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农电撷英

农电撷英

一位农民的电工之路

作者:柴进峰 张蕾蕾   2010-12-13

他,一个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村电工,竟然两次荣获郑州市总工会颁发的“五一”劳动奖章,多次在省、市电力公司组织的技能竞赛中夺冠,成为名副其实的技术能手。他,就是河南省巩义市电业局回郭镇供电所的农电工杨治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今年44岁的他,在高中时就对物理中的电学、电子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并立志成为一名农村电工。毕业后,他如愿以偿的成为了一家乡镇企业的电工,平时用刻苦钻研自学来的电力知识和无线电知识,无偿为村民提供服务,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为了更好地服务乡里,他自筹学费,到河南省电力技师学院深造。经过充电的他技术更加娴熟,为村民服务也更得心应手。凭着精湛的技术,1998年他被巩义市电业局聘任,从此正式开始了他的农电工生涯。

虽然不是共产党员,但他始终忠诚于党的农电事业,积极热诚的为群众服务,立足本职,任劳任怨。在他心里,作为一名农电工,随时随地为农民兄弟提供最优质的电力服务是应该的,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农民。

2007年,杨治武被调到偏远的柴沟村任包村电工。他在村里的广播上宣传安全用电常识,还跑遍了村里的家家户户。不管谁家停电,还是谁家电器出了故障,只要一个电话,他就会立即赶到,所以,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认识他。2008年4月,柴沟村排灌站在浇地过程中由于机泵老化,发生了短路故障,无法使用。接到报修电话,他从十几公里外的供电所赶到排灌站,及时排除了故障。为了确保村民安心浇地,他就一直守在泵房。中午,当村干部邀请他去吃饭时,他婉言谢绝了,只是从小卖铺买了一桶方便面对付了一顿,这让在场的干部群众深受感动。

虽然技术得到了村民和同事们的认可,但他并不满足,他深知业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平时不懂就问,虚心向老电工学习,进一步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在工作之余,又系统地自学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继电控制》、《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电气自动化控制》等知识,并大胆地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

有一次,辖区内一家铝制品生产企业新装了一条生产线,但是生产出的铝带多是次品。鉴于杨治武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工作经验,该企业负责人请他帮助查找原因,消除缺陷。通过对生产流程多次观察、研究,结合以前学习的自动化控制方面的知识,杨治武自行设计线路,编制程序,成功地开发了一套既能纠偏,又能自动控制错边的设备,从线路设计、编程到安装、调试,仅用了4天时间,就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改造成本仅为南方某自动化研究所的5%,打破了南方在这一技术改造方面的上的技术垄断。后来同样的技术又在几个带钢厂和彩钢厂得到了推广,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企业节省了一笔非常可观的资金。企业老板出重金酬谢,被杨治武婉言拒绝。他说:“‘人民电业为人民’,为企业排忧解难、为客户服务是我们电业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了进一步加强网络建设和信息流通,以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工作效率的全面提高。杨治武带领供电所全体员工先后运行了“办公自动化系统”、“生产和营销MIS系统”、“负荷在线控制系统”、“电力通短信发布系统”、“小区集中抄表系统”、“电网地理信息系统”、“规范化供电所管理系统”和“供电所财务管理系统”等各种应用系统。在营业区内安装低压电能表集抄系统,对营业区内容量在250千伏安以上的客户安装负荷管理终端70块,实现了实时抄表、数据监测、预付费管理及负荷控制等功能,极大地提高了供电所的工作效率。

多年来,走村串巷的服务不知磨坏了他多少双鞋,枕边的专业书不知被他翻阅了多少遍,当别人在茶余饭后打牌、聊天时,他却耐得住寂寞,独自一人捧着心爱的专业书躲在角落里学习。辛勤的付出没有白费。2003年,杨治武在郑州市农村电工岗位知识及技能竞赛中一举夺冠,并连续两年被授予“郑州市农村电工技术能手”和“河南省电力系统优秀农电工”称号;2006年九月在郑州市供电公司农电工技能竞赛中,获得第一名;同年十二月,在郑州市第三届“天伦杯”职工技术运动会中,荣获电工技能竞赛第一名,被授予“郑州市技术状元”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2008年十二月,在郑州市电力公司组织的“农网配电营业工”技能竞赛中,荣获第一名,并再次被郑州市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2009年,在河南省电力公司组织的岗位知识与技能竞赛中代表郑州市取得了集体第二名的好成绩;2010年,在河南省电力公司“9516”能力素质提升工程技能竞赛中获集体第三名、个人理论成绩第二名。

杨治武好像很有时间,不然他怎么能比别人多学那么多?他怎么能在村民需要服务的时候随叫随到?而他好像又没什么时间——父亲患脑血栓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母亲也是年老多病,可妻子根本指望不上他,家中里里外外全靠自己一人承担。一家五口住在总面积不到40平方米的2间瓦房里,每到下大雨时,屋顶就漏雨。妻子多次催他抽空修房,杨治武总是那句话:“明天吧,明天一定修好。”但那注定只能是句空话,所以他一直对妻子心怀愧疚。

“是兴趣把我引上了农电工这条路,我会尽职尽责把它走好。”杨治武这样告诉笔者。

标签:农民,电工之路,巩义市电业局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4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