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鲁嘎在墨江县坝溜乡齐星街考察茶叶价格。
李文强和村民一起上山采茶,学习制茶工艺。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绿春县牛巩村是一个“藏在”石旮旯中的哈尼族村寨,也是南方电网公司第一批精准扶贫示范村创建点。
这里因为良好的气候和地形条件,村民世代制茶为生,但由于产业结构不佳等原因,产业发展十分落后。2015年9月,云南电网公司红河供电局的两位驻村干部走进这个村寨,采茶、建厂、卖茶……近一年来,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带着村里的乡亲走上了茶产业致富路。
村里来了“陌生人”
何志强是牛巩村土生土长的庄稼汉,听说村上要来两个“陌生人”,作为副村长的他整晚翻来覆去没睡着。天刚亮,他就坐在房檐下抽闷烟。一团烟雾中他烦闷地看着村里过去的老土路,曲曲弯弯地伸向远方……
虽然现在柏油路修好了,但进村的车子只能望出去不到十米,因为视线被路边的陡壁遮挡住了。向山下望去:走过的盘山路,大圈套小圈地套了十几圈。从镇上到牛巩村虽然只有30公里,车子要开1小时。
在何志强印象中:“10年前有浙江的茶商来村上考察,村里人听说是从富裕的地方来的,都高兴极了,但后来也没了音讯。近几年也有全国各地的茶商都来过,看看就走了。”何志强愁眉紧锁,望着满山绿油油的茶树。
眼看着村里来了两位身穿蓝色工作服的人,牛巩村仍然是一如既往的平静。对这个沉默了太久的村子来讲,村民的心理是一样的:他们是来这里“打蘸水”的,早晚还是要走的。村口的大黄狗都失去了往昔灵敏的嗅觉,懒懒地眯缝着眼睛,趴在地上晒着太阳。
他们是“村里的人”
“阿你,叫啊服早毛(兄弟,吃饭了吗)?”听到“陌生人”会说哈尼话,何志强倍感亲切。在绿春县,98.7%的人都是哈尼族,而牛巩村全部都是哈尼人。
何志强看到,这两个人从车上搬下了铺盖卷和生活日用品,搬进了村委会。被褥还没来得及铺好,村里就召开了大会。两个“陌生人”一位叫李鲁嘎,一位叫李文强,都是云南电网公司红河供电局派来的驻村干部。
清晨,熟睡的牛巩村在鸡笼里睁开了眼睛。村民发现李鲁嘎和李文强已经在茶山上了,他们观察着家家户户的茶树,在本上不停地记录着。
接下来,两个驻村干部开始挨家挨户拜访,因为没有语言障碍,和村民唠得亲切着呢。李鲁嘎听到村民的苦衷,双手握住哈尼老大妈的手。“他们一点架子都没有,不到一周时间村里的人都认识了。”何志强说。
从入村的第一天起,他们就和村民一起上山采茶,什么时候采最佳,如果有哪家茶叶到了采的时候还没动手,他们就早早地就去敲门。“他们比我们自己都急。”村民何折法说,因为茶叶的等级分一芯、一芯一叶、一芯两叶、一芯三叶,采茶的时期很大程度影响了茶叶的价格。
采茶,完全是面朝茶树、背朝太阳,接连着帮村民干活,李鲁嘎和李文强变得更黑、更瘦了,经常是凌晨才回到住处。“村里谁家办红白事,有席子就叫上他们。”何志强说,李鲁嘎和李文强在村里和村民同吃同住,有感情了,家里办事少不了他们。
加工厂入驻牛巩村
在何志强的心里一直有个问题:牛巩村青山绿水,种出来的茶怎么能卖个好价钱?这个问号同样打在了牛巩村村民的心上。
他们做梦也没想到,两个驻村干部带来了答案。
“我们搞不好杀青的温度和时间,茶叶品质很受影响。”村民何折法说,镇上有小型的茶叶加工厂,工艺虽然好了,但搭进去工钱,最后村民可能一分钱不赚。所以村民们一方面对茶叶加工厂眼馋得很,一方面又很无奈。
了解到这个情况,2016年初,红河供电局给牛巩村建造了第一个茶叶加工厂,两个驻村干部全身心投入到加工厂的建设中,拉电线、装表、安电源……看着电动滚筒炒青机、电动揉捻机等机械被搬进了加工厂,村民都舒心地笑了。
以前,由于茶叶卖不上好价钱,村民靠茶叶致富的兴致也慢慢消退了,逐渐成了恶性循环。“茶叶都长老高了,才去摘,那不是采茶,是一把把的薅,太可惜了。”李鲁嘎回忆起村民过去如何对待茶叶,直摇头。
现在,牛巩村是个欢腾的地方,家家户户采茶积极性高得很,都说春雨贵如油,春茶更是一年最贵的茶。现在村民休息时间都不够,向李鲁嘎和李文强请教时,都是赶着午饭或晚饭时,端着饭碗来找他们。
带着乡亲去“卖茶”
由于交通不便,牛巩村村民很少接触外面的世界,茶叶也是被动等待茶商来收,往往卖不出好价钱。两位驻村干部自己摸熟市场后,开始定期带着村民到在墨江县的坝溜镇齐星街的茶叶交易市场,了解茶叶行情。
“这儿的茶叶条索发白,比你们的好。”听着茶商的介绍,李鲁嘎用心地记在本上,还特意在“采摘的时间”和“加工工艺”两句话后面打了大大的叹号。他不愿看到茶商直摇头的样子:“最揪心的就是茶叶没人收,卖不上好价钱,我们要掌握主动。”
李鲁嘎头天夜里帮着村民何折法加工好32斤茶叶,这些茶叶是大家一起从茶山上精挑细选的,拿到集市上准备和茶商“斗茶”,探探路。
“老板,看,这茶叶还是不错的,多少钱合适?”“4元一市斤。”“不行,不行,再高点。”“就这些了。”李鲁嘎带着何折法又来到另一家。
“老板,看这茶给个好价,收了吧。”“5元。”“老板,我们这茶不错。”“最多5元半。”李鲁嘎不服,拿起了何折法家的茶叶,和茶商比划了半天,额头上划落了豆粒大的汗珠。“行,可以,给你6元。”6元一市斤的茶叶在齐星街是4月份的最高价,行情不好再加上春茶快收尾了。何折法接过茶商给的钱,看着李鲁嘎很是心疼,为了多赚64元,李鲁嘎嗓子沙哑着讨价还价,何折法拍着李噜嘎的肩,说:“老李,这价,行!”
在牛巩村村民的心里,李鲁嘎和李文强都是能张罗事儿的自家人,他们留在牛巩村,让大家看到了希望。
更多精彩信息请关注中国农村电气化网!
标签:茶尖,扶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