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苑杂谈

文苑杂谈

乡村八大碗

作者:沈新荣  2010-03-08

八大碗,数百年来,是咱老百姓家传统的筵席标准,逢年过节红白喜事都离不开它。合肥有,武汉有,南京也有,上海更是有。浦东老八样如今还吸引着许多新老食客,天天门庭若市。乡村“八大碗”则不同,没有山珍海味,多是些土菜。在农村,人家一遇上红白喜事,这户人家就要办“八大碗”了。皖南农村里的人们仍然保持着百年前的古老风俗,这种风俗没有因为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

办“八大碗”这风俗无疑是农耕时代的特殊产物,它反映了我们的祖先渴望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社会理想。无论是哪一家有了红白喜事,也不管这家人有钱还是没钱,镇上的人们一律都要去帮忙,而且一帮就是好几天。从最初的借桌椅板凳锅碗瓢盆到最后归还家具,有始有终,绝不让主人家一家人劳累,颇有“摆起八仙桌,垒起七星灶”的架势。

办一次“八大碗”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单以吃而论,主人家至少须备下上好的猪肉,近百斤鱼(一般是鲢鱼),几十只鸡鸭等,至于蔬菜那就更多了。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八大碗”质量也须“与时俱进”。若是有哪家准备的东西少了,不够客人吃,人家当面不会说什么,背了会将这家人贬的一无是处,让你从此不好意思见人,所以人们宁愿多浪费点,也不希望别人说长道短。办“八大碗”不能太“水”(简单随便之意)是大家共同恪守的一条规则。 

办“八大碗”自有一班专门的厨师(一般在镇上饭店里请)料理,谁负责做哪一道菜都有明确的分工,不是“专业人员”你是插不上手的,最多只能帮这些“大师傅”们打打下手,只能干点杀杀鸡扯点鸡毛或是剖一下鱼这类非技术的工作,到了关键的工序的时候你就得靠边站。

吃“八大碗”的时候,农家大院里都摆满了桌子,每张桌子坐十人人,一次坐二十多桌,这一轮吃完了,下一轮接着吃,客人多的人家要坐好几轮才能将酒席摆完。每桌放两瓶酒,脾的白的都有,菜一道道的端上来(端菜需要几十人),说是“八大碗”其实根本不止八碗,荤的素的都有,满满的摆一桌子。那几十桌人同时在屋檐口下吃饭的场面实在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喝酒的喝的满脸通红,吃饭的风卷残云,人声鼎沸,我想粱山好汉聚义厅的热闹和豪爽也莫过于此,那一刻人世间所有的悲喜都被人们轻轻忽略过去。这样的场面往往要持续好多天,每年“八大碗”的丰富菜肴无一不见证着村民的生活水平在一步步地提高。

标签:乡村八大碗,沈新荣,宿松供电公司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4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