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苑杂谈

文苑杂谈

父子文章

作者:李友柱   2010-01-27

我总以为,在我身上遗传着父亲的文学细胞。父亲在村子里是个“秀才”,逢年过节,乡邻们都纷纷请他做联、写联。我不太读得懂父亲的联,更不知道父亲到底做过、写过多少联,只知道每当回忆起来,我心里就有数不清的自豪。 

父亲在他兄弟中排行老二。由于家境贫穷,只读完小学六年级就回家帮祖父种地了。这成了他的终身憾事——从他对我的教育分明感觉到。父亲没有成为作家,也没有写出什么文章见诸报端,于是父亲就在我身上寄托了希望。记得我初中一年级时,在市级报刊上发表了处女作,父亲知道后,特地从偏僻的老家赶到学校看我,并给我带来六个煮熟了的鸡蛋表示奖励。临了,父亲从车窗探出头来,淡淡地告诉我:“以后不要把姓给忘了。”处女作我只署上“友柱”两个字。至今我还能感觉到父亲当时的话所留给我的不安。以后,凡是投寄的稿件,我都是工工整整署上三个字,不敢有丝毫懈怠。 

我的文字写作道路是与父亲的宽容和思想开放分不开的,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农村的孩子似乎只有读书才能有出路。家里苦苦勤俭节约地付我学费,目的也是让我专心念书,念好书。也许是我生来脑袋瓜子就比别人笨的缘故吧,“数理化”三门学课,每每考试只得120多分,那个暑假我无地自容。我等着父亲狠狠的怒斥和拳头;或者会看到父亲笼罩在劣质烟的浓雾里,可父亲只是很平静地对我说:“念不下去书就去上自费中文专业,你要刻苦,自学成才就是。”我抬头时,看到父亲的眼睛蓄满了希冀的光。就因着父亲这眼光,我加入了自学考试的行列,奋笔疾书,接二连三地发表一些诸如散文,言论等“豆腐块”的作品。有我发表文章的报纸杂志父亲都要我捎一份。每有他的朋友到家,父亲就欣喜地带他们翻翻看看我的文字,然后在朋友的赞扬中谦虚地说:“孩子写的东西比我超前多了,灵气多了……” 

我在工作之余继续写稿。漫漫写作路,有时自暴自弃,可想起有父亲的鼓励,在这条道上我便足以坚持一生。

标签:父子文章,李友柱 ,盱眙县供电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4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