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孩子们乘坐电梯到达半山腰的索道换乘站。
开学日,孩子们结伴搭乘“空中校车”前往学校。
尼珠河村的孩子们还需换乘缆车到达学校。
工作人员测量缆车电源室内的电流是否满足运行要求。
尼珠河大峡谷全貌。
春节前,《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相继报道了云南宣威尼珠河村的山里娃乘坐“空中校车”去上学,引起了各界关注。2月24日,南网报记者前往尼珠河大峡谷,跟着开学的孩子们一起坐“空中校车”,实地感受“天堑变通途”,讲述背后的电力故事。
在北盘江的支流深处,云南宣威与贵州六盘水的交界处,尼珠河大峡谷如同一颗被时光遗忘的明珠。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崖,550米高的绝壁如同天然屏障,将村庄与外界隔绝。千百年间,河水在谷底奔流,古榕树在崖畔生长,野猴在林间跳跃,村民们世代沿袭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2月24日,云南省中小学迎来春季开学日。记者来到宣威市尼珠河大峡谷,跟着孩子们一起坐“空中校车”,实地感受“天堑变通途”,追寻这条曾被称之“无穷之路”的求学通道是如何“进化”。
“过去上学会害怕!”来自尼珠河村的官寨小学5年级学生雷鑫心有余悸。他曾在11米高的“壁虎路”摔伤,雨季蹚河时被急流冲走书包。全村9个孩子每周往返6小时山路,脚底血泡摞着老茧。
天堑变通途。2022年10月,通往村里的230米长的索道建成,268米高的电梯直插大峡谷。曾经需要攀爬3小时的“壁虎路”,变成7分钟即可跨越的“云端走廊”。
尼珠河的观光电梯和索道不仅成为村民们出行免费便利的交通工具,也成了旅游项目。
2021年,杨洁来到普立乡当乡长。她先后促成采云官寨示范园、尼珠河休闲度假村、老厂传统火腿庄园、攀枝戛红色文化研学基地等乡村振兴示范项目相继落地。“我们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突破口,持续实施一系列项目建设,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推动实现乡村振兴。”如今已经担任该乡党委书记的杨洁对未来有了更多规划。
一起向未来的,还有宣威供电局。该局积极支持当地旅游发展,全力做好电力保障和供应,其中2022年内对普立乡官寨村和尼珠河景区、酒店电力设施升级改造投资达426万元,还在2024年对尼珠河村进行电缆入地改造。
“在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以及全面实施乡村电气化的推动下,乡村产业、农村生活用电量始终保持较高增速。”宣威供电局党委书记赵煜介绍,尼珠河村所属的行政村官寨村2022年到2024年的用电量分别为23万千瓦时、42万千瓦时、65万千瓦时,节节攀升的用电数据背后,侧面反映了乡村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从用上电到用好电,带来的不仅是光明。十几年间,尼珠河村考出了将近30个大学生,其中2022年一年就考上了5个一本大学。
千年古榕树下,老人们用山草编织工艺品,抖音直播间的订单不断……夜幕降临时分,尼珠河两岸的灯火次第亮起。空中电梯流光溢彩,索道缆车划过夜空,农家客栈的霓虹招牌与满天星斗交相辉映。
策划 刘杰 王宇
采写 陈克迁 王宇 王猛 肖本华 方宇
摄影 贾理要 杜明彦 发自云南
· 记者手记
在大地上种一棵树
我一向认为,树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意象。无论是悬崖峭壁、黄沙大漠,还是废墟残垣,只要有树的身影,一切就会变得生动起来,尽显勃勃生机。我不敢想象,要是这个世界上没有树,我们的视野里还会剩下什么?
尼珠河村随处可见的树,以各种各样的姿势,咬住岩石,抓住峭壁,扎根大地,成为风景。每当一阵风吹过,树便起舞,树叶声哗哗,洒落一个又一个美妙的音符。其中村口的一棵千年大榕树,估计它也没有想到,有一天成了众多旅客打卡的目的地。
“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这是悠悠历史给尼珠河大峡谷打下的烙印。
曾有村民抱怨这片土地,让他吃了许多苦头。但是当出去走过许多路后,却开始庆幸能够拥有这块奇崛的土地。
他们的祖辈把根扎进土地,用宽厚与坚强演绎着无数质朴而平凡的故事,成为人世间一道道生生不息的风景。他们祖辈用厚实的脚掌,走出与众不同的步伐。祖祖辈辈寻到的三条通往外界的道路,没有改变他们的命运。直到有一天,有了电,然后有了电梯,他们有了扎根进大地的信念。
电——现代文明的使者。它不仅点亮了中国边远民族地区的夜晚,更点亮了各族人民的心灵。
从煤油灯到智能电表,从“壁虎路”到“云电梯”,尼珠河村的变迁浓缩着乡村全面振兴的壮美画卷。这里的故事告诉我们:当现代文明的光芒照进古老峡谷,唤醒的不仅是村庄,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南网报记者 陈克迁)
· 往事
是光阴的故事 也是光明的故事
1999年,一河之隔的贵州朱家寨村拉上了电,村民们家里点上了电灯。“晚上,灯光映入河中,星星点点”。54岁的尼珠河村民陈顺兵回忆道。
“对面地势平缓一点,通路、通电都早,有好几家姑娘为了走出大山,都嫁到贵州去了。”据尼珠河村组长钱庆辉回忆,以前村民为了看电视,都是脱了衣服蹚过河到对面村子,上岸再穿上衣服,回来又重复一次,“一天要洗‘三次澡’。”
尼珠河村的村民,艰难地行走在峡谷与山顶之间。
2002年8月,随着宣威供电公司(云南电网公司曲靖宣威供电局前身)员工缪应乐与五名同事进驻村庄,尼珠河村要通电的消息就传开来,村民们奔走相告的同时,也不约而同地加入了这场攻坚战。
尼珠河大峡谷的山崖,角度近乎垂直,从谷底抬头仰视,犹如悬挂天际的大幕。电线无法垂直地从崖顶拉到崖脚,缪应乐就与同事想了一个办法,利用悬崖的缝隙,采用“Z”字形的走线办法,将三基铁塔扎根于嶙峋石壁。村民们则靠背篓将水泥、砂石甚至塔件从崖脚运抵半山腰。
500多米的悬崖落差,近1000米的线路,足足架设了三个多月。通电那晚,缪应乐和同事搭好电,6个人打着两把手电筒从山顶摸下来已经是晚上11点钟,村民们杀了羊,准备了鞭炮,一直等着他们。
随着鞭炮炸响,尼珠河第一盏电灯刺破千年黑暗,照亮了悬崖上永不褪色的奋斗足迹。
电力进村后,尼珠河苏醒了。有了电,村民们陆续买来电视机、家用电器,山村流淌出优美的旋律,幸福的味道。
有了电,烧柴的越来越少,荒山、荒石逐年变绿了,挂在绝壁,垂在悬崖,成为一道道天然的绿色屏障。野猪、猴子、岩羊、豹猫、飞虎经常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正在徐徐展开。
“尼珠河虽是地名,但整个村庄除了大山的包围就是水的环绕,在尼珠河随处可以看到水,有几十米宽的河流,有涓涓细流的小溪,也有如丝绸般的瀑布,还有清澈见底的滩涂,水的形态万千,无处不在。”云南省曲靖宣威市副市长丁宪魁是宣威市摄影家协会的一员。11年前,他去了一趟尼珠河后,如是写道。
那次,丁宪魁和宣威市摄影家协会同仁拍摄了数百幅尼珠河村的风光美景,刊发后吸引众多摄影爱好者和驴友前来探访。
2016年,这个隐秘的村庄迎来转机。一座大桥——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大桥从头顶飞过,连通了云贵,连通了世界,桥以高闻名,村借桥出名。这时,到村里的人渐渐多起来,农家经济也逐渐活起来,好起来。
随着驴友和摄影爱好者的涌入,村民们发现:祖辈眼中的穷山恶水,竟是都市人向往的世外桃源。
生活在发展,用电量在增加,尼珠河也不例外。
当电视、冰箱、洗衣机、电饭锅、电磁炉等已成为每家每户的必备之物时,自然考验着供电设备和供电质量。
电力设施的升级成为撬动发展的支点。
“当时村里变压器只有50千伏安,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决定要重新架设线路,更换变压器。”宣威供电局普立供电所所长冷开先说。
2018年,宣威供电局对尼珠河的电力线路实行改造升级。考虑到地形的特殊性和村民发展经济的潜力,宣威供电局采用35千伏线路的设计,使用120平方毫米的钢芯铝绞线材架设了一档10千伏线路到贵州地段,再折回村里,导线与地面垂直高度达520米,档柜660米,形成了“一线飞两省”的奇观。
南网报记者 陈克迁
标签:云南,尼珠河,电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