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农电撷英

农电撷英

写满“三平精神” 闪耀人性光辉——追忆郑州供电公司上街供电部农电工赵金岭

作者:张瑜    2011-01-17

核心提示:

赵金岭,男,汉族,郑州市上街区峡窝镇老寨河村人,1952年10月出生,1969年被老寨河村聘为村电工,1980年2月至病逝前在峡窝供电所(原属荥阳市电业局,2007年4月划归郑州供电公司上街供电部)工作,是峡窝供电所一名普通的农电工。2010年11月初,为按时完成抄表任务,确保电费结零,他在腰腿痛严重的情况下,坚持坐在三轮车上在妻子和两名同事的协助下,3天内完成了2000余户的抄表工作后,才去住院治疗,后因医治无效,于11月24日病逝,年仅58岁。

41年前,在郑州市上街区南部的五云山区,一个叫老寨河的村子里,一个个子矮小,身体瘦弱的17岁小伙子,被村里聘任为村电工。当他背起电工包的那一刻,他立下了“要毕生为乡亲们送去光明”的诺言。

41年后,2010年11月初,在河南省电力公司“冲刺一百天”活动中,为了按时完成抄表任务,确保电费结零,他拖着病痛的身躯,坐在三轮车上,手拿抄表卡,在妻子和同事赵建伟、冯赵伟的帮助下,在3天内坚持完成了当月2000余户的抄表工作后,才去住院治疗。后因医治无效,于11月24日病逝,离开了和他朝夕相处的同事们和钟爱一生的工作岗位,他用自己的行为和生命,实现了他41年前的诺言。

41年来,他不善言谈,凭着“热爱农村电工这一行”的执着,无论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山高路远,他战天斗地,跋山涉水。早上,他顶着晨雾出,东奔西走,加班加点;晚上,他披着夜幕归,废寝忘食,有求必应。在抄表收费、线损管理和挂牌服务的路途上,他行程442800多公里,实现着“把客户的每一件细小的请求都当作最大的事来做”的承诺。

41年来,他所负责的辖区2000余户村民,没有发生一次因维护不及时而造成的电力设备毁坏和人身触电事故;没有接到一次群众投诉;没有发生一起因欠费而停电的问题。他用真情充分诠释了国网公司“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核心价值观,展示了当代电力员工的良好风貌,谱写了一曲服务群众、无私奉献的壮丽篇章。

在赵金岭病逝的当天,上街供电部党总支发出了向潘国富式的员工赵金岭学习活动的通知,并号召全局员工为赵金岭捐助了29010元现金。

妻子哭诉:

“他坐在三轮车上,在我和同事的帮助下,在3天内完成2000户抄表后,才去医院检查。谁知,他再也没有回来”

进入11月份,郑州供电公司积极响应省公司总经理的“冲刺100天 确保收好官 谋好开局篇”的活动,各项工作进入了全面的冲刺、收官阶段。对于赵金岭来说,完成电费的回收就显得格外重要。

11月4日5时,在上街区峡窝镇老寨河村一组的一户破旧的农家里,一个50多岁的妇女正在忙碌地炒着白菜。

“今天,你多炒点菜带上,中午,我们在所里下挂面吃。我给所长说了,今天不让赵建伟、冯赵伟跟我抄表去了。你骑三轮车带着我,把左照沟村一组安置楼的那100多户抄完后,我找李新洲所长请两天假,到医院去检查检查。”腰部、腿部剧烈的疼痛,让正在穿衣服的赵金岭放慢了速度。

“你都这样了,还去抄表,供电所少了你都不转了?我看你是老糊涂了,不要命了!”妻子耿爱花嘴里说着,手里翻动着锅里的白菜。

“现在是冲刺100天阶段,3-5号是集中抄表日,所里的每个人都要去抄表,咱歇了,就得给别人添麻烦,影响所里的工作不是?放心,我没有事!”老赵一边喝着妻子端上的小米粥,吃着烙好的油馍一边说。

耿爱花拗不过赵金岭,只好用玻璃瓶子装好炒熟的白菜,然后,推出三轮车,在上边放好一把躺椅,又拿了件工作服大衣。老赵拿起抄表记录本,装进电工包里,艰难地迈进三轮车斗里,耿爱花跨上三轮车沿着崎岖的山间公路,向峡窝供电所驶去。

“我家距供电所有8公里远,是所里职工中离单位最远的,但他总是每天6点半就到所里了,打扫完卫生,就开始一天的工作了。11月6日,他值完最后的一个夜班后,找所长请假,去住院检查,谁知,他再也没有回来。” 耿爱花说着,用手遮住眼睛,眼泪顺着脸颊流淌。

“老赵晚上一个人出去修电我不放心,我就跟他一道去,一来能给他递个工具,二来也提醒他开摩托开慢点,修电时小心点”。

赵金岭负责的台区是峡窝供电所最分散的台区,分布在30多平方公里区域内,距离最近的台区也有15公里。

1999年,赵金岭新买了辆摩托车。11年来,他骑摩托车的里程超过了15万公里,摩托车到2005年就已报废了,他只得又换了一辆老年助力车。杨家沟村的一些山路都是黄土地,下雨、下雪时泥泞不堪,摩托车无法通行,走起路来脚上沾的泥就有几斤重。有的路是三轮车轧出来的车辙,骑车必须走在车辙内,稍有不慎就会摔跤。

在这样的环境中,他的妻子耿爱花成了他得力的助手。在赵金岭管理的三个村,一多半的人都认识他的妻子。赶上收电费的日子,如果赵金岭去施工或修电了,耿爱花就代替他收电费。在客户报修时,他妻子经常和他一起,总是第一时间赶往现场抢修,风雨无阻,赢得了辖区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老赵是为村民做好事的,我支持老赵的工作。晚上他一个人出去修电我不放心,我就跟他一道去。我也习惯了,只要晚上一来报修电话,我不等他开口,就扛起梯子催他赶忙走,早去早修好,人家就能早一会儿用电。我跟他一起去,一来能给他递个工具,二来也提醒他开摩托开慢点,修电时小心点”。赵金岭的妻子耿爱花一边用手抹着眼泪,一边回忆着和老赵一起工作的时光。

儿子诉说:

“俺爸都躺在病床上了,村民家里没电了还打他的电话。他已经说不成话了,从他盯着我的眼神里,我看出了他是要我去替他帮助乡亲们解决用电困难”

赵金岭为方便群众,他把自己的手机号码留给客户,不分昼夜,只要客户有需求,他总是义务上门帮忙。他家住农村,左邻右舍,附近村民出现电力故障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赵金岭。群众称呼他为“全能义务电工”。

2008年11月5日,老赵因在抄表途中发生车祸,住进了上街区人民医院。住院期间的一天夜晚,他接到了老寨河村四队石明的求助电话,说家里没有电了,想让老赵给看看。赵金岭望着自己缠满石膏的腿,犹豫了片刻,随后,他给自己在祥和集团上街工程公司当电工的大孩子赵延军打电话,让他骑摩托车赶到十公里以外的老寨河村为客户处理故障。接到父亲的电话,深知父亲脾气的赵延军没有犹豫,立即带上父亲的电工包,骑上摩托车,赶往老寨河村。

在住院的20多天里,赵金岭经常打电话了解他负责片区的用电和负荷情况。能下地后,他每天由妻子扶着他到各村收电费。当时,他的妻子、同事们都叫他再休息一段时间,不要硬撑免得把身体拖垮了。他坚持要把工作放在第一,他说:“电费回收工作是大事,我个人身体是小事”。所长拗不过他,就只好让他坚持工作。就这样,他拖着一条病腿,一瘸一拐地按时完成了电费回收任务。

“11月14日,俺爸躺在病床上,有人家里没电了还打他的电话,他已经说不成话了,从他那双盯着我的眼神里,我看出了他是要我去替他帮助乡亲们解决用电困难,我忍着眼泪拿起了父亲的电工包,去处理客户用电故障。我回来的时候,把处理经过告诉了父亲,我发现他脸上很安详”说到自己的父亲在病床上还惦记着客户的事,赵延军这个30多岁的汉子眼圈再一次红了。

村民回忆:

“老赵的服务热情,就是块冰也能感化,这样的农电工我们喜欢”

“老赵个子不高,威信不低,在方圆几十里,是个了不起的好人,他咋说走就走了呢?”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让一个人说好很容易,难的是让大家都说好。但赵金岭做到了。

11月25日,天气晴朗、气温回升,正是中原大地抗旱浇麦的时机。但老寨河、杨家沟全村人放下了手中的农活,自发赶来,送赵金岭最后一程。

“老赵个子不高,威信不低,在方圆几十里,是个了不起的好人,他咋说走就走了呢?”70多岁的老寨河三组的赵建森老人抹了把泪说,“我真后悔那次给老赵添了不少麻烦。”

赵建森的儿子常年在外地打工,独自一人住着几间40多年的瓦房,室内线路年久失修,老化严重。

2007年初,赵金岭看到赵建森家里的情况后,多次建议他更换线路。赵建森很固执,坚决不肯更换线路,哪怕赵金岭主动提出自己掏钱给他换。“我都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活几天?”于是,赵金岭每次路过时,经常到赵建森家检查一下线路,以免耽误他用电。

2007年3月初的一个晚上,赵金岭像往常一样给赵建森送来了上月的电费清单。

“什么?我用了15度电,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你看看我这屋里就一只15瓦的灯泡,我每天晚上早早就睡了,咋会用15度电?你一定是弄错了,这电费我不能交。”

赵金岭环顾了一下四周,情况确实像赵建森所说的那样,家里唯一的一件电器,就是他手里用来听戏的收音机了。

难道是自己抄错了?赵金岭立即决定核对电表底数。

赵金岭负责抄核收的责任区,地处五云山区,路陡、林密、村民居住分散,80%以上的电表都安装在线杆上,每次抄表都要用脚爬爬上电线杆。

赵金岭回到了家里,带上脚爬和手电筒,喊上妻子耿爱花一起去核对赵建森的电表底数。

3月的夜晚,深山里显得格外得静也格外得冷,冰冷的岩石上凝结了一层薄薄的霜冻。在妻子手电筒的照射下,赵金岭踏好脚爬,几次攀登,却又几次滑下,几乎摔伤。妻子心疼地说,“明天再抄吧。”赵金岭固执地说:“明天没有时间,老赵大哥不容易呀,咱得给人家一个说法呀!”

妻子不再说话了,和赵金岭一起拣了一些树枝和干草,放到电线杆的根基处,用火点上烤着电线杆上的冰霜。熊熊的火焰,映红了老赵和妻子黝黑的脸庞。

经过核对,电表读数正确。当月,赵金岭虽然为赵建森垫付了当月的7元多电费,但是,倔强的赵建森仍然不领情。

又一个月过去了,赵金岭早早地把赵建森的电费通知单交给了他。“什么?我还是用了15度电,这个月我根本没有用电,晚上都是点的蜡烛。”

赵建森的话,让老赵陷入了沉思,度数是自己再三核对的,绝对不会有问题。那么问题在哪里呢?看着赵建森屋里凌乱陈旧的线路,赵金岭突然眼前一亮,“对,一定是线路有接地,造成电量损失。”

于是,他掏出手电筒,仔细检查线路,赵建森也在一旁拿着手电筒帮他照明。很快,故障找到了,是线路绝缘损坏,照明线路接地。赵金岭从电工包里拿出绝缘胶布认真地缠上。

“老哥,偷你电的元凶找到了,你再也不用点蜡烛来证明你的清白了!你放心用电吧!这个月的电费,我给你垫了,改天我再给你的电线更换一下!”

“大冷天,你大老远为我的事跑了五、六趟,这电费咋能再让你出?你家里也不宽裕呀!”赵建森说着硬把15元钱塞到赵金岭手里。赵金岭骑上摩托车,很快消失在夜色中。

赵金岭负责的老寨河、杨家沟村的一些地方,几里无人烟,他经常步行在崇山峻岭中,绕小路到各村各户。他用双脚踏出一条条乡间小路,走遍每一个村庄院落,用双手架起了光明的银线,托起了客户心中的彩虹。

有的村民看到赵金岭每次收电费总是挨家挨户地跑,劝他说:“干脆在村里的喇叭上吆喝一下,多省事!” 赵金岭说:“吆喝一下是好,可咱当电工的,不进群众的门,怎么知道群众需要你做什么,又怎能随时为他们服务呢?”。他每到一个客户家里,都要留下他的电话号码,留有安全用电提示卡。在居民集中的场所,常常可以看到有《安全用电常识》贴在墙上。无论村民在用电方面有什么困难和要求,他都有求必应。41年来,他坚持每周抽查一遍所管辖的设备线路,每月查看一次挂牌客户家的用电保护器,他负责的2000余户村民,从未发生过一起烧毁电表和电器的事故。难怪在采访中,有群众说:“老赵的服务热情,就是块冰也能感化,这样的农电工我们喜欢。”

同事评价:

“虽然他不是共产党员,他时刻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装表接电、抄表收费、新架线路、事故抢修等活,他样样在行,事事争先”

低矮的个头,稀疏的头发,黝黑的脸庞,矫健的步伐,结实硬朗的身板,总是身穿一身带有国网标志的工作装,一双绝缘鞋。每天除了工作话语不多,身上透着农民特有的淳朴和直爽,这就是赵金岭给人的第一印象。 

和他在一个村里的峡窝供电所赵文成说,1969年夏季,当荥阳县电业局把电线架到老寨河村的时候,老赵因为是初中毕业生,有文化和一副热心肠,当时才17岁就当上了村里的电工。他一干就是41年,期间经历了8、9任所长的更替,每任所长都对他赞赏有加,现在所里的年轻人都尊称他为“元老”。

他管理的台区最让人感到安全放心,线损率年年下降,电费回收率月月100%。41年来,他翻过的山头、走过的田野、维护的线路、服务的客户有多少,已经没人说得清了,但从没见他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他常说:“一天没活干,浑身不自在”。

2010年8月份,峡窝供电所推行挂牌服务,规定要在1个月内完成挂牌的任务。平时生活十分简朴,每次收电费回来,不管多远,也不管多晚,从不舍得在街上吃碗5元钱的烩面,总是赶到供电所,下碗挂面,就着从家里带来的菜吃饭的赵金岭,不等不靠,花了近400元买了一把电钻和铆钉枪,率先在所里完成了责任区的挂牌任务,随后,他把电钻、铆钉枪借给了其他农电工。

赵金岭在山区管辖老寨河、杨家沟两个行政村时,每月上杆抄表都要攀登300多基水泥杆。他左手提脚爬,右手拿腰带,嘴噙抄表卡,上杆麻利的动作让人不敢相信他是近60岁的老人了。他抄完表下杆后,习惯性地拉起衣角,擦去满头的汗水,短促的喘息让人感受到内心的敬佩和心疼。

左照沟一组小区有10个台区1000多名客户,相对集中、人员复杂、流动性强、用电量大、欠费多、线损偏高。该小区电费的抄收工作前后换过五六人,都因欠费多“知难而退”了。2009年11月,赵金岭一声不吭地接下来。负责左照沟一组后,他第一件事仍是熟悉客户,保证抄表到位,弄清哪块电表对应的是哪位客户、负责交费的又是谁。第二件事是分析客户欠费原因,对症下药,保证电费及时回收。他对欠费客户进行多宣传、多解释、多走路、多提醒。由于赵金岭工作认真努力,当月的电费回收率完成了指标,线损也降为5%,客户真切地感受到电力人热情、规范和高效的服务。

工作之余他常“啃”书本补知识。有人笑他:“都快退休了,还能干几天呀,学个啥?”他听后总是认真地说:“不和科技齐步走,单吃老本定出丑!”

赵金岭原来对电脑一窍不通,所里开展标准化管理以后,为了尽快掌握电脑操作技能,他利用下班后所里电脑空闲时,从笔画到字根,从键盘到字母,一遍又一遍地看、一遍又一遍地记,在他的小本本上边记满了各种符号。 50多天下来,他终于可以操作电脑了。

“装表接电、抄表收费、新架线路、事故抢修等活,他样样在行,事事争先。”赵文成说:“老赵常说:‘我爱农电,为农电事业贡献一生是我的心愿。’”正是这种朴实、强烈的愿望使他出色地履行着一个农电工的神圣职责,用一如既往地行动,展示着农电工的伟大形象。

赵金岭的工作得到了荥阳市电业局、上街供电部和当地干部群众的高度赞誉。他在荥阳市电业局时,几乎年年被评为先进个人,转到上街供电部后,多次荣获上街供电部“金牌农电工”等荣誉称号。

赵金岭,一个普通的农电工,实实在在坚持为乡亲们做好事,一枝一叶,一点一滴,汇聚在一起,就像在供电线路中无声涌动的电流,给成千上万个农家送去了欢乐、温暖和光明。在优质服务的战线上,我们的农电工如同一只只安静的瓷瓶,历经多少风吹雨打,仍坚守着自己的岗位。是他们,携手并肩撑起了农电事业的脊梁! 

赵金岭走了,一位干了41年农电工,做了太多太多平凡小事的优秀农民电工走了。在上街供电部党总支开展向赵金岭学习活动动员会上,该部党总支书记朱卫东评价说,赵金岭身上充分体现了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的“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强烈的责任感”的“三平精神”。他是上街供电部“五讲”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又一个爱岗敬业标兵,是“潘国富”式的好员工。

来源:中国农村电气化网

标签:郑州供电公司,上街供电部,赵金岭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2,010-63231638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