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以“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这句话,埋怨自己做错某一件事或说错某一句话。由此,笔者想到了清代书画家、诗人郑板桥题写的“难得糊涂”四字题词,许多人还将其作为座右铭,时刻来教育自己。至于“难得糊涂”四字的含义,据说还有一段有趣的来历呢?
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有一年,郑板桥到山东莱州云峰山观摩郑公碑,晚上借宿在山下一老人家中,老人自称糊涂老人,言谈举止高雅不凡,两人交谈十分投契,老人家中有一块特大砚台,台质细腻,镂刻精美,郑板桥看了大为赞赏。老人请郑板桥留下墨宝,以便请人刻于砚台背面。郑板桥感到糊涂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并盖上了自己的名章:“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十二个字。砚台有方桌大小,还有一块很大余空,郑板桥也请老人题写一段跋语,老人没有推辞,随手写道:“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店不入富贵之门也。”写罢也盖上了方印,印文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看后,方知老人是一位情操高雅而隐居官员。见砚台上还有空隙,便又提笔补写了一段文字:“聪明易,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首,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这段文字传了出来,人们感慨其中富含的哲理,写成横幅挂了起来,“难得糊涂”一词,从此也就越传越广了。
从“难得糊涂”四字,赋予我们一个深刻的启迪:笔者认为,糊涂老人不糊涂,他身为一位情操高雅、光明磊落的隐居官员,由于厌倦当时社会官府腐败,争权夺利,自己宁愿高官不做,荣华富贵不享,而隐退野庐藏身。这与同时代郑板桥,为了大公无私,正义赈灾百姓,触犯了地方官员,遭受诬告,而被免去官职,退居家中,习作书画。他们之间具有志同道合之意。因此,郑板桥为糊涂老人题写的“难得糊涂”四字,其意义深长,富有哲理。
标签:郑板桥,难得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