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郑彪民,1米70的个头,一身工装穿在身上略显宽松,脚上的绝缘鞋沾满泥水,久经阳光暴晒的皮肤黑中泛红,憨实寡言,略显腼腆,和送锦旗的村支书、村民代表口中的热心精干相去甚远。
跟着郑彪民在内黄县马上乡吉村走一圈,一进村,村口聊天的几位村民离大远就招呼“呦,彪民来啦,中午别走了,你嫂子在家包饺子呢”。“不了不了,中午还有几户浇地,我得去搭把手”。“大娘,这两天你的腿咋样?还疼吗”?“嫂子,上次修的台灯没有再出毛病吧”?来到村民中间,刚才还沉默寡言的郑彪民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看到他,路过的村民停了下来,附近的村民听到说话声也抱着孩子从家里出来,一会儿功夫就聚集了十几个人,陪同的村支书田现军笑着对笔者说:“彪民可是我们村的大红人,别看家不是这个村的,比我这个在家在地儿的村支书都受欢迎”。
据了解,吉村是一个有4000多人口的大村,村内派系宗族复杂,两委班子几近瘫痪,村民私拉乱扯、偷电现象严重,用电比较混乱,电工都不愿意干,曾经有三个月换了两个电工的记录。6年前,村委进行了换届,新一届村委上任伊始就面临电工辞职,找不到电工的窘境。“让谁来当电工?” 村委和供电所长都伤透了脑筋。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这个艰难的任务最终落在郑彪民头上。临去前,所长语重心长的对他说“彪民,你可要干的时间长一点!”
面对这个陌生混乱的局面,该怎样开展工作?郑彪民苦苦思索着。很快,他有了主意。吉村的村民发现,村子里来了一个“怪”人,见人就递烟递糖,什么事也不干,挨家挨户的串门唠嗑。这样持续了一个多月,大家都熟悉了郑彪民,而郑彪民也对村里每户人家的状况了然于胸。接着,他自备酒菜,请村委出面邀请村里德高望重的村民,表明自己的身份,并诚恳的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他的诚意感动了大家,接受了这个外村来的电工。有了这个良好的开端,郑彪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然而,正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由于多年积习难改,一连几个月,综合线损15%,电费差几千元收不上来的严峻现实让郑彪民刚松了的一口气又紧绷起来。接下来的日子,郑彪民把精力都扑在了工作上,发誓要扭转局面。吉村是温棚蔬菜种植基地,灌溉次数频繁,每次灌溉用电量却非常少。为了保证用户随叫随到,他把自己的电话告知到每家每户,不管白天黑夜,用户随叫随到,工作之余就到群众家宣传电力法规和安全用电知识。村民 雪臣生病住院,经济困难,他主动垫付了几个月的电费;村民姬雪旺浇地水泵坏了,他二话不说自己动手修好;大冬天村民王永会家晚上没电,他顶着寒风赶夜路来回7、8公里抢修;像这样的事数不胜数。渐渐地,不光本村的群众有困难找他,连外村的群众有困难也开始找他,他从来没有拒绝过。
到吉村当电工的6年间,光深夜抢修的次数连他自己都数不清。他做的这一切,村民都看在眼里。渐渐地,电费由收不齐到一个多星期收完再到现在一天多就能收完;综合线损由开始的15%下降到4%;各项工作开始走向正轨,郑彪民松了一口气,妻子却不干了。由于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家里的十几亩地只能靠妻子在四个哥哥的帮助下耕种,时间长了,妻子满腹怨言,找到供电所,坚决让他辞掉这份工作。得知这个消息,村里的几个大妈、大婶步行几里地到她家中,村委会全体找到供电所,一致请求郑彪民继续干下去。面对妻子的不理解,他什么也没说,而是领着妻子去了吉村。在他工作的村子,村民们争相邀请他们去家里吃饭,拿出最好的食物招待他们,给她说郑彪民为大家办的好事和他来后村里的变化。在村民的讲述中,她渐渐明白了丈夫,主动承担起更多的家务。
在记者结束采访时,村支书田现军和群众一再嘱咐“彪民是个好电工,你一定要好好地写写他”。
标签:农电工,郑彪民,内黄县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