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农电撷英

农电撷英

记录每一度温暖的背后(图文)

南方电网公司2022年“新春走基层”报道故事集锦

  2022-02-21

1.jpg

  1. 蔡思浩(左一摄像)、肖玲(右二)在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采访。

2.jpg

  2. 林蓉蓉(左)在渔排上采访。

3.jpg

  3. 陈克迁(左三)、蓝家亮(右二摄像)、陈立楷(右一)在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采访。

4.jpg

  4. 林丹丹(左一)和全红婵的爷爷合影。

5.jpg

  5. 肖玲在贵州的采访路途中。

6.jpg

  6. 李志杰(左)和刘杰(右)在福建漳州闽粤联网换流站工程现场。

7.jpg

  7. 杨彬(左)在六盘水玉舍滑雪场采访保供电情况。

8.jpg

  8. 帅泉(左一)、赖增鹏(右二)、李洁(右一)在巡线的直升机上。

9.jpg

  9. 来自河南的某直播企业营销负责人对何宇瞳(左)说:“春节不回家,有电就有直播。”

  “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客户端、央视新闻客户端、国资小新、中国电力报、人民网、新华网、学习强国、共青团中央视频号、中国科技网、中国行业新闻网、行业报协微信公众号、贵州广播电视台动静新闻客户端、广州市融媒门户、广州日报客户端等主流媒体和权威平台刊播,下面为部分报道。

10.jpg

11.jpg

12.jpg

13.jpg

14.jpg

  编者按:

  年年走基层,每每有新意。南方电网公司新闻中心在年初组织全媒体编辑记者分赴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等五省区,深入基层一线,采写刊播了一系列鲜活生动的全媒体报道,详细报道了南方电网公司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的有力行动,助力南方五省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民生的举措与成效。

  今天,南网报推出“南方电网公司2022年‘新春走基层’报道故事集锦”专版,讲述记者采访背后的故事,分享他们所经历的真情和感悟。

  “选题挖得好,片子成一半”

  2022年1月,我和同事蔡思浩前往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蹲点采访近7天。我们与电力人一同在石头缝里凿坑“种电”、风餐露宿,采制的《贵州:石旮旯里的“种电”人》被央视《千家万户中国年》特别节目采用,时长超过4分半钟。

  此次采访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供电人在石旮旯里把电送到家门口背后的艰辛。选题挖得好,片子成一半。从采访到镜头捕捉到的画面,这些细节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经验,先感动自己再感动受众,一个个细节的挖掘和呈现,是让片子最终“亮”起来的秘诀,这就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团队配合才能出精品,致谢每一位参与者。 肖玲

  凌晨开拍 五易其稿

  我们在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通过跟拍“石旮旯里的种电人”一天的工作,讲述在石漠化地区南网电力人为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产业发展所做出的艰辛努力和温暖守护。看到他们坚守在工作岗位,不能回家过年,真切感受到跟石头打硬仗的“种电人”实属不易。

  此次采访由公司新闻中心携手贵州电网公司新闻中心及当地电视台共同拍摄制作报送央视新春走基层相关栏目,从选题策划、开展拍摄到制作完成历时超过一周,仅开拍前文稿的修改就弄了5版,拍摄从早上5点开始,到跟拍一天下来已经是第二天的凌晨时分了,结束拍摄后剪辑也花了两天时间,后来在央视年三十特备节目《千家万户中国年》节目中播出。

  这次采访报道,借助外部媒体的力量共同讲述南网人工作的点点滴滴。在讲好南网故事的同时,也展现了当地产业发展和石漠化治理的成果,实现公司新闻宣传和地方媒体宣传的“双赢”。 蔡思浩

  跟着总工探工地

  作为本次新春走基层采访中唯一聚焦公司重点工程建设的小组,在来到福建漳州闽粤联网换流站工程现场前,我和同事刘杰做了充分的策划和准备,如何做一次深度的融媒体报道,文字、图片、视频在融媒体报道如何各有侧重。结合实地采访的情况,我们决定在完成通讯、摄影专题报道的同时,重点制作一条聚焦亮点人物具有故事性的新闻专题短片——《跟着总工探工地》。

  随后作为摄影记者的我和作为文字记者的刘杰便开始跨界作战、当起导演,写起了剧本、玩起了后期,尤其是刘杰的旁白不禁让人惊呼,是那种宁静的娓娓道来的感觉。

  成片后,公司领导手动点赞,融媒体中心负责人点评说,“这个片子很写实,有故事性,娓娓道来,不再是一般短视频空镜头靠字幕解说,很好!”这是我和文字记者在视频制作方面第一次深度合作,我们奔着有所突破而来,最终也突破了自我!这就是媒体融合的力量! 李志杰

  共赴“冰雪之约”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作为地道的贵州人,贵州让我最爱的还是它独有的四季分明。今年的新春走基层我选择贵州,更是因为“冰雪”的主题。

  在贵州六盘水的滑雪场上,我不仅领略到了人们被冰雪运动点燃的激情,也亲历了在冰雪世界背后供电人作为“造雪人”的艰辛,他们在冰雪季于漫漫山野间的守护,成就了人们滑雪场上的欢声笑语。

  冬奥遇上春节,这是一段特殊的缘分,如约而来的还有连续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大年三十一大早,在朋友圈得知,现场工作还在进行,我决定去看看。看到我要去采访,儿子说他也想去,于是我带着他共赴“冰雪之约”。

  那一天的采访,儿子和我跟着供电人一起在雪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蹒跚而行,在村寨里穿行,一路上,看到了忙着贴春联的人们,看到了早早准备年夜饭的人们,亲历了供电人找到故障点并处理完故障的全程。

  “现在是不是有电了?”“有电了,大过年的,谢谢你们了。”回程的路上,当供电人向乡亲们回复“不客气,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时,儿子和别人道别也显得很开心,他说,那一天,他一点都不累。 杨彬

  小切口下的大变化

  化屋村是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的一个苗家山寨,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这里考察,叮嘱当地干部群众:“就业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本措施。要积极发展乡村产业,方便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让群众既有收入,又能兼顾家庭,把孩子教育培养好。”一年的时间过去了,这里发生了哪些变化?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看变化这个题有点大,如何落脚是难点。1月20日,从广州出发,我和融媒体中心同事陈立楷、蓝家亮等人在路上就开始商讨如何从细枝末节看变化,当天下午直接从机场赶赴化屋村踩点。

  来到化屋村,第一感受就是山清水秀,走在新建的村落上,肉眼可见的是农家乐多、村民家里家电多。这些都需要用电,最后我们通过跟供电所工作人员沟通,发现该村去年用电量翻了一半,我们决定从用电量切入,带出村民的生活变化,在采访中,我们欣喜地发现,受访群众对我们供电服务都是竖起大拇指,对用电体验也是连连夸赞,家家户户用电量和收入都是成倍增长。群众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发展产业的步伐马不停蹄,我们一线的供电员工则是勤勤恳恳扎根山区,用“万家灯火”为乡村振兴绘就“幸福”底色。 陈克迁

  坐着直升机去巡线

  1月14日,我们前往云南昆明进行“新春走基层”采访,走进南方电网直升机巡线首飞现场,也体验了一次直升机高原巡线。在颠簸动荡的高空,俯瞰高原大地上蜿蜒壮丽的输电线路,眼前之景使我内心震撼,也让我切身体会到巡线作业的艰辛。当我们还在努力克服颠簸动荡和失重感时,机巡作业人员正有条不紊地忙着拍摄扫描、排查缺陷。当我们在突降过程中晕眩干呕时,小哥憨笑表示“吐着吐着也就习惯了。”16年里累计27.8万公里的飞行里程,把他们锤炼成优秀的机巡作业人员,扛起了保障西电东送重要线路安全运行的重任。

  走深基层才能做好产品,用心采访之后就是全力传播。我们推出视频、图文、新媒体推文等8篇新闻产品,获央视综合频道(CCTV1)、新闻频道(CCTV13)及新华网、人民网、学习强国、国资小新等平台刊播。参与巡线的10名同志还获云南电网公司输电分公司通报表扬。这是对他们机巡作业的肯定。也再一次让我看到了新闻的力量——为基层劳动者发声,让他们的艰苦奉献能被社会所看到。当他们的努力付出得到了肯定,我们记者与有荣焉。 李洁 帅泉 赖增鹏

  我走进奥运冠军的家

  走进湛江市麻章区麻章镇迈合村奥运跳水冠军全红婵的家里,一开始我们其实心里是有些忐忑的。但没想到全红婵的爷爷一听说是供电人员上门提供安全用电检查,笑容满面地打开了门。他说每天都有人在他们家门口拍照,“其他人想进来我是拒绝的,但很欢迎你们进来,对你们我们绝对放心。”此时此刻,身为电网人的那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供电人员用家乡话给他做安全用电的相关宣传,他一直在很认真地听着。他还说起全红婵这个春节不回家过年,还在坚持训练,每天训练到晚上8点多,对此他满脸心疼。即使全红婵已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但看到他们家依然是之前在网络上看到的样子,依然是很简朴,甚至有点陈旧,心里有一种无法言喻的感动。我拿出小赫兹新年文创产品送给全爷爷,他笑了,连声说“谢谢”,我也觉得特别开心。 林丹丹

  从冷清古道到火热直播

  到广东肇庆四会采访当日,是农历小年,稍嫌阴冷。原定重点采访的古邑碧道,幽美静谧,游人寥寥,与我们预期落差甚大,更别提年味了。

  “必须马上调整采访计划。”提到四会,我这个广东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玉石,这个“中国玉器之乡”还入选了“中国电商百佳县”,玉器直播已成行业标杆。“何不去直播基地看看?”

  除了玉石,还有兰花。“四会是广东省兰花市场的主要供应地之一。”肇庆供电局通讯员林佩燕介绍,直播也是当地兰花销售的主要渠道。说走就走,午饭也顾不得吃了。走入万兴隆翡翠城,随处可见细致展示玉石和对着摄像头热情吆喝的直播团队。还有当地规模最大的兰花基地,正通过直播清货。

  四会的年味,与一般县市不同,不是源自熙熙攘攘的返乡人潮,而是源自其售出的紧俏特色产品——通过直播间畅销国内外的玉石珠宝,还有为千家万户增添年味的兰花。 何宇瞳

  渔排上的“水上漂”

  渔排采访,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体验。到渔民家采访,需先经过渔排才能到达被“井”字网箱裹在中央的船屋。在仅有两个手掌宽度渔排上行走时,渔排会随海浪摆动。要保持平衡都很难,更别说要完成摄制了。当我站在船头,正犹豫着从何下脚时,同事林蓉蓉向我伸出了手:“小包,跟在我后面。”我终于鼓起勇气迈出了第一步。采访结束,大家都练就了一身“水上漂”的新技能。

  这次留给我们实际采访的时间只有两天,而我们这个三人组成的融媒体团队,需要接连奔赴两地,完成两个选题的采写和视频拍摄。

  时间很紧凑,工作的时候,大家都恨不能长出三头六臂。此行虽然辛苦,但也有收获。2月15日一早,当看到央视新闻客户端发布了我们制作的短视频《卅载渔船灯火明退休电工疍家情》时,大伙开心极了。我相信,只要有乘风破浪的勇气,就没有不能解决的难题。 包莉婷

来源:南方电网报

标签:南方电网,新春走基层,故事集锦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2,010-63231638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