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于洋,国网黑龙江哈尔滨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智能巡检专责、国网黑龙江电力高寒地区输变电智能巡检技术实验室技术负责人。他扎根输电运维一线28年,带领团队成员研发多项创新成果,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创新成果10项、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授权5项,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黑龙江省劳动模范、“龙江工匠”等荣誉。
5月7日17时,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太平大街上空,一架搭载红外测温相机的无人机沿着220千伏太平甲线输电通道开展智能巡检作业。在15千米外的国网哈尔滨供电公司智能巡检中心指挥室内,输电运检中心智能巡检专责于洋紧盯屏幕,仔细核对导线及金具实时温度数据,并与用电低谷时段的温度情况反复对比,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于洋带领团队成员操作无人机巡检220千伏群城乙线。
1998年,于洋退伍后成为哈尔滨供电局送电工区运行班的一名员工。凭借着钻劲、韧劲,于洋从一名一线巡检人员逐渐成长为哈尔滨地区输电运检领域独当一面的技术能手。在此过程中,他深刻体会到传统巡检方式的局限。
随着哈尔滨电网规模不断扩大,冬季低温情况下,人工巡检的劳动强度与危险性倍增。于洋敏锐地捕捉到无人机在电力巡检作业中的潜力,但当时在东北地区利用无人机巡检输电线路尚无先例。他用模型机自学无人机操作技术,并动手制作了一架具备简单飞行及图像传输能力的飞巡无人机。
2015年,于洋考取黑龙江省模型运动协会教练员。彼时,一个大胆的想法从他脑海中冒出来:在单位组建一支以青年员工为主的无人机输电巡检队伍。同年6月,国网哈尔滨供电公司无人机航模兴趣团队成立。作为团队负责人,于洋带领成员开启了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并逐步开始执行飞巡任务。
前几次的飞巡任务比较顺利,于洋便计划带领团队成员挑战更有难度的线路竣工验收作业。当时正值冬季,无人机飞巡面临低温、强风、覆冰、信号干扰等困难。在220千伏新牵线、肇牵线竣工验收期间,无人机在零下25摄氏度的环境中频繁“罢工”。“有一次,3个小时只巡检了3基铁塔,我们的成员冻得手都拿不住遥控器。”于洋说。
问题摆在眼前,于洋一头扎进办公室,潜心研究解决方案。一周后,他设计出无人机电池保温转运箱。这个转运箱内部包裹保温棉,底部嵌入电热片,可将箱内温度维持在27摄氏度左右。他还用上了“土办法”——用胶带封堵散热孔、为机身套上防寒罩。这些措施让无人机续航时间从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
于洋在创新工作室调试模型机。
仅靠“临时救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洋带领团队反复试飞,不断调整航线规划、作业模式和设备参数,努力让高寒地区无人机巡检技术更加标准化、规范化。风力较大时,选用桨效高、风阻小、抗风性能好的飞机。为防止冬天桨片结冰,在桨片上喷刷抗结冰涂层。经过不懈努力,他们最终总结出一套适合高寒地区气候特点的无人机巡检新方法。
2018年,于洋牵头编制《国网哈尔滨供电公司高寒地区输电多旋翼无人机巡检标准规程》和15项管理制度,还参与编制《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设备部无人机巡检指导手册》等规范,并出版《高寒地区输电线路无人机巡检技术》一书,为高寒地区无人机巡检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如今,国网哈尔滨供电公司负责运营220千伏输电线路4280千米、110千伏及以下输电线路5765千米,较10年前增长近1倍。于洋带领13名团队成员,将线路巡检效率提升4倍。
创新是于洋日常工作中最鲜明的底色。2021年,国网黑龙江电力高寒地区输变电智能巡检技术实验室挂牌成立,于洋担任技术负责人。他带领团队围绕高寒地区智能巡检技术、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智能设备性能优化等方面开展攻关研究。
2023年,于洋带领团队探索如何将氢能等新能源用作无人机的动力,并与国内厂商合作开展创新攻关,以氢能驱动破解传统无人机在极端环境下的续航瓶颈。双方团队开展多轮次技术研讨、方案优化,最终成功研制六旋翼氢动力无人机。同年12月,团队在零下15摄氏度的环境中完成六旋翼氢动力无人机的首次高寒巡检作业。
于洋对220千伏哈香线开展通道飞巡作业。
这款搭载可见光及红外镜头的六旋翼氢动力无人机续航时间长达100分钟,最大作业半径20千米。“氢动力无人机零碳排放,续航是锂电池的3倍,且加强了热气回流处理装置,可保护无人机内部各种部件正常运行,使无人机拥有极强的抗低温能力。”于洋介绍,哈尔滨东部地区山区与丘陵地带有近1000千米长的输电线路,以往受冬季恶劣天气影响无法到达的位置,现在可以利用氢动力无人机及时监测线路运行状态,便于专业人员快速决策处理。“过去,我们一个巡检周期需要3组飞巡人员分别前往100余个点位,6天完成巡检任务。采用氢动力无人机后,预计将减少一半点位,巡检时间可缩短至4天。”
哈尔滨地区夏季降水集中,杨树等速生树种进入快速生长期,存在树障隐患。于洋带领团队应用激光点云建模技术,实现隐患排查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的跨越。“过去测量输电线路与树木之间距离的方式主要是人工采用测高杆、测距仪等仪器,误差较大。现在我们采用激光点云建模技术,可自动判断出超高树木与导线之间的距离,误差可控制在厘米级,隐患研判准确率大幅提升。”于洋说。目前,该团队已构建供区内所有220千伏线路的三维模型,实现杆塔倾斜、树线矛盾等隐患自动识别。
近年来,于洋带领团队成员不断拓展无人机应用边界,融合运检、检修、带电作业多个专业,推动“无人机+”技术创新,研发无人机移动机舱、无人机激光建模、无人机带电水冲洗等一系列新技术,搭建了人工智能云服务平台,开创电力线路高质量自动化巡检新模式。目前,他主持创新研发项目20余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及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5项,为哈尔滨地区输电线路智能化巡检打下坚实基础。
标签:最美奋斗者,于洋,输电运检技术,创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