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农电撷英

农电撷英

贵阳局:授之以渔 打造“金牌师徒”(图)

作者:采写:本报记者 李刚 通讯员   2014-01-08

2013年12月24日,时髦人士眼中的“平安夜”。贵州电网贵阳供电局新入职一年的90后李宏才打算与几位朋友相约,庆祝一下“洋。节”。孰料下午两点,突然接到电话,500千伏息烽变二号主变2122隔离开关出现故障,急需抢修。

半小时后,李宏才与3名同事赶到现场,经过5个多小时的紧急抢修,19时40分成功将故障排除。就在兴高采烈收拾器具准备回家时,又接到220千伏干乌线出现故障的电话,4人又像“扑火”的消防员一样赶过去,第二天凌晨两点,才将事故处置完毕。

这样的抢修对于李宏才来说,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了,但作为90后的年轻小伙子,入职才一年就担任如此重大的抢修任务,用李宏才的话来说,那是因为有一个好的师傅带路,“经过几个月的实战练兵后,单独一个人上‘战场’也有了十足的信心。”

贵阳供电局退休职工李乃华与城南分局项目部主管瞿晓丹是工作上的铁杆师徒

金牌师傅卢兴福

在实践中锻炼人才,不仅是李宏才这样的检修人员的成长之路,同时也是近年来贵阳供电局培养人才的一条途径。通过师带徒,凝聚了一批业务骨干与新员工,充分发挥了高技能人才和技术人才,在传承传统技能技艺和推动现代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一票否决制,“徒弟带不好就丢人到家”

2012年,对于贵阳供电局变电检修班班长卢兴福来说,可谓“丰收”的一年。这一年,他不仅获得了2012年度电力教育培训新星奖特等奖,还先后被评为南方电网公司“技术能手”、“贵州省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等称号。

与卢兴福一样,拥有精湛的技术、丰富的经验的专家还有杨皓然、刘鹏、唐巧巧、刘勇等一批人,他们在技术岗位已经奋斗了二三十年,为贵阳地区主网运行解决过各种“疑难杂症”,是各个专业的“带头人”。

然而,这批老师傅和当年那些与他们一起奋战的同事相继退休。技术人才的流失是贵阳局面临的另一种困难。为了解决人才“断层”,贵阳供电局近年重拾“师带徒”这种较为传统的培训制度,让技术人才代代传承。

贵阳供电局人力资源部副主任赵洪艺告诉记者,师带徒这种培训模式其实以前一直都在开展,但那时存在很多不可控的问题。比如师带徒带的效果怎样,没有一个评判标准,甚至,这个师傅能否胜任都不确定。

“我们再次旧法重提,方法很简单,那就是‘旧瓶装新酒’。”赵洪艺说,通过师带徒,实现一位专家带出一支队伍的扩散效应。

因此,在完善师带徒机制中,2012年,贵阳供电局新进110名新员工,在签订师徒合同时,选择的师傅大多数都是技术、技能专家与劳动模范。

为了不让“师徒协议”成为一张白纸,在签订师徒协议时,该局实行新员工胜任力评价“一票否决”。也就是说,如果新员工未通过第二年的岗位胜任力评价,则该基层单位当月的培训绩效就为零。

通过“一票否决”,把责任既传递给师傅,又传递给车间领导,车间领导也会督促师傅培训徒弟,师傅带徒弟的责任感得到了加强,徒弟学习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

为了将师傅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贵阳供电局成立了“卢兴福技能大师工作室”,不仅将全局的技术技能专家聚集在一起,还能依托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带动周边的人,达到将单人的力量变成团队的力量的效果。

沙场练兵,授之以渔还要传帮带

在贵阳供电局提供的一份关于2013年高级技师鉴定考试已通过人员名单中,贵州电网共有9名通过变电检修高级技师,其中贵阳局的就有5名,而较为年轻的一位是陈世丹,33岁。

在采访中,提及陈世丹的成长,他满怀感激地说:“这些年一路走来,得感谢我的师傅”。他所说的师傅就是卢兴福,一个普通的中专生。

而10年前,当陈世丹从被誉为“电力黄埔”的华北电力大学毕业分配到贵阳供电局,得知卢兴福将成为他的师傅。那时,他还是有一些顾虑:一个中专生能教给我啥呢?

直到与卢兴福相处后不久的一件小事,彻底改变了陈世丹的看法。

那是一次现场作业中,一些老师傅一直嘱咐新员工,对线夹的螺丝一定要扭紧。但要扭多紧才算是合适,老师傅们都不予解答。卢兴福当场的一番话给了陈世丹很大的启发:大家想想看,螺丝扭得太紧,一旦受到热胀冷缩等因素影响,夹片就有可能会断裂,所以螺丝并不是扭得越紧越好,而是扭到使劲用力但还有一点空间的时候,就算是合适。

简浅的道理,但蕴含着深奥的学问。之后陈世丹明白,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到了社会后都得重新清零,最好的方法是自己多动手,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之后,陈世丹每天谦虚跟着师傅学习,在随后两年多的时间里,无论是节假日,抑或是周末,不管是刮风下雨,只要卢兴福一声召唤,陈世丹就会跟随赶到事故现场。

“那个阶段是最累的,但也是技术业务进步最快的时期。”陈世丹告诉记者,卢师傅对教徒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那就是每次检修,在动手之前,他会让你思考会面临哪些风险和安全,先让你有这种安全意识之后,才开始在技术上进行指导。每一次检修完毕后,他还让徒弟总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故,然后拷问:“元芳,你怎么看?”

陈世丹还记得,第一次和卢兴福一起攻克一次重大事故,那是更换一条220千伏线路,这条线路是供中国铝厂的一条重要线路,在做基础接线时,都是师徒一起完成。但到断路器二次接线时,师傅把图纸交给了他,让他自己学着去动手,“你放心大胆去接,接完以后我帮你复核,放手去干,做错了也没关系。”

“这种感觉就像开车一样,师傅在旁边看着叮嘱,让自己去操作,方向实在不对了才纠正。”陈世丹说,通过完成这些开关作业后,对二次回路和故障查找打了很好的基础,对之后的每一次重大事故的检修,也树立了信心。

学会的是操作技能,传承的是好习惯好作风

在师徒关系显得越来越薄弱的时代,贵阳供电局重拾这种较为传统的培训制度,为年轻一代提供与技术、技能专家一对一沟通、学习的机会。

卢兴福和陈世丹这对10多年的铁杆师徒,工作失误率均为零,最重要的是,通过10多年的相互影响,都成长为各自业务岗位上的中坚力量。

卢兴福有一句座右铭:只要用心,没有做不好的事。为学习一项新的技术,通宵达旦是常事。为了理解设备上的英文,他曾像个中学生一样,每天早起背单词,足足坚持了两年。电力专业工作分工较细,为了更加从容地应对工作,他一有时间就学习其他诸如继电保护等专业知识,做到触类旁通。

卢兴福这种孜孜不倦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陈世丹。“严谨的作风,爱岗敬业的精神,是卢师傅传授给我的最宝贵的财富,这一财富将使我终身受益。”陈世丹坚定地说。

如今,已经成长为“技能专家”的陈世丹已走出师门,带着两个徒弟。他也像卢兴福那样,充分给自己徒弟动手操作的机会,放手让徒弟去干,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则共同处理。

师傅与徒弟之间的传递与承接,也在不断的变化着。就像陈世丹自己说的那样:“事实上,我现在带徒弟,会有一些和当年卢师傅带我时,有所不同的教授方法。”由于问题与困难在不断地变化着,对问题的处理方式也应始终抱以“庖丁解牛”般的严谨态度,才是传承技艺之外所体现的真谛。

精神的力量是伟大的,精神的传承,能够让人在最短的时间内成长起来。在传承精神的同时,贵阳供电局还通过沙龙式的讨论,让专家与新员工面对面交流,用熏陶的方式,让新员工尽快融入到大家庭中。

卢兴福已不止一次参加过沙龙式的讨论了。每次参加,他都以自己的成长故事,来引导新员工做好每件事情,让新员工感受到,通过实干,就能在技术、技能通道上茁壮成长,能够让新员工领悟到行行出状元的道理。

贵阳供电局工会办公室主任严励告诉记者,如今,贵阳供电局开创了技术、技能类的专家岗位,形成了技术、技能和管理三大晋升通道,改变了以往的“千军万马挤上‘管理’这座独木桥”的状况。

以往的技术道路是从班员、工作副负责人、班组工程师一路走到专责,如果做不了主管就到头了。但现在技术好,能考上技术专家岗,就意味着副科级待遇,技能岗也是如此。通过近几年活动的开展,已形成了一个人带出一批人的效应。目前,该局有技术技能员工3400余人,占员工总数的63%。现有技术技能专家18人,高级工以上人才613人。||||

小平台发挥大作用

贵阳供电局创建技术技能专家QQ群,促进现场经验共享

“一个QQ群作用真不小,既能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又实现了经验共享。”2013年5月,一个困惑了金明祥许久的缺陷,通过QQ群得以解决。金明祥是贵阳息烽供电局输变电管理所变电检修班班长,他所说的QQ群,就是贵阳供电局创建的技术技能专家QQ群。该群为广大职工搭建沟通交流、共同提高的平台。

技能提升的“金牌师傅”

2013年4月份,息烽地区110千伏永靖变一个35千伏断路器弹簧机构发生故障,通过手动储能也无法实现自动储能。故障发生后,金明祥几次来到现场进行检查,都无法找到问题所在。

正在百思不得其解时,他想到了技术技能专家QQ群。“全局的技术、技能专家都在这个群里,肯定有人知道。”随后,他把缺陷的描述、现场检查情况都发到了群里。没想到,一会儿就有人在群里回复了。按照群里的回复,金明祥检查了弹簧储能滚轮,确是因为滚轮长期磨损严重所致。

“技术技能专家QQ群自今年初建立以来,除了全局的技术、技能专家外,已有30余名普通员工加入QQ群。”据介绍,该QQ群不仅有本局的员工,还有省内其他地区局的员工。六盘水供电局变电所开关检修班班长秦曦就是其中一个。6月份,他通过QQ群,在大家的帮助下,顺利解决了110千伏沙坡变一个35千伏断路器无法合闸的缺陷。

“有了QQ群交流平台,每个人的经验实现了共享。对于我们来说,就好像多了个”金牌师傅“,技能水平得到快速提升。”秦曦如是说。

跨专业沟通的新桥梁

7月份,贵阳供电局变电管理一所自动化班班长张承模在开展110千伏高镇变无人值守调试时,发现断路器遥控成功率较低。

一开始,这个问题并没有引起他的注意。“在一次QQ群聊天时,偶然提到这个问题,大家就一起分析。”张承模介绍,当时,继电保护专业分析了断路器二次回路,通信专业分析了载波通道,变电检修专业分析了断路器机构。经过大家一阵热烈的讨论,并通过现场检查,最后发现是载波通道衰耗较大的原因。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张承模说,随着变电站自动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各个专业之间的连接越来越紧密。如果每个人都能多了解一点相关专业的知识,对于提高设备健康运行会有很大的帮助。

除了张承模,每一个加入技术技能专家QQ群的员工,都在不断地学习着其他专业知识。变电运行专业从中学到了各种设备的工作原理,提高了隐患查找能力;自动化专业从中了解了各个信号对于运行的重要性,便于开展信号告

警等级分类工作;变电检修专业从中学到了二次回路原理,提高了缺陷处理速度。

技术技能专家QQ群的建立,为跨专业交流搭建了新的桥梁。在群里,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也使得新员工快速成长起来,老员工技能更全面。

每项工作都是训练场

技术创新带动师徒共同提高

“220千伏开阳变烽阳II回断路器液压机构压力行程开关触点发生粘链,需紧急处理。”2013年6月15日,随着手机响起急促的铃声,卢兴福再次接到同一类型的缺陷报告。随即,他收拾一下工器具,紧急赶往开阳变。

同样的缺陷,卢兴福之前已经处理过几次,但在前往开阳变的路上,他依然很忐忑。他最担心的,还是停电问题。

思考了,就能解决

液压机构通过压力的大小控制着断路器的分、合,而行程开关负责控制和监视液压机构压力的大小。如果行程开关发生故障,可能引起断路器爆炸。

“由于缺陷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必须进行紧急处理。”卢兴福说,一个断路器液压机构有3个压力行程开关,任何一个行程开关发生故障,都要进行停电处理。

开阳地区是贵阳市重工业地区,用电负荷较高。220千伏开阳变是开阳地区重要的电源点,停电非常困难。到达开阳变后,正如他所料,等待停电时间长达4小时。期间,值班员要进行负荷切换,电网运行方式调整等工作。

停电后,卢兴福投入了紧张的抢修中。拆卸、检修、安装,虽然动作一气呵成,但前后仍用了3个小时。

这次抢修后,卢兴福开始思考,如何通过技术改造能够在不停电的情况下,对行程开关故障进行处理。

通过对断路器液压机构的深入研究,卢兴福提出了一种断路器液压机构压力行程开关安装架,通过安装架,可实现每个行程开关不停电单独拆卸,而不影响其他行程开关的运行,大幅减少停电时间。

目前,安装架已初步研究完毕,并完成专利申请提交工作。

参与了,就会提高

然而,耗时3个多月的研究在过程中并不顺利。作为卢兴福的徒弟,李宏才参与了全过程。

要想改进,就必须详细了解断路器的机构。李宏才说,我们就像解剖小动物一样,对断路器每一个小元件都拆下来研究。“工作一年多来,从来没有这么透彻的了解过断路器内部结构。”

“通过解剖,也加深了对断路器的了解。”以前,李宏才一直认为零压闭锁是用来闭锁断路器的,通过参与解剖,他才得知,零压闭锁是用于闭锁油泵的。

采访期间,在卢兴福的办公桌上,《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等一堆已经被翻旧的书吸引了记者的注意。“画图是最难的一关。”卢兴福介绍,由于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必须加强学习。

虽然是最难的一关,因为有了李宏才的参与,画图也变得较为顺利。“我在学校学过机械设计和制图,画起图来相对容易一些。”李宏才扎实的画图基础,也带动了卢兴福的快速提升。

一项技术创新,带动了一对师徒的共同提高。除了行程开关安装架的研究,卢兴福每进行一次技术改造和创新,都要带着徒弟一起做。正如他所说的,每一项工作都是训练场,参与了,就会有所提高。

采访手记:传承,贵在制度设计

在刚过去的2013年,南方电网公司董事长赵建国多次到基层调研时指出,只有紧紧依靠群众,创先才有保障。因此,基层是创先工作的落脚点,进入深水区的南网创先需要一大批年轻人的成长,包括他们技术技能水平的锤炼和人格作风的养成。然而,员工的成长,离不开教育培训。

但是,创先已进入深水区,推进创先和战略落地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就是如何让基层员工做到“规范干事、规矩干活”。这一难题,在教育培训方面亦存在。如何让教育培训规范化、标准化,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避免常规教育培训存在的流于形式、针对性差等问题,贵阳供电局开展的金牌师徒活动,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在金牌师徒活动中,既有规范的师徒合同,用于明确师傅和徒弟的责任和义务;又有标准化的师傅、培训基地、培训课件,让师傅和徒弟都做到了“规范干事”。

在“规范干事”的过程中,师傅们的首创精神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在金牌师徒中,师傅把每一项工作现场都当成训练场,让徒弟真正动起手来;技术带头人成立技术技能专家QQ群,让大家分享经验,探讨难题。这些已不仅成为金牌师徒活动中的“规矩”,更成了可以直接复制的经验。

持之以恒求实效。通过“规范干事”,让金牌师徒活动形成了一套行为规范,并纳入到独特的企业文化之中。如今,这种文化不断被大家认可,并传承下来。在采访过程中,徒弟从师傅身上学到的严谨的工作作风、积极的工作态度,也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他们来说,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习惯,这是“规矩干活”的保障,也是创先趟过深水区的基础。

来源:南方电网报

标签:贵阳,金牌师徒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2,010-63231638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