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陈凯旋
南网科技公司智能运检事业部资深工程师,电力工程技术高级工程师。
现从事无人机行业应用产品研发,擅长提炼用户需求、设计产品架构、解决量产问题。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EI论文1篇,主编行业标准1项,参编行业、团体及企业标准5项,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南方电网公司“南网创新杯”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南方电网公司职工技术创新三等奖、广东电网公司决战决胜“全国最好2021”先进个人奖及卓越项目奖。
“你一定要去跟陈凯旋聊聊。”这句话,广东电网机巡管理中心技术应用推广部经理刘高说了太多次。他用“极为勤奋、极为专注,干活极为漂亮”形容陈凯旋。这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不仅是电力无人机技术的开拓者,更是用原创性技术推动行业变革的突破者。
“无人机应该像蜂群般协作”
“蛙跳”技术是陈凯旋的得意之作——通过构建无人机机场调度系统,让设备蛙跳般在机库间自主接力。这项早于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落地的创新,需要协调云端系统、机库网络与飞行控制三端数据流。截至目前,广东电网公司惠州供电局、中山供电局已实现无人机“蛙跳”常态化巡检作业。
面对风机叶片巡检新挑战,陈凯旋开创性提出沿叶片包络线飞行的方案。从算法评估到芯片适配,从通信架构到硬件改造,他带领团队攻克了无人机近距离精细巡检难题。这种“软硬件融合开发”模式,正是他斩获十余项行业首创技术的秘诀:机载4G-RTK定位、航线动态规划、一控多机组网等创新,使电力无人机具备了自动绕障、目标复拍、室内导航等核心能力。
“无人机应该像蜂群般协作。”陈凯旋描绘着未来图景:多架设备从不同机库起飞,自主完成多光谱采集、三维建模、缺陷识别等复合任务。为实现这个目标,他主导编制《电力无人机机库通用技术导则》,为行业树立了技术标准。
从生死线到天际线
2014年罹患淋巴瘤的经历,让陈凯旋对生命价值有了更深认知。化疗期间,公司为他调整工作强度;康复后,又支持他赴省公司深造。这份关怀转化为更强的使命感:“用技术减轻基层负担”。
大学时期埋下的技术火种,在输电运维一线迸发火光。2011年,为替代危险的人工登塔作业,他将航模改装成简陋的巡检机:用45度角数码相机替代专业云台,设计无线图传系统。这项“土法创新”使雷击点排查效率提升400%,催生了全国首个电网无人机工作室——鱼鹰工作室(现陈益平工作室前身)。
在这里,他研发出革命性的发热丝无人机,央视纪录片记录了这个“空中手术刀”精准切割导线飘挂物的瞬间。无数个调试的深夜,换来基层工人不再冒生命危险高空作业的安心。
炽热不改的初心
如今作为南网科技公司的技术骨干,陈凯旋始终保持着繁忙的工作节奏,仅周末返回江门的家与妻女团聚,还给自己立下小目标,每个周末至少要修几件家用电器。这位微信头像是动漫角色亚丝娜的技术专家,始终保持着少年般纯粹。
面对外部企业的高薪邀约,他始终不为所动:“公司培养我从输电工人成长为技术专家,这份培育之恩不能忘。”基层十年的摸爬滚打,让他深刻理解技术革新的意义。每当台风过后,看着无人机快速恢复供电,那种“为人民服务”的成就感,正是他拒绝百万年薪的底气。
从手握第一架巡检无人机到主导行业标准制定,从生死边缘的顿悟到技术巅峰的攀登,陈凯旋用十余年诠释着电力人的坚守。正如他所言:“所有信手拈来的从容,都是厚积薄发的沉淀。”这位为无人机装上智慧之眼的探索者,仍在书写中国智造的新篇章。
南网报记者 刘杰 通讯员 朱盈 李梓
标签:陈凯旋,无人机,电力鹰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