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说起李彦明,单位领导和同事无不翘首称赞,他是身边河北高碑店市电业局一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李彦明,却在平凡的岗位上所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他工作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总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虽谈不上什么惊天动地之举,有的只是像大多数人的平凡和在平凡背后蕴涵着的对工作和社会的那份朴实的执着、炽热的爱心,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动。本来2010年他已经办理了退休手续,只因他工作成绩突出,局领导又反聘他回来上班了。
老李人很随和,是个热心人,单位里不管谁家里有困难或是遇到什么难事,只要他知道,都会热情帮助;工作认真、踏实。对于李彦明,原来负责后勤工作的总务科长宋磊十分敬佩,他赞叹老李是“红管家”,说是他撑了多半个“家”呢。
他管理的材料就是不一般
当我们走进李彦明负责管理的材料仓库时,真的为之惊讶,他的办公桌子的四周被350多个物品品种包围之中,桌上20多本账册摆放得整齐有序,所有的物品都编着号码,有的物品还有特殊记号……
老李一一给我们介绍起来:所有的物品做到“三相符”,即账账、账物、账款,材料账里包括盘点表、入库单、记账薄来不得半点马虎,诸如哪些物品到了家,哪些物品还没有到位,又是为什么。你看,我都有记载。看着这一切,任谁都会折服的。
老李对领用物品也严格把关,不怕得罪人,敢做“黑脸”,不管是谁,都要经反复核对后方能出库。就连物品运费也要讨价还价,包括怎样少花运费,少用民工,能自已搬运的绝不找民工,能为单位节约一分钱都是好的。“做事总要对单位负责。”是老李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精打细算,被人称为“财迷”
李彦明从1971年上班至今,在工作中处处注意节约,精打细算,被人称为“财迷”。
据统计,38年的时间,他硬是从废品堆里为企业“捡”出经费100多万元。
早在1984年,在进行一次线路改造时,李彦明发现,同事们做绝缘子总是习惯凭经验剪导线,每次都会剩下许多线头。“怎样才能不浪费导线呢?”李彦明反复琢磨。1.8米,经过准确计算,他得出了一个标准,并带头按标准执行。这样一来,每个绝缘子串至少能节约导线0.2米。这个工程队累计架线600多千米,仅节约的导线就有5.4千米。
还有一次,李彦明所在的施工队承担了一项设备改造工程,要买一个开关柜,厂家报价18万元。“18万,太贵了!”李彦明的“财迷”劲一下就上来了。他带领5个同事,自己动手,合理运用废旧材料,制成了开关柜,并顺利通过了厂家的专业验收,总共才花了10万元。
类似的事在李彦明身上还有很多。38年里,他的岗位换了一个又一个,每到一处,他都会在工作中绞尽脑汁为企业节约。
破烂箱变成聚宝盆
在人们的印象中,李彦明一直都有“捡破烂”的习惯。在他眼里,什么东西都不能轻易扔掉。日积月累,他的“宝贝”堆满了一个又一个箱子。
走进库房,李彦明指着几个装满螺丝、线头的木箱,向笔者打开了话匣子:“这是我的聚宝盆,我平时捡的小东西都放在这里。缺个螺母啥的,大家都能从这里找到。这么多年,东西越来越多,几个聚宝盆也不够用了。”
李彦明的一位同事对此感触颇深:“有一次我修理热水器,恰好缺一个小螺丝,哪儿也找不到合适的型号,急得我团团转。后来,有人让我去找李彦明,他那儿还真有。从那以后,我们再缺什么,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
标签:高碑店市电业局,节约标兵,李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