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许县供电局,师春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位被同事和众多与他熟识的人称为“爱心大哥”的普通员工并非有多么显赫的地位,也不是他做出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那顶“献血冠军”的荣誉却让多少人对他钦佩。可有谁知道,这项“献血冠军”荣誉和6600多毫升献血记录的背后蕴含着师春风多年来对人间真爱的不懈守望。
抽血救母
1988年,从部队退伍返乡的师春风被安置到通许县供电局当上了变电运行工。由见习员到值班长、变电站站长,师春风很快由一名门外汉成长为一名业务娴熟,技术过硬的青年骨干,并多次代表通许县供电局赴开封供电公司参加技术比武。1993年,他的母亲因患脑梗塞住进了医院。虽然经过医生的全力救治,暂时保住了生命,但却成了植物人,只能靠用鼻饲管向体内注入流质食物以维持生命所需的基本营养。看到母亲日渐消瘦和苍白的脸,身为家中老大,又一向很孝顺的师春风便急切地询问医生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母亲增加体内营养,延长生命。医生建议最好为病人定期输血方能改善身体机能。母亲的血型是B型血,而医院血库里根本就没有库存这种血型的血。怎么办?救母心切的师春风决定抽自己家人的血挽救母亲的生命。经过化验,兄妹四人只有师春风一人的血型与母亲的血型相符。看到自己的鲜血一滴滴地输送到母亲体内,母亲的脸色慢慢地红润起来,师春风感到自己尽到了做儿子的责任,心里有了莫大的安慰。也正是有了儿子新鲜血液的滋养,母亲那脆弱的生命得以延长了一年多。师春风意识到:用自己绵薄的力量可以给别人带来生命的希望,这是一件多么高尚的事情。为了拯救更多像母亲一样急需输血的病人,他决定义务献血。
为爱献血
“一滴鲜血一份爱,让更多的病人享受生命的快乐”,母亲去世后,师春风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义务献血之路。
在断断续续地在医院里为病人义务献了几年血之后,1999年,开封市中心血站规范了献血流程,由血站工作人员定期到县区定点组织自愿者义务献血。得知这一消息,师春风非常高兴,他第一批报名参加了献血队伍。从此,他一发而不可收,每年都按要求定时到献血点义务献血。每次抽血时,当他看到那粗大的针头扎进血管,鲜血从输血管里汨汨流出的时候,他都感到自己又为急需帮助的人做了一件善事。妻子也很支持他,每当他献过血回到家里,妻子都要给他做几样好吃的饭菜让他补充营养。妻子的理解和支持坚定了他在献血这条路上永远走下去的信心,十年来,他累计献血6600毫升,成为通许县名副其实的“献血冠军”。2010年初,他荣获了开封市红十字会为他颁发的献血“金牌”奖章。
加入中华骨髓库
2005年底,正在郑州参加省电力员工业务培训的师春风从报纸上看到河南省已建立中华骨髓库但骨髓源紧缺的消息,心情十分沉重。他仿佛看到众多血液病人躺在病床上睁着渴求的双眸无助地等待施救、病人家属焦急万分却束手无策的凄惨情景。于是,他马上邀约几名同事趁休息时间到郑州市中心血站了解情况,并申请加入中华骨髓库。工作人员告诉他,必须到本人户口所在地中心血站参加登记方可加入。从郑州回来后,师春风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妻子,但这次妻子不乐意了,担心捐献骨髓会伤害丈夫的身体,急忙劝阻他,死活不让他捐献骨髓。几年的献血经历已懂得了许多医学知识的师春风便耐心地向妻子讲解抽取骨髓,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无碍,对病人、对社会贡献巨大等诸多好处,并表明了渴望用自己的善良行为让社会充满爱的温暖的心愿。申明大义的妻子被他一番入情入理的言语所感动,终于答应他加入中华骨髓库。2006年3月,师春风正式成为中华骨髓库中的成员,自愿捐献造血干细胞。如今,他已被中华骨髓库抽取样本,正等待为与他配型一直的血液病患者送去生命的希望。
“多年来,我献血从未向任何人索取过任何报酬,只想着能为病人送去一盏生命之灯,获得生的希望,让世间充满爱。”这朴实无华的语言正是师春风十年坚守不曾放弃的源泉和动力。
标签:师春风,通许县供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