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至2013年,首都北京盛事连连,在一系列重大供电保障任务中,均实现了“电网零闪动、设备零故障、供电零差错”的目标,这充分显示了北京电网自动化控制水平已经迈上了新台阶。而在这些成绩的背后,一个探索电力科技发展、勇于创新的团队—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检修分公司肖永立职工创新工作室为首都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做出了贡献。
劳模引领 带出创新工作团队
多年来,一提起全国劳动模范、高级工程师肖永立,人们就情不自禁地把他和首都电网继电保护自动化的发展联系起来。肖永立是国家电网公司自动化技术专家、国网北京电力自动化技术一级工程师。1996年,肖永立开始了继电保护自动化专业的工作,那时的电网自动化技术还处在起步阶段,既没有统一规范的行业标准,也缺乏行之有效的企业规范,自动化设备与电网运行的实际情况严重脱节,让很多人开始质疑自动化设备的实用性和推广前景。同年,北京220千伏变电站自动化控制改造拉开序幕,年仅24岁的肖永立以技术负责人的身份迈入了这一全新技术领域。
变电继自工区对莲花池站工作现场进行安全检查。张向东 摄
工作中的难题不断激发他对技术的钻研,为了更好地与大家探讨技术问题,肖永立在他所在的继电保护自动化处建立了一个技术交流论坛,这也就是肖永立职工创新工作室的雏形。在这里,他们相互学习交流,共同围绕重点工程和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推广普及先进的创新理念、技术和方法。
2009年年初,肖永立职工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工作室定位于对专业核心技术难点进行攻关,加强员工技能培训,提升业务素质,加速电网新设备、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经过四年多的改进、完善和发展,有众多本科生、研究生和一线生产骨干参与到肖永立职工创新工作室中,继电保护自动化各专业的专家及业务骨干近30人成为工作室的核心成员,100多名员工参与到创新工作室的各项工作中。
搭建平台 积极培养创新人才
在电网新设备投产运行、传动试验、交接验收过程中,一个小小螺丝的松动、一个小小定值的差错,都会给成千上万的用电客户带来损失甚至灾难。
肖永立职工创新工作室就是紧紧抓住电网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性,结合电网生产实际,把解决现实问题与人才培养、技术支撑、科技创新作为工作重点,通过平凡的工作,使首都电网稳定运行。
工作室通过制定详细的培训目标和实施计划,采取了小组讨论、集中授课、技术问答、问题研讨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采取了以考促练、以赛促培及普考、调考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进一步加强培训工作,加速人才培养。工作室还进一步拓展培训方式,采用“师带徒”模式培养技能人才,采用“导师制”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其中“导师制”培训模式由于效果显着,在国网北京电力范围内推广应用。
2010年,创新工作室的3名成员代表国网北京电力参加第七届全国电力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分别获得个人第9名、第10名、第26名和团体第5名的好成绩,3名选手同时荣获“电力行业技术能手”称号。
多年来,肖永立和他的团队注重实效、结合实际、刻苦攻关。2009年,该工作室完成的“电磁式电流互感器培训多媒体教程”荣获国网北京电力科技成果三等奖;2010年,“电磁式电流互感器培训多媒体教程”“在测控装置上开发电压检测仪功能”获得国网北京电力科技进步三等奖;2011年,“变电站智能运营系统建设”“智能变电站新技术实用化研究与应用”分别获国网北京电力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一等奖,“转接端子增强支架套件及其重载连接器”获得了第六届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展金奖;2012年,“移动无线视频监视系统的研究和应用”科技项目,获得国网北京电力科技进步三等奖。
其中,“转接端子增强支架套件及其重载连接器”自发布以来,就得到大范围推广应用,国网北京电力制定了《10千伏开关柜继电保护装置标准化设计规范》,国网北京电力所辖变电站的基建改造工程中,10千伏保护装置均采用此种接线转接端子,数量已达2000多套。这项成果在实际应用中效果良好,缩短了施工工期和客户停电时间,并且没有发生因为端子接触问题导致的设备误动。目前,此端子在其他省市电力公司也在推广应用。
“这么多年,肖工始终是站在自动化这个专业的前沿,他对这个专业倾注了所有的精力。”创新工作室的青年员工这样评价肖永立。
标签:首都电网,稳定运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