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苑杂谈

文苑杂谈

贵州望谟县岜丛村“户户通电”后喜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作者:罗春雷 蔡家友    2010-02-22

——贵州望谟县麻山乡岜丛村熊坨组村民“户户通电”工程喜度通电后的第一个新春佳节侧记

大年三十晚8时许,吃过年夜饭的贵州望谟县麻山乡岜丛村熊坨组村民姚贤中、邱小兰等5家农户,带着老人和小孩,不约而同地聚集在老支书姚大开家的电视机前,津津有味地观看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春节联欢晚会,在这里高高兴地度过通电后的第一个新春佳节。

“我们6家无电户,今年三十夜终于告别点蜡烛过年的历史,不瞒你说,原来我还真有这辈子用不上电的想法,如今,在我有生之年能实现盼电的梦想,这全靠党的好政策啊!”在熊坨组生活了72个春秋的老人姚大开,非常直爽地告诉笔者,他爽朗的笑声,仿佛要笔者与他一起分享这份难得的喜悦。

“没有电的日子真难受,点在堂屋里的煤油灯,只要有人开门进出,刮进来的风就会把灯吹灭。有晚上我出门倒洗脚水,就被毒蛇咬了脚一口,用草药治了3个月才能下地干农活,到现在还有‘一日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感觉。” 姚大开的老伴吴大妹,讲起过去的往事仍胆颤心惊。

说起电的话题,姚大开的儿媳妇简春香快言快语:“我嫁过来12年了,在老家时有电灯照明有电视看,到这里没有电就很不习惯,这么多年除母亲来过几次外,家里的亲戚们都很少来这里,没电就好像低人一等,在老家说话都抬不起头,我还后悔当初出嫁找错了地方。” 

“缺电使我们的日子过得很苦”。简春香的丈夫姚贤周说起通电前的日子,就连连摇头苦笑。“过去照明用的平时都是桐油灯、煤油灯或者是松油脂,只有大年三十才在堂屋正中、厨房、卧室点上4支蜡烛,蜡烛燃尽就是休息的时间。由于没有电,我们人背马驮把稻谷拿到有电村寨去打米,50公斤付加工费2元,可对方嫌麻烦,我们只好一家一家地求情讲好话,这样循环多次了连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

熊坨组地处望谟县麻山乡严重的石漠化地带,全组原有17户人家,由于土地瘦簿,缺电无路,加之枯水期饮水困难,经济发展十分缓慢。7年前,这个组有11家不甘忍受贫穷的村民,相继迁到水、电、路条件较好的地方另谋生路。曾担任42年村支书的姚大开,为解决用电问题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组织无电户筹集电款,最终因山大坡陡,施工难度大、投资成本高而未能实现。

去年10月,兴义供电局将熊坨组列入笫四批“户户通电”工程,投入资金24.2万多元,经望谟县供电局工程队克服山高路远、运输难度大等种种困难施工架线,熊坨组6户人家终于告别祖祖辈辈无电的历史。通了电,姚大开的儿子姚贤周很快把饲养的40只黑山羊卖了,加上国家补助的9000元危房改造款,他用电打石砂,把住了几十年的木瓦房变成漂亮水泥平房。接着,姚贤周用卖猪的钱买了一台打米机,到乡集贸市场找个体户赊来一台21英寸的彩电、电视接收设备、影碟机和音箱,成为熊坨组第一家有电视机的农户,一到夜晚,男女老少云集这里,有的看到凌晨两三点钟还不愿离去。

“有电了,就是不一样。”在春节前搬进新居,姚大开高兴地宰杀了年猪。他说,盼电愿望的实现,让我们过了个“光明年”,我最想说的一句心里话,那就是“感谢共产党”、“感谢供电部门的‘户户通电’民心工程。

标签:兴义,户户通电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4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