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农电撷英

农电撷英

抗旱了,你在哪?——记都匀市郊供电局抗旱服务队队员

作者:罗芳    2011-09-14

【本网讯】中秋节,终于有时间停下来歇一歇,想一想。

想什么呢?想想工作以外的事吧。

可是,在任由思绪漫无边际的乱逛一番后,我的思绪又飘回到了在一片枯黄、干裂的稻田里晃动着的一个个身影……

(一)

王文高是位老农电工了。他是土生土长的坝固人,他家就住在坝固镇的河东村,他工作的地点也在坝固镇,供电所的年轻小伙们都热情的称呼他为“高伯”,许多当地的群众都爱称呼他为“文高”。

那天,我们在坝固榨街抗旱,休息的间隙,我看到王师傅望着枯黄的稻田在出神,正想开口问,他的手机响了,一位很生气的老太太在电话里正在责备着什么……“旱就旱啊嘛,咋办喽?”王师傅“凶巴巴”地说道,电话那头挂断了,他的眉头紧锁。我再三的追问,他只简单的说了句:“家头的田干死了”起身又接着干活去了。

直到回来的路上我才弄清楚,原来,王师傅的儿子和女儿都不在家,家中的3亩半农田只靠老伴一人在操劳。旱灾以来,王师傅就在坝固镇“东跑西跑”,不是在这边抗旱,就是在那边抗旱。按说他家就在本镇的河东村,相对来说也挺“近”的,可他就是没绕回家去看一眼。就在榨街抗旱的当天,供电所组织施工队在河东村安装了抽水变压器,老伴本想着他能顺道回家去看看田、吃顿饭,可王师傅却跑到榨街来了,因为他想着所里的人都没有他熟悉这里的群众,而河东村有老伴可以帮着联系群众,他不担心。问到他家里的旱情,王师傅摇摇头:“老太婆没狠抬水,都干死了。”

(二)

李木坤也是位老农电工。他的家在洛邦,从都匀回他家只需半小时,而从他工作的坝固镇回家却要一个多小时,为此,他常常“懒”得回家,虽然也惦记家里的小孙孙和庄稼,但一天忙下来,那些思念就又抛到脑后了。

今年第三次来到坝固,是金色9月的第一天,也是因为抗旱。这次到的是坝固摆茶大寨,这里是李师傅的“地盘”。按照抄表例日的规定,今天他要抄完这里和其它寨子约250户的表计。抄表工作时间很紧,但李师傅却没像以往一样奔走于各家各户抄表,而是与所里的人一起在摆茶大寨的抽水房旁干起了“活路”。

几个月来的干旱,使这里的水库都快见底了,为使当地群众充分利用起前年找到的水井抽水抗旱,李师傅应着摆茶大寨群众的紧急招唤,把抄表工作搁置在一边,先为寨里建好的抽水房安装供电设施。从清晨7点到中午12点过,装表工作占用了李师傅和同事大半天的时间。我问他抄表还能按时完成吗?李师傅黝黑的脸上露出了“洁白”的笑容:“晚上再加班嘛。”

李师傅说得轻松,可我知道干起来一点都不轻松。为了保障线损管理的准确性,各个配变台区的抄表例日都安排得十分紧凑,并且供电所的人员很紧张,在没有抗旱任务的时候,李师傅他们三个人要完成所负责片区的日常抄表、催费、维护和抢修任务已显吃力,更何况现在随时都会有抗旱任务需要他们去完成……感叹之余,问了问李师傅,家里旱吗?他的反应和王师傅一样的轻描淡写:“旱啊,那也没得用,先忙完这头再讲!”

据媒体报道,贵州省今年遭受的旱灾是1951年有气象观测资料以来同期灾害影响面、受灾程度、灾害损失最大的旱灾,许多农作物绝收、许多地方的群众饮水困难。在严峻的旱灾考验面前,许许多多农电工作者没日没夜地在别人家的田间地头抗旱,自己家的田地、亲人却无暇顾及……

刚经历了年初冰灾的考验,旱灾的磨砺又接踵而至。2011年的“冰火两重天”注定令人难忘,抗灾一线上的这群农电工作者的敬业精神更令人由心的感动……

标签:抗旱保电,都匀市郊供电局,抗旱服务队队员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4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