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餐露宿,风雨兼程,为了高山之巅明珠璀璨,他脚踏每条线路,心系每束光明,一次次将被褥搬进了客户家,有形烛照光明,无声酿造感动,用自己的无私奉献铸守着电的灵魂。他,就是重庆武隆供电公司火炉供电所所长何小红。
农网改造 他把被褥搬进了农户家
2008年3月,何小红调任到火炉供电所任所长,为了辖区农网改造工程如期竣工,上任后的第三天,他与同事徒步行走五十多公里,来到网改工作还没有启动的几个村,与当地村委会协商网改事宜。不料,在这几个自然条件最差、客户最分散、村干部最不支持、老百姓网改积极性最差的偏僻村。小红吃了闭门羹,村干部们众口一词,坚持农网改造是国家投资,不关他们的事,他们只认用电就是,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他只好找镇领导陪同前往协调工作,村干部当着镇领导的面同意组织义务工,他欣喜若狂,迅速赶回供电所组织农改物资。
第三天,当小红带领队友准时将农改物资运到施工现场时,却不见一个人影。无奈之下,他再次来到村干部家问情况,村干部拒绝村里出义务工,何小红啼笑皆非,不温不火,耐心细致地给村干部讲农网改造的意义,挨家挨户地给村民宣传农改政策,村民的工作做通后,何小红和他同事们,将大米、蔬菜和被褥搬进了农户家,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他在老百姓家中住宿,必须自己解决吃饭问题,若对老百姓“吃、拿、卡、要”,发现谁,处分谁。这一住二十多天过去了,当改造到漆岭村时,队员们所带来的蔬菜已被吃完,只能用咸菜下饭,但他们仍坚持给最后一家农户通电后才离开。电压稳了,村民们用上舒心电了,纷纷给网改队员们送来腊肉、白菜,足有四、五十斤,并坚持分文不收,何小红激动异常,但他还是一一照价将钱送到了村民家里,深得村民们交口称赞:“电力职工为我们做好事,不取分文,真是亲人呐。”就这样,小红结束了第一次将被褥搬进农户家的生活。
5米之距 他用生命守护光明
火炉供电所辖区地处武陵山脉,平均海拔1100米,最高峰达1800米,担负着两个乡镇32个行政村1万余用电客户的供电任务。辖区内山大人稀,沟壑纵横,道路崎岖。近年来,何小红的足迹几乎踏遍了所有的村村寨寨。
2009年12月,一场特大霜冻袭击了火炉镇东山村,寒风呼啸,朔气砭骨,树上和屋檐上的冰棱足有2尺多长,像倒挂的金钩,发出凛凛寒光。“供电所吗,我们是东山村的,不知怎么搞的,村里突然停电了,这么冷的天,怎么遭得住哟,你们能不能派人帮我们看看。”接到客户报修,何小红立即带领8名红岩供电抢修服务队员,兵分三路,赶赴覆冰区巡查故障点。大家齐心协力,忙碌在冰天雪地里,两个小时后,故障点查到,原来是10千伏火龙线42号、43号杆段导线不堪冰凌重负断落在地。
来不及歇息,何小红和队友转身跑到附近的农家借了两架长梯,准备处理故障。“同志们,加把劲,我们一定要赶在天黑之前将线路恢复供电,大冷天的,决不能让村民们受冻……”他们扛着笨重的长梯,艰难的行走在山路上。突然,在一个下坡段,因地面冰冻太厚,加上地形不熟,小红脚下一滑,带倒了跟在身后的队友,长梯直向他冲来,队友和村民们大喊:“快抓住梯子”!小红一把抓住梯子,向前摔出几十米。此时,离前方100米的高坎仅仅只有5米之差,换而言之,离生命的尽头之差5米。此刻,东山村零下10摄氏度的气温,也阻拦不了为着5米的生命之距捏的一把汗。在当地村民的协助下,线路赶在太黑之前恢复了供电。
点点滴滴皆辛苦,枝枝叶叶总关情。几年来,小红与他的同事们深深地足迹已印满了所有的村村寨寨。一个基层供电所长的不懈追求,解释了所有不凡的事迹,酿造了无数感动的故事,只因他们是电力不凡的人儿。
标签:重庆武隆供电公司,火炉供电所,所长,何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