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我不知道我的血最后会流入哪一位患者的体内,但是只要想到有人可能会因此而活下来,就值了。”
何昶,台州电业局里的一名普通员工,6年捐献血小板27次,血小板捐献量达270单位,相当于捐献了4个成年人共计21600毫升的全血,拯救了无数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生命,并于2010年12月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红十字总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颁发的“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
自1988年工作后,何昶已在这平凡的岗位上工作了23年。如果不是因为善良,他不会结缘献血;如果不是因为献血,他还是那个平凡的他;如果不是因为他,我们就不会知道,什么叫做“大爱无疆”。
第一次献全血
黝黑的脸庞,憨厚的笑容,一身运动装扮的何昶虽然已是四十有余,但热爱健身的他步伐矫健得像个活力十足的小伙子。“只有身体健康,才能捐献出高质量的血液,这是血站的人对我说的。”于是,原先抽烟喝酒的何昶杜绝了烟酒,改变了饮食,并且养成了定时运动的良好习惯。清晨早跑,步行上班,晚上打球,成为了无偿献血者后的他生活十分有规律。
“献血是我的一种坚持和信念,对我来说,它虽然很微小,但却悄悄改变了我。”何昶依然记得第一次献血的动机:2003年3月,河南因献血不洁引发艾滋,甚至形成了艾滋村。“我当时就在想,如果有更多人愿意去无偿献血的话,这些因职业献血而造成的人间悲剧是不是就可以避免了?”
念头一起,何昶便来到台州市中心血站,不到三分钟的时间,二百毫升的血就献好了,献血后,医务人员还给了他一本宣传手册。“原来,血液是在人体内不断更新循环的,定时献血既不伤害自己,又利于他人。我看完以后,就什么顾虑也没了,感觉献血也是挺简单的,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今后无偿献血的想法。”
捐献更重要的血小板
2005年12月,何昶从血站工作人员的口中得知,一个健康人一年只能献两次全血,一次最多400毫升,而捐献血小板每隔四周就能献一次,一袋机采血小板便可使濒临死亡的患者起死回生。那时候,对于很多人来说,献血小板还是件稀罕事,也很少有人了解它的重要性。为了能挽救更多的生命,何昶毅然决定改献血小板。
由于血小板的采集时间较长,程序相对复杂,不少人因为担心会影响身体健康,很难接受这种捐献方式,还认为何昶无偿献血小板“太傻”。“当时,连我自己父母和爱人也是不理解的,我父亲担忧之下,还特意跑去询问捐献血小板会不会影响身体,在血站人员的讲解下,他最后才打消了疑虑,我爱人也从最初的反对到现在的支持。”
在2009年和2011年,何昶每个月几乎都会捐献一次血小板。献血的次数多了,工作人员们都认识了这个脸上总是挂着笑容的男人。一提起何昶,台州市中心血站的林宝莲就连声称赞:“他人很好的,献血小板的最短是4周,只要我们打电话给他,他每次必来,手头要是没工作就会在中午的休息时间赶来。”
捐献更稀缺的干细胞
由于都是在休息间隙去献血,何昶也从未与身边的同事与领导提起过,直到去年10月份,同事们才知晓了他的事情。“他们都大吃一惊,觉得我居然献了那么长时间的血,单位领导听说后也非常支持我,都跟我说要多注意休息。”何昶也时常将献血的经验和作用与同事们分享,在他的耐心讲解下,周围的人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改变了对无偿献血的看法。
2010年3月8日,何昶获悉了台州红十字总会有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他的血再次沸腾起来,几天后就来到资料库建立了自己的骨髓档案,成为中华骨髓库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并于当日再次捐献了10个单位的血小板。“造血干细胞对白血病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性,也是治疗这种不治之症唯一的方法,我希望能看到更多的人露出微笑。”
标签:大爱无疆,献血卫士,椒江供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