他说,村子通电时,村民们端上一碗碗青稞酒,献上一条条洁白的哈达,瞬间就让他忘掉了一切辛苦,觉得自己的事业很光荣,改变了农牧民的生活。很多村民买了电视机、电酥油桶,有的还准备经营磨面坊、榨油坊,他们都坚信生活一定会越过越好!

拉旺次仁的愿望

有人说过,世界上最优秀的人,必定是将自己的生命开采得最充分的人,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得到了什么,而在于他奉献了什么,奉献是挖掘自身能量的过程,也是对社会作出贡献的过程。

在30多年的工作中,拉旺次仁始终兢兢业业地奋斗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每次外出施工,妻子和孩子总是他最牵挂的人,可他很少有时间照顾家人。很多时候,他和施工队要在没有手机信号的地方一连工作好几天,就连听听家人的声音都成了一种奢望。拉旺次仁告诉我们,他一想到这些总是很内疚,觉得对家庭亏欠了太多,但他非常清楚和理解农牧民期盼光明、早日致富的急切心情。每当看到农牧民家中亮起星星点点的灯光,他都相信,妻子会理解他,孩子会为他骄傲……

不知不觉,雨渐渐停了,温暖的阳光射在拉旺次仁的身上,背后是高原特有的蓝天和白云。此情此景,我们深深地感动了,久久说不出话来。

“天晴了,我们要赶回工地了。”拉旺次仁的脸上带着些许歉意。回过神来的欧珠也赶紧站了起来:“对,我们要回去了。”

望着雨后初晴的天空,拉旺次仁再次憨厚地笑了,轻声许了个愿:“等‘户户通电’工程结束了,一定要回去好好陪陪家人!”

来源:国家电网报

标签:日喀则电力公司,拉旺次仁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2,010-63231638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