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出现故障,若涉及部件材料失效,我一定会追本溯源。”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能源技术研究所材料室主管、高级专家何成说,只有找到失效原因,才能避免同类故障再次发生。
1995年,何成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乌鲁木齐,扎根电力事业。27年来,何成围绕电力材料领域进行研究,跨越天山南北,深入戈壁沙漠,常年往返于材料实验室和电网工程现场,逐渐成长为电网专家。他先后荣获开发建设新疆奖章、国网工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扎根一线显担当
见到何成时,他正忙着对接即将送到实验室的一节故障电缆。“我的电话24小时开机,如果有问题,同事随时都能找到我。”何成一边检查故障电缆,一边向记者介绍电网材料。“这些电网材料有黑色金属,还有铝、铜等有色金属和陶瓷、树脂类的绝缘材料。电网设备基本由它们组合而成,任何一个部件中的材料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电网设备安全稳定运行。”
新疆极端气候环境较多,极易造成户外输电材料疲劳损伤,非金属材料老化。这种情况下,通常都能看到何成的身影。
“研究电网材料看似枯燥乏味,但静下心来研究,其乐无穷。”何成说,“检测电网设备材料就像医生问诊。”只要有设备材料来“就医”,他就会第一时间到实验室给材料做检查、研究病因、开出“药方”。
何成在进行1100千伏线路三跨金属检测。
近年来,随着超、特高压电网建设不断发展,何成的“主阵地”也发生了变化。昌吉换流站是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送端站,该工程输送容量大、输送距离远,自2019年投运至今,日输送电量最高达2.4亿千瓦时,是我国“西电东送”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障持续稳定送电,何成所在的团队经常前往昌吉换流站了解设备运维情况,对异常情况做到及时处置。
今年2月,一场雨雪天气造成昌吉换流站的一个关键设备损伤。当晚12点,何成接到消息后连忙赶了过去,到达换流站已经是凌晨3点。刚到换流站,何成就向同事详细了解设备故障情况,并协助站里制订隐患排查方案和处理方案,忙到天亮才回去休息。对何成而言,这种加班赶路的日子是他的工作常态,“做好电力保供是我的责任,我必须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多年来,何成带领团队奔赴2000多个电网工程一线,行程300多万公里,完成入网设备抽检超10万台(件),入网设备材料问题由2016年的21%下降到2022年的1.5%。
攻坚技术解难题
2020年10月,何成和同事利用数字影像试验设备检查一个在现场交接试验过程中发生2次闪络问题的盆式绝缘子。在仔细观察检测影像图片时,何成突然说:“增加对比度。”经过图像处理后,影像中隐隐出现两条细微的纹路,这正是绝缘子上的裂纹,也是发生闪络问题的原因所在。
从影像中裂纹呈现的状态,何成判断这样的问题不会是个例,便扩大检测范围,果然发现这座变电站中部分绝缘子也有类似缺陷。最终,依据何成提供的结果,该变电站全站更换盆式绝缘子,300多个新的经过检测的绝缘子运行至今都未出现任何问题。
何成对新材料进行分析。
多年的经验积累使何成总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并很快找出故障原因。
2011年,新疆首条750千伏乌吐哈输电工程与西北主网联网,电网设备新材料的应用也得到快速发展。何成抓住这次机遇,积极投身电网设备新材料的研究工作。
750千伏乌吐哈输电工程沿线地理环境复杂多样,途经吐鲁番等多个大风区。为提升风区金具的耐磨性能、保障电网设备长期稳定运行,何成与运维人员多次进行现场调研。他们翻山脊、踏碎石,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收集到大量金具磨损资料,在实验室经过对金具的解体分析和反复对比试验,优选出更耐磨的金具结构型式。
为了验证新型金具在风区的耐磨性,还需要开展实物磨损试验。实物磨损试验载荷大、循环次数多且噪声巨大,为了不影响其他同事工作,何成带领团队成员将设备搬运到郊区的大厂房。“记得那时正值寒冬,厂房里特别冷,我们每隔3小时查看一次试验状态,1个月后,新型金具耐磨性能提高了5倍以上。”何成告诉记者。
2012年,经何成团队优化后的新型金具在大风区更换应用了1万多套,极大地节约了风区金具的更换成本,间接创造经济效益3000万元以上。
创新无终点。何成带领团队探索出“新疆特殊气象环境下输电线路故障防治关键技术及应用”,解决了大风区电网风偏和天山山脉地区电网覆冰等故障跳闸防治关键技术难题,成果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由他牵头研发的国内首套金具超声相控阵检测系统,将超、特高压电网铝制金具现场检测效率提高5倍以上;“汽轮机纵树型叶根及隔板焊缝相控阵检测用探头及扫查装置”创新成果解决了发电企业设备检测难题,产品已在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广泛应用。
截至目前,何成获得国家级创新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7项、授权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45项。
传授经验育新人
在同事眼中,何成是慧眼如炬的材料“诊断师”、技术高超的电网专家,在徒弟口中,他则是严厉又亲切的师父。
“师父有一本工作笔记,里面写满了他这些年工作、学习的经验和思考。”何成的徒弟阿依古扎力·阿肯江说,“平常遇到技术难题,师父总是不厌其烦地指导我们,毫无保留地将知识和经验教给我们。”
何成(左一)带领徒弟参加年检技术监督。
2019年,“何成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挂牌成立。工作室积极开展“师带徒”人才培养模式,并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依托工匠人才的示范引领、人才汇聚及培育传承的综合效应,形成了一支技术过硬、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培养出国际、国家级标委会委员6人次,高级职称5人。
“我们每个月至少会组织一次集体交流,大家坐下来一起总结最近的工作心得、遇到的技术难题,共同探讨,共同进步。”何成说。
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围绕电力设备可靠性提升、电工新材料、新工艺研发及应用等领域,先后与其他电力生产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运维单位组建了多个产学研用一体化技术联盟,积极推进联合攻关,推动优秀成果转化应用,取得显著成效。工作室先后获国家级创新奖1项,自治区(省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全国电力职工技术成果三等奖1项,其他各类创新奖近10项。工作室研发的新型电力金具、无损检测方法等技术成果已广泛应用于相关领域。
何成与千千万万电力人一起见证了我国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我为做万家灯火的守护者而感到无比自豪。未来,我要继续脚踏实地干好工作,为我国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何成说。
(本文刊发于《经济日报》2023年7月2日10版)
标签:电网安全,新疆电力,高级专家,何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