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农电撷英

农电撷英

为彝族同胞送去优质电——记四川仁和供电局大田供电所所长冯子华

作者:王莉  2010-10-13

“这里地处横断山脉的攀西大裂谷,平均海拔1500多米,环境艰苦。他们所全年无安全责任事故、无设备被盗、无客户投诉,而且服务细心周到,各种工器具摆放整齐,抢修做到闭环管理,就连卫生间都非常干净。一个偏远山区的供电所,能做到这个份上真是太不容易了!”四川省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电力公司行风监督员张莲花,在对仁和供电局大田供电所进行暗访后连连称赞,并对该所的彝族所长冯子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就想为农民兄弟干点实事

“我是土生土长的彝族人,1994年应聘为农电工,16年来一直奔波在彝族山乡,和乡亲们打成一片,也与农电结下了不解之缘。”冯子华说。

冯子华的家在攀枝花市平地镇波西村螃蟹箐,全组有36户人家,大半都是彝族。2005年4月28日,走上大田供电所所长岗位时,冯子华表示,到供电所工作,就想踏踏实实为农民兄弟干点实事。

大田供电所的供区包括大龙潭乡、啊喇乡和大田镇,方圆470多平方千米,人口约3.5万,其中60%是彝族同胞。这里群山高峻,环境艰苦,离供电所最远的村超过100千米。在这里,要干好农电工作难度很大。

大龙潭乡乡长张云富告诉我们,该乡是一个彝族乡,地理环境差,交通不便,过去的电网设施非常陈旧,为数不多的有电农户虽然装了灯泡却昏黄如豆,更不用说看电视、抽水了,村民都迫切盼望进行电网改造。2005年10月,冯子华翻山越岭走了60多千米赶到村里进行测量,发现电压仅有100伏左右,开灯时灯丝是红的,吃饭夹菜要打手电筒。冯子华经过准备后,率领16名员工带着材料、工器具进山改造线路。他们苦干一个星期,将原来的一台80千伏安变压器增容到125千伏安,又新架设0.4千伏线路2.2千米。

“农网改造期间,看到冯所长和电工师傅们起早贪黑那么辛苦,我们几次想请他们吃饭,可冯所长每次都谢绝了。”张云富动情地说。通电那天晚上,53岁的村主任陈国兴高兴地杀了一只羊,喊上村里60多名男女老少,连拉带拽地请来冯子华,第一次在亮堂堂的电灯下吃羊肉、喝米酒、跳苴却舞,真比过年还热闹。

抗震救灾无私奉献

“地震虽然摧毁了我的家园,但我要在第一时间把光明送给乡亲们,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之光,这是电网人的神圣职责。”冯子华刚毅的脸上写满了真诚。

2008年8月30日16时30分,攀枝花市发生里氏6.1级地震。“我们村离震中最近,灾情最重。村领导还在为受灾村民的吃住问题发愁时,冯所长就带着村电工主动来到安置点,给黑暗中的乡亲们送来了光明!”大龙潭乡拉鲊村党支部书记张国勇回忆说。地震当晚,冯子华和供电所安全员何志光冒雨连夜赶往拉鲊村,到达时天还未亮。他们首先和乡政府取得联系,了解抗震救灾最新的用电需求,研究对策和方案,接通临时电源,解决照明问题。第二天16时左右,冯子华正在检查拉鮓一、二社的配电房时,又发生了5.8级地震。他没有退缩,继续检查完才赶回供电所,把当天的受灾和抢险情况整理完,时针已指向9月1日2时了。冯子华在车上和衣打了个盹,又起身赶到下一个抢险现场。震后24小时内,大田供电所供区内的受损设备全部实现了临时供电。

“哪里有危险,冯所长就会出现在哪里。”供电所员工何志英说。冯子华家的房子也被震垮了,损失惨重,可他一次也没有回家,但每个村电工的家他都抽空走访了一遍。大田供电所全体员工都投入到抢险工作中,冯子华每天完成抢修任务后,都要到各村的农电工家去,了解有什么需要,为员工免除后顾之忧。

“远水”也能解“近渴”

“2010年4月26日,对我来说是一个终身难忘的日子。当我在施工现场面向党旗庄严宣誓时,止不住热泪盈眶,能够在抗旱保电第一线入党是我一生最大的荣耀!”冯子华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

今年,攀枝花遭遇几十年未遇的旱灾,大龙潭乡迤资村小火山组由于持续干旱,38口水窑全部干涸见底,131名村民和1000多头牲畜面临断水的危险。冯子华得知这一情况后,心里非常着急,立刻赶到现场查看,发现距村子500米的山脚下有一处泉眼,四周却没有电源。他经过仔细勘察,对村民们庄严承诺:“3天内抢建好抽水电源!”施工现场地势险峻,稍有不慎,就会危及人员、设备安全。当电杆准确落入杆坑时,冯子华悬着的心总算踏实了。全所员工共同努力,仅用两天就立电杆6基,架设线路560米。

拉乍村那罗组是大龙潭乡最偏远的组,距市区60多千米,山高坡陡,往返一趟需3个多小时。今年干旱时,吃水成了大问题,村民每天都得到山下的水沟里挑水,就连强壮的小伙子也需要1个多小时。3月28日,冯子华前来勘察,在得知有水源没电源后当即表示:水源在哪里,供电线路就架到哪里。冯子华和同事们每天吃住在施工现场,与时间赛跑,与干旱抗争,抢建线路。村民们也自发组织起来,帮助抬电杆、挖杆坑、拉电线。短短7天,就架通了高、低压线路3.4千米。

那罗组组长张海云说,4月3日是他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那一天,286名村民喝上了从山下抽上来水,多亏供电所架线接电,使“远水”也能解“近渴”。

亲如兄弟的“大家庭”

大田供电所共有26名员工,其中彝族15人,是个“民族大家庭”。过去,员工之间除工作外,几乎没什么交往。“生活不和谐,工作就干不好。”冯子华决心改变这个状况。

当时适逢攀枝花电业局开展供电所标准化建设,供电所员工的生活、办公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在这个基础上,冯子华动起了心思。电费审核专责龙泽州告诉我们,以前大家都在附近的大田镇政府食堂搭伙,2006年8月供电所改造,冯子华提议建个食堂,让大家工作回来能吃上热菜、热饭,感受家的温暖。食堂办好后,大家都愿意回所里吃饭,坐在一起很热闹,交流也越来越多了。

1989年就开始从事农电工作的汤学洋动情地说,2005年10月,大龙潭乡干坝子村农网改造时,由于工作太忙,他16天没顾上洗澡换衣服,冯子华利用到市里领材料的机会,特意给汤学洋买回了内衣和外套,让他深受感动。在冯子华的积极倡导下,一种团结和谐的氛围在全所形成,员工刘兴斌家过年杀猪时,还热情邀请全所员工到家里做客。

16年的风吹日晒,在冯子华黝黑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当被问及下一步的打算时,冯子华说:“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今年的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尽快实施,为大山里的彝族同胞送上优质的电能,帮助他们早日脱贫致富。”

来源:国家电网报

标签:仁和供电局,大田供电所,所长,冯子华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4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