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不是干给别人看的,无论干什么,都要踏踏实实用心去干。只要你努力去干了,不管别人认可不认可,你都是成功的!”这是山东省“潍坊市优秀共产党员”王树森常说的一句话。
作为安丘市供电公司石埠子供电所所长的他,从1978年进入农电行业以来,身处一线,已经同老百姓打了32年交道。都说基层难干,可王树森认为:只要多替老百姓着想,多为他们办实事,老百姓就会信任你,支持你,再难的事儿也就简单了。
“说什么也要先安上漏电保护器!”
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王树森说他的胆子却很小,这是多年来从事农电行业落下的“职业病”。他所管辖的石埠子镇有6.4万人口,基础薄弱,农民安全用电意识差,农灌用户多,安全压力非常大。王树森决定从思想上抓起,让老百姓学会自己保护自己。他们把安全用电宣传材料,印制成图片、小画册,发动全所员工,走村入户宣传安全用电;把安全用电事故案例讲给农民听,用这些血淋淋的教训为他们敲响警钟。田间地头,学堂闹市,一处不落。他们碰上人就讲,见了人就问,有时都把老百姓说烦了。王树森鼓励大家说:别泄气,咱得学学“脑白金”的广告,虽然看着就烦,可是大家都记住了,我们也要用这种方式把安全用电当成“脑白金”,给老百姓服下去。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老百姓的安全用电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又从技术上为农民上了“保险”——每家每户安装漏电保护器。漏电保护器能在漏电、触电的情况下自动断电,能有效防止因电伤亡事故,从而保证老百姓的安全。
漏电保护器安上了,可新的问题又来了,有的户一到阴天下雨就跳,这些户嫌“费事儿”,私自解除了。
这可不是个小事。他们就挨家挨户地排查,整改,线路老化的、破皮的,全部换掉或包扎……全所上下忙活了半年,终于把全镇一万多个用户治理好了,漏电保护器总算派上了用场。
河北营子村支部书记臧振成说过这样一件事:今年他们村有个户盖房找电工接电,电工给他安上了漏电保护器。有一天下雨,这个村民急着收拾东西,不小心碰到了电线,由于在盖屋的时候绝缘层被磨破,雨天漏电,他一下子被电倒了。过了一会儿,这个村民自己从地上爬起来,脸吓的焦黄,事后才发现,就是这小小的漏电保护器救了他一命。老臧书记说,河北营子村这几年已先后救了6条人命。
有了这些活生生的例子,石埠子镇的老百姓彻底明白了漏电保护器的重要性,现在他们只要用电,必须先让电工安装漏电保护器,他们说,说什么也得先安上保护器,这东西关键时候能救命。
现在,石埠子镇的漏电保护器安装率、投运率、正确动作率全部达到了100%,老百姓的用电安全得到了保障。
“啥时才能轮到俺村改电?”
葛布口村王梦晨家前两年买了台空调,安上之后,根本不制冷,找内行人看了看,原来是村里的电压质量达不到,根本拉不动这种大功率电器,好好的一台空调成了装饰品。
像这样的村庄石埠子镇有很多,这些村庄由于负荷中心偏移,配变容量不足、低压配网线径细、电压偏低,老百姓的生活用电受到了严重制约。
去年,安丘市供电公司被国家电网公司确立为“新农村典型供电模式”项目推广应用试点单位,一场规模浩大的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在安丘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王树森给自己定下了目标——两年完成全部电气化改造任务,彻底解决全镇用电卡脖子问题。
虽然供电公司投入一大部分,村集体只负责属于自己产权的小部分,可还是有群众不理解,他们觉得:村里的电压质量虽然差了点儿,不也能用吗?老百姓过日子,能省则省。还有少数人认为:是不是供电部门在耍花样,打着电气化建设的幌子挣老百姓的钱?
在石埠子镇就有这样一个村,全村1800多口人用着很小的变压器,低压线路横缠竖绑,天好时还好些,一到刮风下雨天,不是这家停就是那家坏,村民急切盼望用上放心电。
改电就得先改这样的!王树森想找村支书商量电气化村建设问题,可是他推三阻四,不是说没空就是说出发,好不容易找到了,他又说老百姓工作不好做。王树森一看他的思想接受不了,决定先暂时把这个村放一放,从周围的村庄做起……
两个月后,这个村周围的3个村庄相继改造完成,高压线直接拉到村里,原先的低压线换成电缆埋在地里,电表集中起来放在集表箱里,既美观又安全。
葛布口村是今年6月完成改造的,随着新变压器的投运,王梦晨家的空调终于能正常工作了,王梦晨很高兴,他说:“今年夏天不用遭罪了,电视亮了,灯泡明了,机器有劲了,也不停电了,电气化建设没的说!”
有一段时间阴雨连绵,经过改造后的村庄没有发生一次停电,那个没做下工作来的村庄则频频跳闸、停电。老百姓怨声载道,有部分人甚至破口大骂,说村里当官的不替村民着想,不干人事儿!村民见到王树森就问:啥时才能轮到俺村改电?
那个村支书思想上有了转变,他主动找到王树森,要求改电,并且越快越好。
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整个石埠子镇的用电村从最初的观望到争先恐后递交申请,电气化建设呈现出一派喜人的景象……
截止目前,石埠子镇已建成各类电气化村40个,在安丘市名列第一,石埠子镇也被评为电气化乡镇。
“现在浇地只需50米电缆就够了!”
安丘市的现代农业全国知名,区域化种植模式让农民得到了实惠。石埠子镇作为中国“草莓之乡”、“樱桃之乡”,区域化种植模式开展的红红火火。全镇有经济作物近5万亩,几乎家家户户有经济田,作为灌溉的主要能源,电力成为他们发家致富的支撑力量。
可摆在眼前的事实是:农灌用电基础太薄弱!线径细,老化严重,距离大棚比较远,有些户要用二、三百米线才能把电引到井边。地爬线、挂钩线,私拉乱接现象严重威胁农民的生命安全。但是,作为农灌用电设施的资产,一直归村集体所有,大多数村没有钱改造。到了灌溉高峰时,电不够用的,只能轮流使用,有时因为“争电”还闹出矛盾来。落后的农业电网已经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石埠子镇,老百姓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种地,浇地用不上电可是个大事。如何利用现有条件,解决老百姓实际困难?王树森一次次的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情况,通过多次和镇政府、村两委协商沟通,决定改造农灌用电设施。可钱从哪里来?他突然想到电气化建设都采用高压入村,低压入地,村里原先使的电杆、电线被替换下来,这不就有现成的材料嘛!这些材料虽然旧了点儿,但用在农灌线路上却绰绰有余,这样就为农民省下一大笔费用。
根据区域化建设总体规划,以满足农民需求为主,他们勘察设计了农灌线路,然后,投入精干力量进行改造……
现在的石埠子镇,供电线路遍布田间地头,“蜘蛛网”、私拉乱接彻底杜绝。中孙家庄村农民孙永兵高兴地说:现在浇地可方便了,只要有50米电缆,想浇哪儿就浇哪儿。
由于用电更加方便,农民纷纷在大棚里安装了电动门、电动卷帘机。电气化程度的提高,让农民的生产变得更加轻松。现在,他们只需轻轻按下遥控器,电动卷帘机就会代替他们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同时,针对农民需求,他们还推出了“零点服务”,供电服务在深夜照常进行,不管几点,随叫随到,让农民朋友从这种贴心的服务里得到实惠。石埠子镇农民的年人均收入也从2008年的5763元增加到现在的6865元。
标签:安丘市供电公司,石埠子供电所,所长,王树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