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农电撷英

农电撷英

平凡党员的艰辛事——记遵义供电老党员余光新

作者:庞飞   2011-07-28

【本网讯】今年70岁余光新是一名退休干部,虽已是满头白发的他,却精神矍铄,这位有着47年党龄的老党员,退休已有十年,但说话做事却依然传递着一种雷厉风行和谦虚奉献。谈到党、谈到电力他总有说不完的故事,谈到所做的的工作,他总是那句,“每天过的日子差不多,每件事情都差不多,我只是做了该做的工作。” 

1966年进入供电局,直至2001年退休,三十五个春夏秋冬更替,无数个日子早出晚归,冰天雪地之中,他奋不顾身,靠前指挥;大雨滂泼之中,他身先士卒,雷厉风行;烈日暴晒之中,他不言劳苦,坚守岗位。行走于繁华闹市的余光新,相貌平平如同你我,但他那“差不多”的平凡人生,其实有着诸多不为人知的辛劳。

从军营到变电站

余光新1941年11月生。1959年,时年18岁的余光新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光荣入伍,奔赴云南昆明当兵。这一去就是6年,翩翩少年被军营生活磨成了铮铮铁汉。在部队上表现出色的余光新,于196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6年,余光新退伍后转业到遵义供电所。从此,他便与电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将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都献给了遵义的电力事业。

最初,余光新被分配到茅草铺变电站,那时遵义市区只有三个变电站,变电站人手少,工作强度大。刚刚走出军营的余光新,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环境和岗位,而且,这是一个艰苦环境里的艰苦岗位——每日与电为伴,维系着千家万户的光明;但危险也如影随形,稍有不慎就有不测发生。好在余光新胆大心细,勤奋好学,每次遇到疑难问题就虚心向前辈、同事请教。作为所里少有的共产党员,他随时都以党员身份提醒自己,“干工作,就要走在前面,因为我是党员,就要在单位里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虽然工作很辛苦,但余光新的业务水平也得到了快速提升。很快,他就熟练掌握了变电站的工作流程,政工、巡线、抢修,这些活儿他都会做,而且做得有声有色,颇得领导欢喜和同事肯定。“在变电站的那段日子,其实为我后来的工作打下了一个坚实基础,如果那时候我工作不出色,领导也不会派我到其他地方。”

在茅草铺变电站工作6年后,余光新被调往遵义县南白镇,担任遵义供电局南白保线站指导员,负责该站的日常工作。1983年,余光新升任遵义供电局所属的遵义光明公司副经理。

“事故不能过夜”

1984年6月,在遵义光明公司副经理任上不久的余光新,再次调往南白,担任遵义供电局南白供电所所长。“有人说我,这个余所长厉害着呢,是个全才,什么事情都能干”。余光新回忆到这里,显得有些无奈:“其实是你身在基层,就得什么都会,抄表、装表、维修、巡线、与客户接洽,这些事情你都得会做,只有什么都懂了才能看出问题,才知道如何处理。”

现在,当你突然遭遇停电时,只要一拨打95598,立即就能获悉停电原因、停电区域、恢复时间等。此时你会感到,供电系统做事是如此迅速、快捷。其实,早在几十年前,遵义供电局就已提出了一系列服务理念。“事故不能过夜”,便是其中之一。

余光新说,在80年代,遵义供电局就要求一旦发生事故,绝对不能过夜,“这是我们必须遵守的准则。”然而电力并非人类,它只是冰冷的机械和力量,谁也不能保证不发生故障。这种不确定性增加了供电人员的危机感,也使得余光新的生活规律经常被打破。

1988年1月1日,正是举国欢庆的元旦假日。当天,遵义下着大雪,这场大雪从头天夜里就开始下,鹅毛般的雪花洋洋洒洒,将整个世界都盖住了。因为不上班,余光新比平日多睡了半个小时。当他起床推开窗户一看,外面已是白茫茫的一片,街道都被雪淹没了。余光新的心立即沉了下去:大雪和凝冻是供电设备的天敌,这样大的雪,线路承受得了吗?他放心不下,立即打电话给供电所的各个部门,要求大家提高警惕,值好班站好岗。随后,他匆匆吃完早餐,就赶往办公室坐镇指挥,随时应对突发状况。

好在,直到下午4点过,供电所都没有接到一起事故报告。此时,雪也小了下来。余光新正准备下班,电话铃声却响了起来:“马家湾至忠庄的10千伏线路被大雪压断了,请派人员抢修。”还是出事了!仿佛在他的意料之中。这条线路一断,马家湾片区的用户晚上就只能用蜡烛了。眼看天就要黑了,事不宜迟,余光新顾不上多想,立即叫上抢修人员,驱车赶往事故现场。公路上积雪太深,车子小心翼翼地行驶着,原本半个小时就能到达的路程,开了一多小时才赶到。下车的地方离事故现场还有几里路。余光新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山路上,一不小心就踩进泥坑里,爬起来随便擦擦泥水,又继续前进。

到达目的地已是下午5点半了,此时光亮渐晚,天就要黑了。余光新顾不上喘口气,迅速和大家投入抢修工作中。好在抢修很顺利,一个多小时就将线路接好了。这时,天已黑了下来,余光新带着大伙儿,再次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回走。当后方接到电话通知将电送出时,余光新的车子正好行驶在马家湾街上,看到一户户人家灯火通明,余光新长出了一口气。

一年一度的元旦节,就这样过去了。

“全家都在等你吃年夜饭”

我问他,“像这种抢修情况经常遇到吗?”余光新笑了笑,轻描淡写地说,“干一行,爱一行,你干了这份工作,就要适应它,热爱它。比如处理事故,就是供电部门应该做的,无论它是春节还是元旦节,对我们来说都一样,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然而,在他的讲述中,我还是感受到了一些遗憾。

1991年,遵义供电局南白分局成立,余光新任分局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就是这年除夕,余光新一下班就赶回家中,准备和妻子、儿女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那时候,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正如日中天,红火得很,每到大年三十,全国人民都等着看春晚,连余光新也不例外,他打算早点把年夜饭做好,然后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

整个下午,城里的鞭炮声此起彼伏,烟花不断闪耀空中。菜一样一样地端上了桌子,儿孙们欢聚一堂,有说有笑。已是知天命年纪的余光新,看着儿女们都已成家立业,事业有成,心情十分激动。

时钟不紧不慢地走到了7点,南白街上越来越热闹了,到处都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沉浸在一片过节的热闹氛围里。此时,家里的电话突然急促地响了起来。儿子正要接电话,余光新把他叫住,说,“我来”。电话接起,是单位打来的,“又是马家湾到忠庄的10千伏线路被雪凝压断了,需要马上抢修。”余光新对家人说。他一边说一边穿工作服。妻子看着他要出门,赶紧给他找了一件棉衣披上。

他匆忙赶到单位,抢修人员已经整装待发。那一年温度特别低,天上还下着毛毛细雨,风一吹就成了凝冻,路上结了厚厚一层冰。在黑夜里,车子开得十分缓慢。“我还算好,是从家里出来,很多员工都是一直守在值班室。所以我在车上就给他们说,等下抢修好了,你们轮流回家吃饭去,员工们听了都很高兴。”

到达事故现场后,余光新和大伙儿借着电筒,费尽千辛万苦,两个多小时后才将线接上了。回到家已是晚上10点过,丰盛的饭菜还原封不动地摆在桌子上,但已经冷了。家人们围坐在火炉旁边,聚精会神地看电视。春节联欢晚会过了大半,歌舞节目正渐入佳境。看到余光新推门进来,妻子松了一口气,说,“全家都在等你吃年夜饭呢。”话里有些埋怨,但更多的是心疼。小孙子更是激动,大声嚷道,“终于可以开饭了,可以开饭了。”看得出来,为了等他大伙儿都已饥肠辘辘。那顿年夜饭,余光新喝了好几杯酒。

我问他,“这种时候领导一定要亲自参加抢修吗?”“有人说当领导的何必亲自去现场呢,叫员工做好不就行了。但我的原则是:以身作则,靠前指挥,这样才能稳定军心,激励士气,这样大家才信得过你。尤其是过年过节时,你更是要和员工们在一起,因为你有家,人家也有家啊,谁不想安安稳稳的待在家里呢。”余光新缓了缓接着说:“何况,何况我还是一名老党员呢!”

余光新告诉我,就是为了做到事故不过夜,很多供电人都像他一样,顾不上吃年夜饭,顾不上看春晚,顾不上陪老婆孩子,只要接到报修电话,就要像军人接到出征命令一样,立即出发,毫不退缩。“不管是变压器烧了,还是线路断了,事故发生后稍有延误,就会影响到千家万户的用电。”

余光新的工作起早贪黑,经常不能按时回家吃饭,起先妻子还有些怨言,但久而久之,她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便也理解了老余的难处,所谓“在其位,谋其政”,每一个行业都有它的艰辛和苦楚,而供电局,恰好是最苦的那一个吧!想及此处,妻子便释然了。

“该你做的工作就要做好”

“对待工作,就是要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回顾自己的一生,余光新老人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

在担任南白分局主任和党支部书记时,因为白天工作繁忙,要么到现场处理各种事故,要么与客户进行业务接洽,很多材料没有时间写,比如工作总结、情况分析等,只好带回家中“赶作业”。吃过饭后,余光新独自坐在书房里,泡上一杯茶,慢慢地琢磨。有的材料相对轻松,三五几下就完成了。但有的材料可不简单,他喝了一杯又一杯茶,纸上还是没落下几个字。家人们都熟睡了,他的书房还亮着。“上级交代的各项任务,我都是保质保量完成,该你做的,就得做好。”

一个人的对于家庭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余光新的感召下,他的儿子也进入遵义供电局工作。在家里,余光新经常教导儿子,“供电这个工作责任太重要了,一点都不能有闪失,我给他说,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能有侥幸心理,不能有所疏忽,要做到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在余光新的言传身教下,儿子也干得非常出色,目前已是所在部门的骨干力量。

2001年,余光新正式退休。至此,他已有35年在供电局一线度过。

退休后,余光新并没有闲下来。10年来,他一直担任遵义供电局离退休党支部的支部委员,同时还是南白片区的党小组长。每每局里有什么精神要传达、文件要落实、活动要开展,余光新都会第一时间和南白片区的离退休职工联系、开会、座谈,及时将上级的声音传达到下面,也积极收集离退休人员的心声,把他们的诉求向上级反映,为他们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余光新,依然忙着呢。

在余光新看来,这就是发挥余热。对他来说,发挥余热,也要尽职尽责,“该你做的工作,就要努力做好。”或许,这句话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适用。

标签:党员,遵义供电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4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