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农电撷英

农电撷英

“爱心营站”在传递——记呼伦贝尔伊敏供电局“爱心营站”的党员们

作者:丁振江    2011-04-12

【本网讯】在呼伦贝尔伊敏河地区有一支党员“ 爱心营站 ”队伍,在伊敏地区广为流传,他们是伊敏供电局营销党支部11名党员所组成的一支队伍,他们没有惊人的事迹,也没有可歌可泣的言语,只是默默工作、任劳任怨、各自履行着岗位职责,然而就是他们,将爱心一次次的献给社会,将党的温暖一次次的让社会需要关注的人得到关爱。

伊敏供电局营销党支部“爱心营站”成立于2007年,是由党员自发组织,后在组织的关怀下不断的完善,使爱心服务得到组织保障,得到捐助之人的高度赞誉。

说起“爱心营站”,还得从2007年的一个寒冷冬日说起,营销党支部的职工主要工作岗位是装表接线,户表改造和收缴电费。他们每日走千家串万户,接触着不同行业、不同身份、不同家境的人和事。一天傍晚,党支部书记侯学文带领着他的班组成员赴建材小区检查用电情况,并收缴电费,当他们步入一处低矮的土坯屋时,屋内一片漆黑,只是听到一阵阵的咳嗽声和不断的叹息之声,当他们划亮一根根火柴后才发现,在简易的椅子上坐着两位枯瘦的年过七旬的老夫妻。惊诧之际,他们便与二位老人攀谈起来,老人对他们讲,他们二位没有儿女,而且体弱多病,为了养老,几年前从黑龙江的农村来到伊敏投奔生活并不富裕的侄子,以此来慰寄余生,可谁知,“屋漏又赶连雨天”,不到半年光景侄子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不幸离去,这使两位无缚鸡之力的老人陷入了无情的痛苦之中,没有了生活来源,情急之下老太太又哮喘病发作,老头又得了风湿,没钱治病不说,每日还要托着病重的身躯靠拓荒充饥过日子,如此的艰难过日子,何谈得上在灯光下享受人生呢!

听到两位老人的倾诉,在场所有营销人员落泪了,他们立刻决定,以党员的名誉成立“爱心营站”,自费为老人缴纳电费,让两位老人享受电的光明,同时组织党员为老人捐款、捐物,听到这一切,让许久没有过笑容的老俩口脸上绽开了笑意,老泪也在干涩的脸上流淌下来。从此,老人家中经常有人出出进进,这些人有的肩扛大米、有的手提豆油、蔬菜,天冷了,棉衣送来了,逢年过节老人家生活用品、食物等都不断的被“爱心营站”的人送了过来,老俩口话语很少,每次“爱心营站”的出现,他们总是双手颤抖、满目泪水。随着时间的推移,体弱多病的两位老人相继离去,但是在两位老人残蜡之年,在没有亲人的背景下却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享受到了他们本应享有的老年时光。

“爱心营站”不仅仅只关注这样的老人,他们也把目光注意到偏远农村因缺少知识和视野的弱势群体上,为他们介绍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以及生活中所涉及的就医、购物、求学等各方面的知识。

营销党支部因工作需要,支部书记侯学文调离赴新的岗位就职,然而“爱心营站”却一刻也没有停歇,新上任的支部书记周晓光同志又把“爱心营站”传递下来。2011年春节前夕,家住伊敏小屯的供电用户张学银紧紧握住前来送爱心的“爱心营站”人员的手,眼泪夺眶而出。这使人们又一次把目光转到“爱心营站”每一名成员身上。原来,2010年12月初,张学银家中出现用电故障,营销科派人前去处理,当踏进他破旧的家后,眼前一片窘迫相。灶台上散落着粗糙的“饭菜”是老俩口每天的伙食,一张破旧的床上,躺着一位羸弱的女人,经询问得知这家女人身患癌症已到晚期,家中仅有的一点储蓄全部花在治疗上,目前已停止治疗,能吃一顿可口的饭菜已成为他们的奢望,更为同情的是这家女人竞是一位先天聋哑人,男人为了养家,靠打零工几百元收入维持家用。

得到这一消息后,“爱心营站”继续发扬爱心传统,组织党员和积极分子献爱心,捐助1000元,代表供电人的一片爱心和温情送到这家人手中。

几年来,伊敏供电局营销党支部“爱心营站”多次资助社会上的孤寡老人、残疾人、重病家庭,得到当地群众的称赞,也为国网公司赢得了赞誉,提升了“奉献清洁能源,建设和谐社会”的企业使命,实现了党员在“创先争优”中的党员承诺。把“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价值观落到实处。

标签:爱心营站,伊敏供电局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4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