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一支电力便民服务队在陕西延安枣园镇成立。20年来,他们为120平方千米地域6万余人保障供电,为老乡们做着一件件好事,被亲切地称为“活着的张思德”。在革命圣地,他们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架起党联系群众的连心桥——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1944年9月5日,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毛主席引用司马迁《报任安书》这句名言,第一次提出“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
1999年9月,陕西延安市枣园镇,张思德战斗过的地方,一支电力便民服务队成立,后来更名为国家电网陕西张思德(延安枣园)共产党员服务队。
2019年8月6日,延安市委授予服务队“延安模范”(集体)荣誉称号,发出向服务队学习的号召。
“始终满怀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坚持把平凡的工作用心做、做到最好”,是延安市委对这支服务队的评价,也是服务队20年来一直坚持的信念。
你们这些娃娃就像当年的张思德
1999年2月,延安市“一区两县”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在枣园镇庙沟村率先试点。同年6月,枣园供电所成立。因为有在枣园地区学习农网改造的经验,不满23岁的王军被任命为所长。
面对一个当时设备最先进,工作标准也最严格的供电所,王军踌躇满志又倍感压力——怎样保障辖区客户用电质量,如何更好地开展供电服务?
枣园镇庙沟村一位老人的话给王军以启发——了解农网改造中供电员工的奔波后,老人评价:“你们这些娃娃就像当年的张思德!”王军后来得知,老人是张思德的战友、老红军崔同胜。
做“当代张思德”的想法就此萌生。
1937年10月,不满23岁的张思德加入中国共产党。62年后,同样不满23岁的王军在枣园扛起了电力便民服务队的大旗,立志像张思德一样为人民服务。秉持“为客户提供最便捷、最贴心的用电服务”这一目标,服务队员们活跃于枣园与河庄坪两个乡镇。
温家沟村的蔬菜种植户张三娃和服务队特别熟悉,因为他两年前就和副队长梁雄燕打过交道。2017年3月16日,服务队到温家沟村大棚基地检修用电设备。张三娃看到他们,老远就吆喝:“我们棚里的补光灯不亮了,你们帮忙给看一下吧!”队员们仔细检查用电设备和线路,确定是线路老化,很快便修复完毕。
棚里的灯亮起来没一会儿,张三娃提来了一篮瓜,硬要塞给梁雄燕。“哎呀我说!快快拿上!不哩我们可就害气了!”几番推辞不下,梁雄燕只好收下。临走时,他把100元钱塞进了张三娃的裤兜。
其实,蔬菜大棚基地属专变用户,用电设备由客户自主运维检修,但服务队一有时间还是会义务帮种植户检修。现在,张三娃见到服务队队员上门,仍非要他们拿点自己种的时令瓜果。
延安市区46千米外的安塞区沿河湾镇方家河村永丰窑则组,是服务队辖区内最偏远的村组。这里的青壮年大部分外出务工,家里的老人和儿童平时一个月电费只有几元钱。虽然已实现远程集中抄表,也有多种网上交费方式,但对于留守的老人来说,营业厅仍是唯一的交费渠道。为了节省他们的出行时间和费用,服务队坚持上门收电费并服务。
20年来,队员们到辖区内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的村子走收电费,累计走过的路程超过14万千米。
偏远山区客户购买电器材料困难。供电所里专门设立了“便民电器材料柜”。所有队员在抄表巡线时都随身携带电器材料,遇到谁家的空气开关跳闸了、保险丝烧断了,他们都帮助解决。
在通信不发达的那些年,服务队员给村民们发了“电力便民服务卡”,卡上印着台区经理的联系方式。今天,不少村子的人家还留着这张写有“只要打一个电话,剩下的事我来办”的卡片。
“接待客户热心、践行承诺真心、履行责任精心、售后服务诚心、志愿服务爱心”的服务理念,在队员们20年来的不懈努力下,从建队口号成为如今深深印在老区人民心中的“名片”。
“为人民服务”融入服务队的血脉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每天8时,《为人民服务》的诵读声都会准时从枣园供电所党员活动室中传出。服务队已这样坚持了18年。
但一天的工作在每天7时40分就已开始,所有队员全部到岗准备。这节奏曾让不少初来乍到的队员感到不适应。
2005年6月25日让服务队副队长梁雄燕至今难忘,那是他调入枣园供电所的日子。“延安地区所有电力人都知道枣园工作苦、要求高。我刚得知自己要调来的时候,说实话内心也有点不情愿。”话虽如此,单位上原本给梁雄燕3天时间做交接,他只用了1天交接完毕,便骑着摩托车赶到服务队报到了。
来枣园没几天,梁雄燕发现自己的爬杆技术不够熟练。那时的高位电表箱设立在电杆顶端,别人一天能抄三四十个电表,自己却只能抄二十个不到。为了不给服务队拖后腿,他每天清晨就赶到所里,在一根空电杆上练习2小时,爬了一个月,直到觉得“一天爬三五十杆没问题”才结束“特训”。
如今,电表读数早不用爬杆抄了,但凭着这股子拼劲,梁雄燕的业务能力在队里始终名列前茅。每一位客户、每一条线路、每一根电杆的情况他都烂熟于心。8月9日,几场雨过后,公墓山上杂草丛生,完全看不到路。梁雄燕却好似走在自家后院,轻车熟路地带队走到10千伏峨泽峪支线一根根电杆下,展开例行巡检。山上哪种藤蔓植物几月可能对电杆造成威胁,他都能一一说出。
在服务队15年,梁雄燕参与了井井通电、线路绝缘化改造、“煤改电”等工程,也见证了枣园的巨变。他说,现在电网坚强了、技术先进了,服务队的阵容来来回回也有不少改变,但有一样东西一直都在,就是服务队的精神。
1992年出生的赵丹奇,去年才到队上。他之前在洛川县供电公司担任营销采集计量专责,去年10月接到了服务队党支部副书记卜燕萍的电话,问他是否愿意来枣园供电所工作。他的第一反应是“有点懵”。但1个小时后,卜燕萍接到赵丹奇的回话:“我来。”
尽管做好了心理准备,可真正来到服务队后,这里的工作节奏仍让赵丹奇“备受打击”。此前主要负责采集用户信息的他,到所里后第一个活是当营业员。“以前基本都坐在办公室里,现在突然要在营业厅直面客户,一开始特别不适应。”
今年1月16日傍晚,气温已低于冰点,天色已暗了。客户胡诚利急急忙忙跑进营业厅——他家电费用完了,娃娃还在等着做作业。赵丹奇赶紧为他办理交费业务,可胡诚利找了一通,水卡、燃气卡、身份证……掏出一堆卡,就是没有银行卡。他手头又没现金,回家一趟时又来不及,急得团团转。赵丹奇二话没说,给胡诚利垫付了200元,俩人加了微信,胡诚利就匆忙离开了供电所。“他回家后第一时间就给我发了还钱红包,还一个劲儿向我道谢,说我是个好娃娃。”尽管外面天寒地冻,但收到客户反馈的一刻,赵丹奇觉得“心里有一股暖流”。他留着两人的聊天记录,端午节时胡诚利还给他发来祝福。
赵丹奇对自己的岗位有了新的认识,也对“人民电业为人民”生出了不一样的感触。此后的半年多,他把所里每种工作都做了一遍,适应了服务队的工作节奏,也成了业务多面手。
20年来,“为人民服务”一直伴随着全体队员的一言一行。服务队累计受理电话咨询5万次、参与抢修4万余次,直接服务客户9万余人,保持服务零投诉、群众满意率100%,保持延安市行风测评满意度第一;培养出了1名全国劳模、2名陕西省劳模、13位优秀班所长以及各级别先进个人44人。
服务好群众关键是“用心”
2018年10月,先后在6个供电所担任所长后,王军重回枣园,当上了服务队第八任队长。
当年年轻的第一任队长已积累了多年经验,他的思考重点也从供电所成立时如何树起为客户服务的旗帜,变成了怎样更好地将旗帜传承下去。
年纪最小的队员杨博文去年年底才调入服务队,当时也是23岁。“看着他就像看到了20年前懵懂的自己。那时我刚刚找到为客户服务的方向,现在他们已经沿着这条路走了很远,但前路依旧漫长。”王军对年轻队员寄予厚望。
但新人并不“一帆风顺”,从最初的“起不来、总出错”到如今成为合格的台区经理,杨博文“背地里没少使劲儿”。最触动他的,是第一次跟随师父参与的“冬季送温暖”爱心志愿服务。
服务队在温家沟村的重点帮扶对象冯候莲老人身有残疾,行动不便,在土窑里老远见到服务队的车,竟拄着双拐出来迎。等队员们要走的时候,老人硬是要送,怎么劝都劝不住。老人紧握着王军的手,略带哽咽地说:“你们就像我的亲儿子一样。”老伴去世后,独自生活的冯候莲对帮扶了自家20年的队员们说的这些话,句句戳在杨博文的心上。他第一次感受到了服务队对群众而言意味着什么。
一张“服务队八月爱心服务记录单”,记录着十多项爱心服务事项,“看望敬老院老人”“为小学检查线路”……这些工作,服务队以周为单位开展,自成立之初一直坚持到现在。
服务队的“一对一”帮扶档案,完整记录着帮扶对象的点点滴滴。照顾崔同胜老人直至逝世、为孤寡老人梁存定养老送终、帮助家庭困难学生读完大学……这些帮扶,时间长的从服务队成立就开始了,短的也有10年。
8月7日,进入服务队快满一年的赵丹奇被邀请作为青年员工代表,和延安供电公司新员工分享心得体会,之前一直在外参与户表改造的他没做什么准备,分享时反复告诉新同事很多遍的一个词是:用心。
这两个字,是梁雄燕总结的服务队宗旨,就贴在所里内勤办公室里,最醒目的位置。
更多精彩信息请关注中国农村电气化网!
标签:新时代,张思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