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黄文琦
博士,教授级高工,南方电网战略技术专家,南方电网新型电力系统(北京)研究院人工智能技术研究所负责人。
她聚焦数据与知识融合驱动的电力人工智能应用技术创新。她主持或参与国家级项目、工程6项,作为执行负责人承担国家级重大专项1项,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集成项目1项,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3项、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大工程1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一等奖,获省部级、行业科技奖6项,获评电力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2025年春,北京昌平未来科学城,南网北京研究院的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黄文琦盯着屏幕上跳动的红色代码,手指在键盘上悬停了三秒钟。这是她“北漂”的第365天。孩子发来的语音消息还躺在手机里:“妈妈,这个月我学会进位加法了,您什么时候回来呀?”
当前,“人工智能+”已成为高频词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度和广度重塑千行百业、重构未来竞争格局。
未来已来,摆在黄文琦面前的,只有这一条路。此刻,37岁的她正带领一支平均年龄只有32岁的科研队伍,以“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的饱满状态,在电力人工智能基础应用研究领域小步快跑,走入科研深水区,即便这过程“如同创业一般艰难”。
“这是国家赋予我们科研人的使命。”她说。
“如果这件事情一定要在北京做,那就去”
初见黄文琦,是在傍晚六点。寒暄了几句,记者问她往常这时候下班了没有,她边摇头边笑:“这下,更有理由待在单位了。”
2023年7月,黄文琦收到了南网北京研究院的邀请。“人工智能研究一旦在电力系统运行领域有实质性突破,能产生更大价值。如果做这个事情必须要在北京做的话,就没有路可选,得去。”抱着这样的信念,黄文琦毅然选择了北上,女科学家开启“北漂”逐梦之旅。
三月的北京仍伴有雨雪天气,首都机场的玻璃幕墙精准分割了南北气候。距离首都机场数公里开外的人才保障房里,是黄文琦AI梦想的栖息地。在这里,似乎找到了黄文琦“待在单位的理由”——公寓里特意没有开通网络和电视。“如果你想,当然可以把它经营得像一个家一样,但是感觉没有这个必要。”
“没有必要”的原因是没有时间。探索、研发与验证在争分夺秒进行中。技术路线确定了,即将开始进入工程小试阶段,每天的工作如潮水般涌来。
“去年团队经历了一个过程,技术一直难以突破,精度一直上不去,有点担忧技术方案的正确性。”“因为这件事情没有人尝试,能借鉴的技术路线是空白,无人知道是否真的能做成,多久能做成,能解决实际问题到什么程度……”
从零起步的研究在碰撞和试错中渐次清晰,思念却随时光流转悄然沉淀。“小宝都不太认识我了”,黄文琦淡淡地说。
“家人觉得我像是另外一个世界的人”
被问到工作之余是否有其他兴趣爱好,黄文琦果断地摇了摇头。“没有。我是一个非常枯燥的人。”
这位浙江大学毕业的博士甚至认为自己不是一个聪明的人,也不是一个特别有天赋的人。因为“只有很聪明并且很有天赋的人,才能游刃有余地徜徉在科学界和哲学界,还有社交当中”,她认为自己显然不是这类人。
她所关注的书籍也大都是科技类、跟人工智能相关的。“人工智能领域技术迭代太快,每周都有新的进展,必须实时关注、时时学习。但凡有一两周没有跟进新的技术,你就已经落后了。”
“周末偶尔我会回趟家,但是在家里也在思考研究上的内容,来到北京之后尤其这样。虽然我知道我一直不是一个很擅长社交的人,但是我没有意识到有一天我家人会突然跟我说,觉得我像是另外一个世界的人。有时候我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他们喊我是没有反应的。”
“这样不好,我确实有这个毛病。”她补充。
在同事眼中,这位外表柔弱的女博士,不仅学习能力超强,且有超乎年龄的坚韧和信念。“只要涉及技术和研究,都会坚持自己的原则。”南网数字集团人工智能公司专家梁凌宇博士曾与黄文琦共事5年。他讲述,在一次关键项目论证中,黄文琦力排众议,给在场的专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琦当时顶着所有人的压力,我们都觉得她快坚持不住了,她还在很有逻辑地陈述观点。当她说出‘现在不做,以后可能就没机会做了,这是为国家做贡献的最好的一个时间’这句话之后,全场都沉默了,这个项目也得以保存了下来。”
“我们一定要把这个事情聊清楚”
在人工智能技术攻坚中,团队面临着算法选择的迷宫。面对成千上万种算法,科研人员不仅要反复试验筛选,有时甚至需要创造新算法。就像处理方言识别难题,从仅支持普通话到兼容粤语,看似相通的语言体系实则需要重构底层逻辑。
“人工智能从能用发展到好用,每个应用场景都需要重新校准。”梁凌宇举例说,无人机巡检系统在广东验证成功后,移植到广西却面临新挑战——线路长度、背景环境、设备型号的差异都需重新建模,而电网对安全性的极致要求更容不得半点妥协。
“黄博每天最早到岗,逐个询问工作推进情况:‘解决方案是否抓住关键?能否快速上线?规模化应用的卡点在哪里?’这种高强度的思维碰撞虽然痛苦,却让我们始终保持技术敏锐度。”
面对“吐槽”,女博士倒是很坦诚地说:“有很大一部分人有时会觉得我过于严苛,因为我老是抓着他们,我们一定要把这个事情聊清楚。我希望这个团队可持续发展。”
如今,南方电网公司已具备电力人工智能全产业链研发和集成能力。这个赤手打江山的人工智能初创团队也已在南方电网各个角落开枝散叶,持续突破研究边界。在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他们正研发第三代自适应智能巡检系统,基于多重知识表达理论,建立生产域多模态专家库大模型,强化电力装备的个体智能和群体智能,构建生产域智慧大脑。
“全栈自主可控是突破关键技术瓶颈、为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创新提供‘新燃料’的必由之路。南方电网公司在央企中率先采取全栈自主可控思路,开展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梁凌宇说,“黄博士带着我们探索了大量人工智能的前沿技术。”
“为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是我们这一代科研人员的价值”
读博时,黄文琦和师兄弟坐在改装的SUV无人驾驶车后座上,根据路况边测试边上传代码。随着无人车的急刹,埋头苦干的脑瓜子们不断撞击挂在前座靠背的屏幕。撞多了,塑料屏幕也就碎了。为什么不下车?因为车一直跑,一边收集数据,一边测试算法,“跟着车,才能最快发现问题、优化算法、更新代码,就得这么干。”
这段经历在黄文琦看来是十分有趣的,也正因为如此她才选择了来电网工作。“因为那时候无人车驾驶还没有很好地应用起来,面试官跟我说,电网已经应用了天上的无人驾驶,大规模开展无人机巡检,你的所学将大有可为。”
从无人车上的颠簸测试到电力铁塔云端巡检,黄文琦在博士期间锤炼的实时响应能力,意外成为打开电力智能化大门的钥匙。那些与师兄弟碰头调试算法的日夜,早已为电网的“数字孪生”埋下伏笔。
3月19日,南方电网智能巡检中心的监控大屏弹出告警——某500千伏输电线路存在异常放电信号。南方电网人工智能技术团队主导研发的南网机巡平台正实时解析无人机巡检图片。当传统人工复核还在比对可见光图片时,系统已精准定位到200公里外仅有杆塔万分之一大小的绝缘子金具连接处的销钉。这项成果背后,是南方电网人工智能团队十余年的技术积淀。
“南方电网的数字化建设,让我们数字技术专业的同事,在能源这么一个有战略意义的场景中去发挥自己的专业价值,并在实际场景中迭代创新。现在又能把多年积累的经验和专业知识,运用到电网运行这一重要核心业务中来,机会千载难逢。有参与国家战略科研的机会,能为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是我们这一代科研人员的价值。”她说。
南网报记者 黄雅熙 栏目策划 黄鲲 彭明洋 卢翛楠
对话
记者:你带的团队平均年龄才32岁,你认为应该如何吸引年轻人能够长时间地从事长周期的基础应用研究?
黄文琦: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我国新型举国体制下的大科学研究需要为祖国无私奉献的科学家精神,个人利益是放在后面的。但团队可以根据人才的特质安排最适合发挥特长的科研工作,并有意识地让每一位团队骨干独当一面,培养子方向的带头人,把团队发展与个人成长相结合。
记者:在你的设想中,人工智能未来将如何改变电网?
黄文琦:现在电网运行依靠计划式发电、预案式方式,离线仿真的风险分析为在线运行预留了足够的裕度,调度员主要靠丰富的生产经验解决突发问题。未来3至5年,希望能够通过人工智能对海量数据的分析与罕见场景的泛化,通过强大的算法,更好地发挥电网接纳新能源的能力。
记者:同事评价你是一个很有信念感的人,你的工作动力来自哪里?
黄文琦:现在的工作是很丰富和充实的,也让我有更多的时间专注在科研中,虽然这条路并不轻松。但是既然选择要走入一个深水区的话,那就得静下心来,先不要去考虑那么多。正如李立浧院士所说,来这里干科研,就得抛弃过去所有的成绩,抛弃惯性思维,避免路径依赖。现在的技术变化非常快,要随时保持敏锐的触觉,跟上时代的节奏。
记者:你觉得在电力行业应该怎么样去做一个科学家?
黄文琦:在我小学的时候,班主任问我理想是什么,我懵懵懂懂地回答理想是科学家。后面长大一些,认识到科学家的事业是很神圣、光荣和伟大的,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现在我认为,我们更像不断在实践中创新的工程师,不断想办法把“他山之石”的先进技术用到能源电力这个大场景、大工程中来,更好地解决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标签:女科学家,黄文琦,AI重构,能源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