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口镇是莱芜的重镇。其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它曾经是莱芜老县城的所在地:桑蚕之乡,商贾云集,战略要地,更重要的它是莱芜接轨济南的必经之地,莱城工业园和雪野旅游区的连接带,济青南线的出入口。可以想见,把手莱芜北大门的供电所所长不是一位帅才也是一位将才。但当记者见到王坤所长时,与上述的猜测却完全不符。实际上,王所长是一位不善言谈的人,宽宽的额头,透出一幅本分谦虚的样子。给人的感觉是此人“傻乎乎”的。尤其当请他说几句的时候,他却脸红了,一直推却说没什么:“我和所有同事都一样。我们这的老魏、老朱、小胥……倒是挺好的,你去采访采访他们吧!”深入采访后,这位敏行讷言的供电所长,让我们为领导委以重任的决定而深信不疑。
为了绿色通道,拼了!
王坤,1981年参加工作;1992年调到变电从事运行工作;2000年在客户中心从事抄、核、收工作;2005年加入到农电队伍中,在莱北供电所担任副所长,2006年底成为所长,2007年调任口镇供电所所长。丰富的工作经历磨练了他,造就了他沉稳、刚毅的性格。
成为所长之后,王坤面临的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挑战来于:雪野旅游区。雪野旅游区是莱芜市新组建的旅游新区, 2005年正是雪野旅游区开发的前期攻坚阶段。基础公共设施建设一个接着一个。新济青高速公路、雪野环湖路等等……因为修路导致的线路改造较多,临时用电较多,业扩工程任务繁重。王坤到莱北供电所后的接的第一个大工程就是新济青高速公路临时用电工程。
王坤深知济青高速公路南线对莱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意味着什么。在为地方经济服务过程中,王坤能够正确把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抓住重点对准难点去着墨。做足优质服务这篇大文章,路修到哪里,供电服务就延伸到哪里,从满足施工负荷第一时间接火用电,到及时查漏消缺,随时解决施工用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供电线路和设备正常运行,倾心聚力为济青高速公路莱芜段早日开通,造福莱芜人民开辟电力“绿色通道”,受到了重点工程建设指挥部门和政府的好评。
济青高速工程标段多,施工供电点多,都是临时性用电,供电分散,负荷变化大,时间要求紧,供电工作难度很大。在济青高速公路建设中,王坤以大局为重,克服种种困难,全力支持高速公路建设,为施工单位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确保公路建设开工用电。接到用电申请后,王所长立即根据申请要求组织技术人员确定供电方案,进行供电工程设计,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提前购进材料,为供电工程建设做好准备。为了及时给公路建设供上电,让公路建设按时开工,为其架设专线。
王坤说其中最难忘的就是上游隧道部分。该隧道设计为三线圆弧大跨隧道,长2534米,最大开挖段宽18.9米,高11.96米。由于工期压力大、地质结构复杂、隧道洞口段覆盖有2米-3米破碎土石结构层且偏压,因此被业主列为全线重难点项目。其中上游隧道专线就十几公里长,杆塔160多基,光电缆就1公里多。架设线路的决定作出了,但实施起来谈何容易!与平原相比,山上不仅风大,温度也要低很多。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供电人员没有退缩。由于山区交通不便,电力物资运到工地后,需进行二次运输,没有路,架设线路的水泥线杆每根重达380公斤,如何才能把这么重的线杆弄上山呢?从这个山头,到那个山头,跨度短则近百米,长则数百米,又该如何布线呢?没有路,他们就自己修,将导线、拉线分成段,一点点往上背。蜿蜒崎岖的山路使大多数电线杆都不能运输到位,他们只能用最原始靠肩扛人抬的方法运输电杆。半个多月下来,施工队员的手和脚都磨起了血泡。施工过程中,山上特有的荆棘不住向架线队员们示威,这些荆棘每根长约10厘米,像一枚枚大号钢针,轻而易举就刺穿了队员们厚厚的工作服,但是,没有一人退缩。在施工过程中,王所长带领着农电兄弟们早出晚归,中午在工地吃干粮、喝冷水,连续几周不休息,还要克服进入山区施工不便,地形复杂、协调工作反复等重重困难,终于在4月底完成了供电工程,为高速公路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每当看到畅行无阻的车辆通达在莱芜大地上的时候,王坤觉得当初的付出是那么的值得。
为了新农村电力 认了!
到过口镇西街的人都会留下这样的印象:规划整齐的村民居住区内楼房鳞次栉比,美丽的街心公园里孩子们在嬉戏。作为莱芜供电公司农村电气化的试点村,有785户居民的西街村,人均年生活用电量为805千瓦时,已达到全国城市居民人年均用电水平。村民客户端电压合格率达99.85%,低压线损率为6.23%,低压配电装置完好率达100%。宜人的村容村貌、蓬勃发展的村域经济和良好的供、用电关系,这标志着农电事业的高速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利益的不断递进,带动了农民生活的日新月异,口镇西街无疑是时代变化发展的缩影。
目前,口镇供电所正是在王坤的带领下,从精细化到标准化管理,全方位、全过程服务于地方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充分发挥电力先行官的作用。为了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王所长高瞻远瞩,提前规划,为莱城工业园区架设专线,加班加点,昼夜奋战,做到了适应需要主动服务,战略任务竭力服务,特事特办零距离服务。2010年110kV工业园变电站新架10kV配出线路三条:陶镇线、太新线、冶庄线。由于新系统ERP的上线,材料到位不及时,工期紧,任务重,为确保按时完成此次配出线路施工工作,在所长王坤的带领下,大家早出晚归,共完成电杆组立100基、钢管塔组立18基、架空导线架设10.4千米,电力电缆敷设530米。
当笔者问及跟以前在莱北所的时候有什么不同?王坤表情严肃地说:“莱城工业区为山东省省级开发区,紧邻济莱青高速,接轨济南城市群经济圈、被列为莱芜市四个重要功能区之一,规划控制区面积150平方公里。济青南线高速公路通车后,从济南到莱城工业区只有50余公里,进入了济南“半小时经济圈”。这些都为口镇的发展提供更多难得的新机遇,成为口镇加速发展的有利条件,但是这也意味着我们电力人身上的担子更重了!”6月底原来隶属城北供电所的王楼线也移交口镇供电所管理,随之而来的是8名电工,33台自备变,32台公配,近万户居民。截止目前口镇供电所共有电工55名,管辖辖 66 个行政村,四到户台区135个, 10KV线路16条,线路长度为230.79KM,主要为96个企事业单位、66个行政村、68250户居民做好供电工作,其中自备变295台,公配135台,供电任务异常繁重。
为切实提高口镇供电所管理水平,王坤将心思投入到了农电管理创新上。通过走乡村、访客户,2009年第一批试点开展了标准化供电所创建活动,总结出“管理创新、工作创新、服务创新”的三新农电管理法。这样既避免了人浮于事,实现了指标可控在控,杜绝了“人情电”、“关系电”、“权力电”,同时也节约了人力,减少了误抄漏抄现象,避免了业务差错,提高了服务质量。
搞好设备管理是服务新农村建设、开拓电力市场的硬件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之以往农改不彻底等因素,线路设备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王所努力克服困难,积极向上争取配网工程、技改工程项目,分轻重缓急,花大力气整改线路。从项目申报、拟订改造方案到工程竣工验收,都能积极参与,把相关工作抓上手、管到位。他还致力于降损堵漏,挖潜增效,一丝不苟地抓好线损管理。不仅成立了由自己直接负责的供电所线损管理小组,而且展开降损堵漏攻坚战。计量是一杆秤,王所长深知这杆秤的重要性,刚到任,就立马集合供电所管理人员召开了讨论会,会后推举出一位计量组长,专门负责计量管理工作,制定表计轮换计划,全面更换机械表、超用期电子表、故障表,对所有表计进行加封;组织人员分批全部更换了公配、自备变等配电室以及计量箱的锁,钥匙交给计量专责统一保管,如有需要,向他签字领取。此举改变了计量管理混乱的局面,极大的降低了偷电窃电的可能性,降低了线损。
王坤视安全用电为生命,凡涉及到安全的事,在管理上丝毫不让。以强化安全生产、纠正习惯性违章、规范“人的行为”为着力点。建立供电所安全保证体系,形成自上而下的安全管理网络,落实安全责任制,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切实改变供电所安全管理低下的状况。加大线路通道清理力度,积极与村委协调,清理线下树木,保证线路安全稳定运行。2010年7月份莱芜降雨量较大,口镇供电所未发生一次跳闸事故。
如果说王坤对设备实行的是刚性管理,那么对待员工却是人性化管理。口镇供电所所辖区域面积大,电工大部分是当地人,王所长据此分工划片,各人负责本村的停送电,避免了长途跋涉。所里一个电工的妻子偏瘫在家,需要人照顾,王所长特别交代,不安排其晚上值班。6、7月份正值酷暑,而标准村施工任务异常繁重,为保证施工人员安全,王所长深入施工现场,监督施工安全,并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开中午高温时段,避免因施工任务繁重发生人员中暑和其它安全意外,并为工作在一线的员工发放了防暑药品。供电所是没有周末的,王所长知道大家的辛苦,只要工程任务不是很紧的时候,王所长就合理安排工作人员轮休。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细致、体贴。
孔子说: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之所以说王坤敏行讷言,是因为他说话慢,但绝非反应迟钝,而是他反复寻找突破性的、创新性的思路,但是一旦主意拿定,就要立即行动,百分之百、不打折扣地去执行,这就是“敏于行讷于言”。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不应该只听他的语言是否动听是否漂亮,“听其言”,还要“观其行”。在一个正气上扬的社会,“脚踏实地干一刻”应该永远比“夸夸其谈一整天”强百倍!我们电力行业需要更多的像他这样求真务实扎扎实实做事的人。
标签:供电所长,莱城供电部,王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