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农电撷英

农电撷英

解玺璋为电力走火入魔20年:由一次采访引发

  2011-07-06

“第一次让我有出书冲动的采访,是对电力的采访;文学创作以来获得的第一个奖项,来自写电力的这篇报告文学。”解玺璋,这位被誉为“中国影视评论第一人”的著名作家,娓娓道出20多年来与北京电力的一段往事。而他也是这些年来第一个深入采访电力、撰写电力文学的社会人士。

初次接触,缘于一次采访

1988年年初,北京供电局在京郊召开年终总结会,邀请当时在《北京日报》从事记者职业的解玺璋参加。那时,由于电力供应严重短缺,限电和停电已经严重影响到老百姓们的正常生活,不明真相的群众对电力行业有诸多误解。北京供电局的领导希望解玺璋写点东西,澄清事实,以缓解这种不满情绪。于是,解玺璋踏进了电力行业的大门,开始深入采访。

北京电力的发展和国家的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粉碎“四人帮”后,我国开始向现代化进军。而薄弱的电力建设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扯了现代化发展的后腿。20世纪西方工业文明兴起于19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技术革命,这次革命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电的应用。从那时美国、苏联和日本等国的情况看,大规模的电力超前投资,是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必要前提条件。而当时中国连续缺电已达17年之久,缺口长期保持在20%左右。尽管国务院、水电部以及华北电管局都千方百计地为北京提供方便,可北京连续缺电的历史仍不少于14年。那些年分配给北京的电量指标年年增加,但仍赶不上急速攀升的用电增长速度。

当时的北京,人口已从解放初期的200万增加到1000万,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2.6万人。还有遍布京郊、雨后春笋般冒出的10多万个乡镇企业,蜂拥而至的各种家用电器……在现代文明生活中,电已无孔不入。城市建设每前进一步,都不可能脱离电的发展。然而,电呢?!

随着采访的深入,解玺璋欲罢不能。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电力行业发展的忧患意识,驱使他一步步将采访向纵深推进。这次采访,也由最初的一个正面报道,发展到后来一篇长达3万多字的报告文学;由一个短期采访,最终成为历时3个多月、几乎是对北京电力地毯式的调查,仅采访录音带就有70多盘。

写作报告文学

《悬丝之剑——北京电力危机实录》

在深入采访的过程中,解玺璋与电网员工们同吃同住,跟随他们一起去巡线、去抢修,饿了啃几口干粮,渴了就用饭盒去舀河沟里的水喝,夜晚借住在附近的居民家中。正是这些亲身经历,才使他对电力行业比常人有更深的感受,电网员工们一个个感人至深的事迹也深深地感动了他。采访结束后大半年里,他几易其稿,撰写了3万多字的报告文学《悬丝之剑——北京电力危机实录》,连载于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追求》杂志1989年第一期和第二期,文章标题还出现在杂志封面的醒目位置。

报告文学共分为五章:《超负荷》《风雨飘摇》《官本位笼罩下的政治用电》《十字架下的呻吟》《贫血综合症》,解玺璋用第三者的视角,用鲜活的事例和一组组真实可靠的数据,向人们展示了当时北京电力面临的重重危机:

《超负荷》

1988年2月16日,农历丁卯年除夕。北京琉璃井一带,居民不得不准备点着蜡烛吃年夜饭。由于电力不足,日光灯不亮;白炽灯像涂了一层厚厚的红色染料,暗淡无光;电视屏幕不出图像。夜晚,人们只能围坐在蜡烛旁包饺子。

一些居民把保险丝换成铜丝再换成铁丝,强大的电流烧断了铁丝,熔化了保险盒上铜制的插片。被黑暗笼罩着的人们,搜肠刮肚寻找最能发泄愤懑情绪的语言,诅咒他们认为是罪魁祸首的供电局。

《风雨飘摇》

1985年的一个仲夏之夜,狂风暴雨横扫皇城古都的大街小巷……然而,供电局仅有的两辆工程救险车,一辆远在丰台,一辆正在北下关执行任务。

《十字架下的呻吟》

凌晨三点,绝大多数人都还沉睡在黎明前的梦乡里,变电管理所通州变电站值班长黄玉华已经起床了。此时,他的妻子杜淑春正在海淀文教区变电站值班……由于夫妻二人始终坚守岗位、心系电力,致使年幼的儿子延误病情,由咳嗽和发烧最终发展至“喘息性支气管炎”。

情缘难忘,20年与电相携

解玺璋是工人出身,在采访中很容易和电网员工们打成一片。大家也都愿意向他倾诉,与他交流,每次采访他都收获颇丰。他们有时也在一些“急、难、险、重”情况下的抢修中邀他同往,给他提供写作素材。解玺璋十分珍惜这些难得的现场采访机会,每叫必到。

有一次,北京下了一场历年罕见的大暴雨,解玺璋又跟随抢修人员冒雨去现场采访,谁知回来后却找不到家了。原来他租住的房屋因年久失修,再也经受不住狂风暴雨的倾袭,整间屋子的屋顶彻底塌了下来。当他站在这已成残垣断壁的“家”面前时,不知所措。电网员工的倾力相助,使他的“家”恢复了原貌。之后的每场暴雨,北京供电局在派出人员抢修受损电网的同时,必定会有几个人去给解玺璋家的屋顶遮盖防雨布。一年又一年,从未间断过,直到解玺璋终于从出租屋搬出,搬进宽敞明亮的楼房。

在采访前,由于解玺璋对电力知识几乎一窍不通,北京供电局的工程师、各级管理人员和电网员工们,一遍遍地给他讲解那些生涩难懂的电力知识,有时还借助画简易图的形式来补充讲解,直到他彻底弄懂为止。用解玺璋的话说,就是“掰开来,揉碎了仔细地讲”。正是因为有了深入的采访,他才能知道停电和限电的真实原因,是因为社会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过了电力发展的速度,而不能单纯从道德层面指责电力行业和员工。

采访结束后的好长一段时期,解玺璋像走火入魔一样,几乎见人就谈自己对电力的认识,一而再地告诉身边的人们,再也不能片面地看待电力紧缺的问题。而在媒体供职的他,若再遇到居民关于用电问题的投诉,他都会在第一时间耐心地向对方做出解释。在创作这篇报告文学的同时,他还从自己大量的采访素材中提炼出十个具有典型特点的小人物进行深入刻画,分十次连载在他所供职的媒体上。解玺璋还一度想出一本专门写北京电力的书,后来因种种原因未果。而连载于《追求》杂志的这篇报告文学,获得了当年的“北京庆祝新中国成立四十周年征文一等奖”。

来源:国家电网

标签:解玺璋,电力,采访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4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