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听到“潘国富”这个名字时,我的脑海中总会闪现出另一个人来,和潘国富不同的是,他年轻,没有当过兵,没有18年的工龄,有的只是4年农网改造的“队龄”和8年农电工的工龄,他就是邓州电业局白牛供电所一个叫王德德的普通农电工。
在白牛供电所,你常常会看到一种奇怪的现象——大多人都会叫王德德“大哥”,年纪小的喊大哥,理所当然,父辈都是电业人,兄弟相称更多的是亲情;年纪大的说大哥,一半是戏称,一半是对他工作的肯定。时间久了,这个称呼似乎又有了一种特殊的含义,按王德德同志自己的话说,就是“当大哥就是要比别人多干一些,多知道一些,少计较一些”。
98年走出校门,正赶上一期农网改造,同是电业人的父亲极力劝他去参加施工,这不难理解,他们那代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结,就是觉得这是锻炼孩子的最好办法。就这样在工地上一干就是四年,从初出校门的懵懂无知到独挡一面的行家里手,我们不知道他吃了多少苦,更不知他流了多少汗,只听到他母亲不知一次心痛地说:“以前是个白面书生,跟着农网改造变成了煤黑子。”但我们知道,正是这特殊的四年,让王德德不但学会了技术,而且学会了做人,更主要的养成了一种严谨的工作态度,足以让他终生受益。
2002年王德德成了白牛所一名农电工,每天走在台区的乡间小道,他总有种说不出的亲切感,这不仅是父亲曾走过的路,更主要的是这里的大多数线路、设备,他都亲手栽过杆、紧过线、装过计量、安过表,他熟悉这里的一切,就如同农夫熟悉自己的土地;他热爱这份工作,更如同农夫对土地的执热。在台区工作久了,哪家叫啥,哪家用电量多少,他都一清二楚,走在台区,常常听到用户在叫他,张家的灯不亮了,李家的线断了,尽管在我们内行人眼中这都是些不起眼的小活,可对于现在农村老人、孩子居多的留守家庭,这都是些难事,王德德深知这一切,他尽量抽时间多为他们帮忙,他常说“我的举手之劳能帮他们解决燃眉之急”。用户都喜欢直呼他“德德”,他们常说这样叫着亲切,就像在叫自己的家人。可有一次王德德却同年过七旬的刘老汉执了“劲”,原因很简单,老汉家的保护器坏了,他让直接接上,说手头紧先凑合着用,王德德说不安全,执意不肯。最后王德德自己掏钱为老汉更换了保护器,为此,老汉提起就说,人家是图啥呢?还不是叫咱安全!
所里分了新同志,所长总会说:“先让你大哥带你两月吧,学好你就出师了!”于是王德德便带着新同志,从最简单的认识工器具,到装表接线,到登杆作业,最后到与台区的用户的接触沟通,这中间,只要是他知道的或是能想到的,凡是供电所工作能用上的,他都会事无俱细地告诉你,丝毫不会有半点保留。当然,他会见缝扎针地向你提到安规,“是”与“不是”,“该”与“不该”,“能”与“不能”,“行”与“不行”,“中”与“不中”就是最好的证明。别显麻烦,安规是咱电业人的护身符,不牢记不行。就这样,两个月下来,你除了学会专业知识外,你还会知道,哪些用户要上门服务,要怎样服务。
电费回收是供电所的另一项工作,也是让多数人颇为头痛的工作。对于这件事情,王德德常说,咱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又干得的是农村的活,咱就得多从农村的角度来考虑咱的工作,农村忙,大多数人只是忘记交费而不是不想交费。为此,每到收费那些天,他总会用大喇叭绕着村子、田间地头转着圈子喊,对于行动不便的用户他会上门收费。有人说这样太累,王德德却说自己辛苦是小,用户方便是大,这也叫“双赢”,赢得了好评,也完成了任务。对于不同的用户采用不同的方法,最终全部收回电费,在他负责收费的台区里,月月电费都能结零。
对于基层电业人来说,险情就是命令。无论是日常维修,还是突发抢修,也不论是迎峰渡夏,还是度冬保电,只要是所里安排的工作,不管再苦再累,王德德都毫无怨言,总是冲在队伍的最前面。记得有次在赵河边处理元白线断线故障,当时是深秋季节,风雨交加,他站在杆上一站就是几十分钟,衣服湿透,冻得直打哆嗦,直流鼻涕,可还是咬牙坚持完成任务,下来后身上都有些发僵。刚没缓过神,敬老院的报修电话又响了,王德德二话没说,骑上摩托车又赶往目的地。这样的事情举不盛举,也有人说,你就一名小小农电工,干活卖那么大力干啥。他却说其实我的想法很简单,既然踏入了电业的大门,就无悔于自己的选择,无悔于自己的人生。
||||
乡所没有节假日,只能是轮休,王德德的第一轮值班时间是每月的1号、2号,已记不清有多少个节假日没跟家人团聚过,以致于邻居们都说他好像从来都没过过节,特别是一些传统节日,留在所里值班,听着电话里孩子那稚嫩的声音,王德德这个在工作上从未叫过苦的人也有种说不出的情怀。他爱孩子,他爱家,他也想做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可工作就是工作,无论是何时何地,他说选择了这条路就一定要走好走踏实。
王德德这个普通的农电工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风风雨雨走过了八年,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对企业的忠诚、对工作的热爱,我们相信,在以后的路上,他会越走越踏实,越走越充实。
标签:王德德,邓州电业局,白牛供电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