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岩访古
每次去屯溪路过休宁万安时,都能从车内远观古城岩的外貌,高高的城墙, 四座高大巍峨的牌坊和屹立在万寿山头的宝塔,里面究竟如何,始终留给我一层神密的面纱。带着对徽州古文化的浓厚兴趣,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日,我骑着摩托车驰行几十公里,来到了古城岩。
“还古书院”与“状元文化”
穿过高高的城墙后,横跨路中的是按照“忠”、“孝”、“节”、“义”顺序排列的四座高大巍峨的牌坊,路旁有序地排放着八幅石刻版画,画名分别为“白岳飞云”、“松罗雪霄”、“龙井飞瀑”、“凤湖烟柳”、“练江秋月”、“落落寒波”、“夹源春雨”、“寿山初旭”。
“白岳飞云”展现的是云雾侥绕的齐云山风光,其余几幅展现的是不同季节的休宁风光,最精华的应该是“寿山初旭”,该版画是清康熙年间《休宁县志》中的插图,画的就是背靠万寿山的古城岩内一座名为 “还古书院”的全景图,“还古书院”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据说整个书院分为前、中后三季,依山就势,逐进高升。明太祖朱元璋的重要谋士朱升为休宁人士,“还古书院”曾供有他的灵位,书院明代时与歙县的“古紫阳书院”并驾齐名。遗憾的是,书院于清咸丰五年毁于兵火,仅留下一块“斯文正脉”四个字的匾额,现存于休宁中学的校史馆,休宁中学首任校长,著名教育家胡晋接先生亲自题款,把它当作校训保护下来。
休宁学者曾为书院撰联:“旭日照寿山,碧水绕古城,浮屠巍峨,长桥卧波,论山川形胜,俱赞风光独秀;英才出庠序,青山笼书院,杏坛肃穆,经书置案,传孔孟学说,喜看桃李满园。”版画中古城岩下还有碧波滚滚的新安江源头横穿休宁县城,古桥静卧江上。据说1908年17岁的陶行知先生就在这古城岩下,水南桥边的码头,登船远行,抵达上海,走上讲学救国之路,成为一代伟大的平民教育家。
沿着排列有序的红石板路,穿越双层古亭,来到了古城岩,左侧是一座名为“黄氏宗祠”的祠堂,祠堂门楼由中心四根方柱撑起,结构简单而不失豪华,中间的照坊上一个斗大的“宗”字显得庄严肃穆,祠堂为三进五开间,由五凤楼、庭院、廊庑、寝室和正堂组成,正堂正梁上悬挂着披红挂彩、朱底描金 的“状元及第” 四字牌匾。
休宁县是状元的故乡,曾经培养出十六位进士、四名状元,“还古书院”作为休宁县当时最大的官办书院,对推动“状元文化”所起的作用是可想而知的。
古民居群
古城岩内的古民居群依山而建,高低错落有致,秉承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五岳朝天”和“四水归堂”,以天井采光、通风及与外界沟通。外墙很少开窗,给人一种幽暗凄迷的感觉,虽然规模不大,却有其独有的特色,村前的小桥流水有着典型的徽派水口风格,休宁多为丹霞地貌,就地取材,整个建筑群的石板、石梁多为褐红色石料,这与用青石作为建筑材料的其它徽派古民居群有着色调上的不同。古城岩是当地政府管理的博物馆,产权归当地政府所有的,无人居住,加上今日是旅游淡季,更能使人身心溶入地感受这里的古代社会情景。
朱玉宅和金舜卿宅是位于村口的二座明代民居,两民居之间形成一条胡同,首先进入朱玉宅,这是一座二层楼的明代建筑,大门开在中轴线上,二进五开间,厅堂上,黑底描金凸现出“光裕堂”三个字的匾额,中堂画是钟旭像,两旁楹联,访房占地面积95平方米,主构架以拙梁式为主,山面用穿斗式,前后进各开天井,结构独特,风格独特。楼上比楼下略高,彻上明造成做法改变了天花所带来的压抑感,楼檐外伸,靠天井一面置栏杆,高这一米,并设“美人靠”,外部雕有花卉和几何图案,楼下柱础上有木质,木柱均涂黑漆,虽然现在已是人去楼空,但屋内陈列的桌、椅、橱、柜,摆放的书箱、食盒、纺车等器皿,房内徽州木雕的满顶床,都能使感受到昔人主人的生活。
金舜卿宅的面积、结构大至与朱玉宅相同,不同的是屋内木雕的朱漆描金,多了几分华丽,少了几分陈旧,厅堂上的匾额是“燕诒堂”, 中堂是幅山水画,画的是青山绿水间两座山间小屋。
穿过两居之间的胡同,转弯上二十余级台阶是平排座落的程裴囡、程成安、程金达三座宅居,均为清代中期建筑,三宅面积相当,比前朱玉和金舜卿宅略小,建筑结构大至相当,一进三开间,梁架为穿斗式,雕刻比前二座明朝古屋更加精细,狮子戏球的斗拱,各种戏剧人物楼梁、窗台,每一幅雕刻都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和动人的故事,辟如说:“杨宗保招亲”和“穆桂英挂帅”,人物栩栩如生,墙上对称的几何图案内画着粉墨山水画。三宅的堂匾和中堂画各具不同,程裴囡宅的堂匾为“修吉”,中堂画是梅花,程成安宅的堂匾为“德音是义”,中堂画是钟旭,程金达宅的堂匾采用了朱玉宅的名字“光裕堂”,中堂画是山水画。三宅的后面,是一座观光台,站此眺望,可观休宁城全景。
再往上走就是朱仁宅,朱仁是朱熹的三十二世孙,据说原房子为三进三开间,现仅保存下来房子的后进,该房子是三层楼,因此显得高大,房前的院子内砌着一个灶台,屋内有四幅以春、夏、秋、冬而作的木楹联:
春風花草香遊賞 過池塘踏花歸去 馬啼忙邀嘉客醉 壶觞一曲满庭芳
初夏正清和魚戲 重新荷西湖 好煙好波浪裏擲 金梭人唱采蓮歌
秋景入郊墟簡編 可卷舒十年讀書 五車書出白屋步 雲衛潭又府中居
冬嶺秀孤松六出 舞回風鳥鵲爭棲 飛上桐梅影瘦月 朦朧人在廣寒宮
遗憾的是由于破损,夏季楹联上漏了两字。但是“可卷舒十年读书、五车书出白屋步”这样的诗句却能使人与“状元文化”联想起来。
紧连朱仁宅的是吴宝珠宅,是一幢一进三开间的清代民居,虽然不大,但雕刻又独具特色,有魁星点斗、加官进爵、香山九老,梁坊下是十八学士出关图。中堂画则是身穿清朝官员服饰的主人与二房夫人的画像。
西园是古民居群内的一座别致精美的花厅, 展现的是过去徽商的富足生活水平和雅致的文化品位。大厅的左边是一条走廊,右边是一座家庭戏台,戏台上摆放着韩再芬饰演的“徽州女人”画像,厅的前方是一口水池,澄静无争的模样,栏柱围绕,水池上方是宽大的天井,光鲜明亮的阳光就是从天井的上方倾泻而下,照进西园,整个西园因之生动流畅,温暖熨帖。
古城岩内的古民居群,蕴涵着房屋主人各种寓意,如“光裕堂” 蕴涵着享受自然生活的寓意、“修吉”和钟旭图蕴涵着祝福平安的寓意、“燕诒堂” 蕴涵着五谷丰登的寓意。进入古民居群内,能让人如痴如醉,宛如走进了遥远的明清社会。
万寿山见证了古城岩的历史
沿山而上,到达万寿山顶,往常只能远眺的万寿塔眼前,该塔建于明嘉靖初,为楼阁式砖塔。六角七层,青砖砌成,高29.6米,内部全空到顶,内空直径3.37米,下层外围21.3米,红麻石筑基,底层两个拱门,其余每层一门。翘角挑檐,镂有花卉藤草与波浪图案,塔刹生铁铸成,重2400公斤,向东南方倾斜。
站在山顶远眺,波涛滚滚新安江源头水奔屯溪方向。古城岩风光尽在眼下,万寿山见证了古城岩的历史。
古城岩是三国至唐朝初数百年间休宁县和新安郡的政治中心。
隋朝末年,歙人汪华带兵起义,先后占据歙、宣、杭、睦、婺、饶六州,自号吴王,后归附李唐,被封“越国公”。曾在古城岩的山前曾竖有巨石牌楼,上镌“越国古城”,便是为纪念汪华而建。山顶是著名的“汪王宫”遗址。汪王宫正前方,是雄峙水滨的狮峰,山巅有巨石悬突,崖顶略平,相传为明末抗清民族英雄金声练剑习武之处,名“练心石”。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因不善水战,逃难至古城岩,在古城岩留下了蜘蛛结网制造假象的避难洞。
岁月沧桑,时至今日只是留历史传说和遗址遗迹了。短暂的游赏和才疏学浅使我并不能真正去领略古城岩的博大文化精髓,但是游赏古城岩却仿佛是进入了时空隧道,里面的一切是那么的近,又是那么的远,形如飘渺、如氤如梦......
标签:古城岩访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