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雷锋的故事已在我们心中流传了很多年,影响着几代人的成长。当笔者走进王战轻的内心世界,就被深深地震撼。
提起登封市电业局70多岁的退休职工王占轻,在唐庄乡垌上村、甚至十里八村的其他村民都家喻户晓。大家津津乐道的除了他无偿帮村民铺路、修桥、架设浇地管道、打井等事情外,更令大家佩服的还是王师傅坚持20年的私家“广播站”。
“天天预报”解民忧
王师傅自1990年退休后,就回到了唐庄的老家。孩子也已先后上了班,了却了王师傅的心愿,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在岗位上忙惯的他,回到家内心空落落的。一次,意外的一句问话让他顿时豁然开朗,找到了抚慰他内心空虚的一剂良药。“老王,后天我儿子结婚,你知道天气怎么样?”那时,电视全村也就那么几部,手机对老百姓来说更是新鲜事物,大家大多还是依靠听广播了解天气情况,而且广播天气预报的次数又少,老百姓忙起来就错过了收听的机会。王师傅了解到老百姓的所需后,就在自家的房顶上安装上了3个喇叭,用节省的退休金买来了扩音机和话筒,王师傅的“广播站”就这样开张了。天天早上和晚上帮老百姓播发天气预报成为王师傅的传统节目。“现在,电视、手机信息、广播有很多渠道不定时的播发天气变化情况,我就轻松多了,不用天天为预报天气发愁了,但是,天气陡然变化、老百姓抢收抢种时期,我还是会准时每天播发的。”每年的农历5月、10月,农村正是收割小麦、收获玉米大豆、打场晾晒的时间。王师傅的天气预报可帮了老百姓的大忙。提起天气预报,村头的老张头感激地说:“多亏王大哥的天天预报,我2003年正在晾晒的小麦才没有被暴雨冲走。”虽然这件事已过去8年,但是他却时时记在了老百姓的心坎里。
“党的政策”振人心
老百姓最关心的事莫过于怎样减轻负担,怎样增加收入,怎样买起车、盖起房,怎样让子女有个好的前程。王师傅从自费订阅的人民日报、郑州晚报、大河报等报纸上,把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报道剪下来,贴在记事本上,然后变成老百姓能接受的语言对着话筒传播出去.在他的记事本上,笔者看到了这样几句话:2007年1月29日,新华社播发中央一号文件重点精神,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的重要新闻,引起了村民的强烈反响。每年的两会,王师傅几乎是足不出户,坐在电视机前听总理的报告、关注关于农民、农村的提案、议案。农村合作医疗、两免一补、退耕还林、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家电下乡补贴等国家政策,垌上村的村民首先就是通过王师傅的广播站了解到的,非常振奋人心。“今年两会中,对于抗旱浇麦中央提出了农民浇地每亩补助浇地费用10元、泛青费用10元。我已经把这个消息播发了出去,听到这个消息,群众反映热烈。她们高兴的不只是国家补助了多少钱,而是国家对农民、对农村发展的重视”,王师傅激动的说。我老有所养,有单位做靠山,我就没有后顾之忧。连续六年的退休工资普涨,让我更加感谢党、感谢国家和人民,这是王师傅的肺腑之言。
“戏曲小段”人欢颜
在茶余饭后、农闲时节,村民们要么打麻将,要么斗地主,要么聚在一起东家长、西家短的议论是非,给社会造成不稳定的因素。王师傅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通过广播呼吁村民,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可村民不理解王师傅的良苦用心,反而讽刺挖苦他,说他是吃饱撑的多管闲事。正在为此时苦恼的他突然想到了他的广播站,何不利用它分散他们的注意力?登封是戏曲朝阳沟、卷席筒的发源地,王师傅就先买来这两盒带子,通过扩音器向村民播放。慢慢的,聚在一起的闲人越来越少,学唱戏曲的人民越来越多。笔者在村里走了一遭,处处都能听到村民哼着小曲劳作的身影。当笔者正要离开时,耳边传来了豫剧花木兰那经典的唱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笔者随声而望,一群放学的孩子快乐的走来。当问及谁教她们的时候,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回答:“是跟着王爷爷的喇叭学的”说完,像小鸟一样叽叽喳喳的欢快而去。“最喜欢的还是像我一样的老年人,你看看,那群靠墙坐着晒暖的都是我戏曲栏目最忠实的听众。”王师傅自豪的说,让老年人老有所乐,有精神寄托是他的责任。
“一个人什么最幸福,为他人做一些有意的好事最幸福,”这是王师傅信奉的一句话。他用一颗赤诚的心诠释着他的人生信条,奉献着他的人间大爱,传递着他永不熄灭的生命火种!
标签:王战轻,广播情缘,登封市电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