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文化是与藏文化、敦煌文化齐名的中国三大古文化,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的区域文化,它在全国领取风骚已约有800年之久。徽文化中的“徽州女人”更是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了海内外学者们的特别关注。自从著名的表演艺术家韩再芬首先将《徽州女人》靓丽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之后,归亚蕾等艺术明星也先后在《徽州女人》、《徽娘宛心》等影视作品中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将“徽州女人”作了精彩的刻画和描述。
一说到“徽州女人”,许多人眼前就会出现那高高耸立在古徽州城乡的各类贞节牌坊,牌坊上那些“立节完孤”、“节劲三冬”之类,“廉贞扇淑”、鼓励女子“守贞、从一而终”的大匾象沉重的封建礼教铁幕,压得人们透不过气来,棠樾女祠“清懿堂”更是鲜明的历史佐证。在当时,“节妇烈女”“愚昧落后”几乎成了“徽州女人”的代名词。其实,当你走进徽州,走近徽州文化,你就会惊奇地发现:“徽州女人”不仅仅是贞节牌坊、“节妇烈女”。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妇女的一部分,徽州女人自汉唐以来,在马头墙里面的徽州本土和马头墙外面的中华广阔地域,她们传承和弘扬着中华传统美德,用自己的才智和生命、用自己的辛劳和默默奉献,参与创造了灿烂、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作为支撑徽商发展史的半边天,她们与驰骋华夏商界四百年的徽商一样,以“重然诺 守信用”的信用观博得了世人的认可和敬仰。
徽州女人是一段历史,是一部好书,需要人们用心触摸、用心研读、用心感悟、用心体味。在我们努力传承中华文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建设全面小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候,在国网公司大力倡导人人讲诚信的今天,作为身处徽州大地新时期的电力女职工们,古“徽州女人”的诚信家风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启迪和启示。我们要时刻以她们的优良品质作为我们诚信的格言,以她们对家庭和家族的忠贞作为我们对待事业对待工作诚信忠诚的榜样。
岁月更替,季节变换,当天空由灰暗变得明净,当燕子飞临檐下的旧巢,当柳枝长出鹅黄色的嫩芽,春天又悄悄的来了。“拉开1013刀闸!”“检查刀闸在开位”在料峭的春风里,一位又一位的女值班员身着藏蓝色的工作服,头戴黄色的安全帽,沉着镇定得指挥和监督着每一项倒闸操作。在作业现场,她们和男同事一样操作设备、一起检修设备。望着她们那张张被春风吹得通红的脸庞,让人心疼,可她们总是笑着对人说:“不碍事,我在变电站呆了十多年,都已习惯了。”
“你好,我是营业大厅的班长孙晓燕,请问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吗?”一句简单的话每天重复几十遍,一个普通的手机每天接通几十次。无论多么棘手的多么难缠的客户,一转到她的手里,总是能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无论客户有多大的脾气嗓门有多高,在听到孙班长的解释之后总是能雨转阴、阴转晴。源于对工作的挚爱和忠诚,每天,孙班长总会第一个到办公室,而当夜幕降临大家都围坐在桌边吃饭时,大厅的灯依然亮着,那是孙班长在整理资料。女儿总是抱怨妈妈,因为她只有在早上起床那一小段时间里才能看到妈妈,和妈妈说几句话。偶尔双休日妈妈带她去儿童乐园玩,总是会有无休止的电话打扰,甚至有时妈妈会匆匆得吻她一下,抱歉得说:“让爸爸再带宝宝玩一会,妈妈有事要回单位一趟…”孙晓燕的爱岗敬业、对客户诚信的精神影响了身边一批年轻人,营业大厅每一位员工都在孙班长的带领下、熏陶下,努力学习并践行如何做一名诚信的客户代表。
岁末年初,一场五十年不遇的冰冻灾害袭击了徽州大地,皖南小镇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座冰封的小城,电力设施被这只无情的冰手摧残得千疮百孔,损失惨重。供电系统紧急出动,几百名干部员工齐上阵,打响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抗冰雪保供电战斗。在黄山顶上,在抢修队伍里,不乏有我们的巾帼英雄。她们忘记了自己的性别,忘记了自己的家庭,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尽快恢复供电!让老百姓家里的灯亮起来;让工厂里的机器转起来;让闻名全球的黄山迎客松在鼓风机的吹动下,不被冰雪压倒,依然挺立。
一次雪灾、一次地震、一次洪水,让更多的人顿悟了“记者”二字。在今年6.10特大洪水中,作为电力女新闻兵一员对我,与抢修人员一起,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投入采访报道,为夺取抗洪抢险全面胜利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支持。面对滔滔洪水,面对稀泥淹没的脚脖,我忘记了文文弱弱是女性的代言词,我眼前闪现更多的是电力抢修人员坚毅顽强的精神,我希望用自己手中的笔和摄像机记录下了每一段珍贵的历史,再现每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我的信念只有一个:镜头始终在抗洪一线闪动,笔头坚持在险情现场记录,新闻在第一时间传出。
或许,我们的故事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但是我们希望用我们的实际行动诠释红顶商人胡雪岩“后天修为靠诚信立身”的"戒欺"观,启迪更多的人在企业建设过程中,以诚待人,以信取利,提高供电企业在全社会中的信用度和认可度,雕塑新时期徽州女人更完美的形象。
标签:黄山供电,徽州女性,重诺守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