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苑杂谈

文苑杂谈

岁月有痕 魅力石门

作者:罗秀蓉    2010-03-15

石门是偏居安徽歙县南乡一隅的小村镇,在这与外界联系不多的边远山区,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 

石门的美丽传说

相传,向明太祖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政治主张的谋臣朱升,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向他的诸位功臣下手之前,即选择了告老还乡,隐居在南直隶徽州府(现安徽省歙县)的石门。一个名臣的隐退,给石门的人民留下了无数美好的传说。石门乡志载:朱升为迎接朱元璋的到来,派人修了一条长达60里的石板路,从浙江的马石桥一直通到石门,全部用青石板铺成,就是现在的古栈道。在石门村也修了三条青石板路,还准备好大批的粮草,这一准备就是三年,又建造了一座豪华的宫殿。最终接到了朱元璋的大军,并辅佐朱元璋,创立明朝。

——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由于石门村地处穷乡僻壤,交通闭塞,传说并没有给石门的百姓带来更多的福祉。建国之初,石门还是一个很穷的地方,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村里才自行发电,改革开放后进入二十世纪80年代才通了网电,在经历三十年间数次电力发展变革后,一条坚强的10kV电力线路终于架到石门乡的各个乡村,现在的石门乡是村村通电、户户光明。在这三十年不平凡的电力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无数电力人辛勤的汗水……

“老黑”和“小黑”落户石门

1975年的一天,石门村的道路两边竖起了木柱子,接着木柱子上面架好了木横档和铝导线,再接着挨家挨户的墙上和家里也架好了电线,众乡亲看在眼里、喜在眉梢,既好奇又兴奋,都说这是要通电了。“电灯”在那时可是奢侈品,只有城里人才能用得上,石门村的很多百姓因为足不出户,很少见闻,对电灯是怎么发光的根本弄不明白,也难怪他们好奇议论了。

终于有一天晌午,村支书煞有介事地对村民们说:乡亲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发电用的柴油机和发电机就快抬到村口了(那时不通公路,全靠人力搬运),夜里各家各户的电灯就要点亮了!

半个小时后,两只黑黑的“大铁牛”终于在村支书精心挑选出来担任本次重大抬运任务的健壮小伙们的一片哼哈声中落户石门,众乡亲闻讯后从各自家中跑来,围着两只“大铁牛”看了又看,好奇地问这问那。

村支书是村里喝过少许墨水的人,此刻,他说的每一句话在没有见过什么世面的众乡亲们面前俨然如当年明太祖颁发给众位大臣的一道道圣旨。他清了清嗓子大声地说:这台大机器是20匹马力的柴油机,小机器是和柴油机匹配的发电机,村里的后生小吴前阵子到公社里参加过柴油机发电学习培训,他会摆弄这些洋机器的。散了,散了,大家伙机器也看了,我看该回家干活去了,别影响小吴安装机器,晚上大家伙就等着点电灯吧!

这时,一位老者接上村支书的话茬子,慢悠悠地说道:“支书说的我们听不大明白,这俩家伙黑漆漆的,我看干脆管大的叫‘老黑’、小的叫‘小黑’吧!”

“对!对!叫‘老黑’、‘小黑’好!”大家齐声附和,说着、笑着,带上满足、兴奋四散开去……就这样,“老黑”、“小黑”走马上任,担负起那个特殊时期光荣而又神圣的历史使命——保证村民逢年过节或其他特别的日子里晚上亮堂不“黑”。

一度电和十斤米

80年代初,“老黑”和“小黑”终于光荣退休,因为石门通了网电。由于是村集体办的简陋电网,管理比较粗放,个别懂点电气知识的人成为了第一批“电耗子”,并且这种“技术活”很快就流传了开来。一向节俭的张大娘平时省吃俭用,一个月的电费也就两三毛的样子。可有一个月她家的电费居然达到了一块三,着实让张大娘吓了一大跳:这可是十斤大米的钱。再问问别的人家,那些彻夜灯火通明的“大户人家”电费也和她差不多,甚至有的人家一度电也没用完,照样是这么多钱。有人悄悄告诉她:好多人家都在偷电呢,村里电费按照每家每户电量核算以后,多余的损耗就均摊到大家头上了。不会偷电的当然吃亏啦----这话可不能对外说----说了也没人理会。张大娘又被唬了:电也能偷,那不成贼了?张大娘对此无能为力,因为她孤身一人,既不敢央人作“技术改造”,也不愿和“偷”字沾边,更不能扭转这个现状。这“十斤米的电费”,她一缴就是好多年。尽管村子里不断加大投入、不断规范管理,但群众们承担的电费还是居高不下。

“两改一同价”惠风进石门

农村电费电价管理混乱的现象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1998年5月,国务院办公会议决定加大六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农村电网的建设与改造位列其中。中央明确提出了改革农电体制、改造农村电网、实现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的目标。遍及全国城乡的轰轰烈烈的“两改一同价”大幕就此拉开。“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必浚其泉源。”有专家明确指出,“ 改革、改造和同价”三者的关系应当这样定位:体制改革是前提,改造电网是保证,同价是目的。基于这样的认识,理顺农电管理体制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两改一同价”的春风吹到了石门,农民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农村电费同价后,杜绝了农民不合理的用电负担。且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农村电力管理得到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保证,石门人们的电费也从改造前的每度电将近一元下降到五毛多,一下子降低了四毛。张大娘终于告别了“一度电十斤米”缴费的时代。同时,农电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也为农村最终实现电气化提供了充分的组织保证和人才储备。

“户户通电” 一个也不能少

历史的巨轮隆隆地驶进了二十一世纪。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的重视,石门人民也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同时,国家电网公司实施的“户户通电”也给石门人民带来了更多的实惠。2006年6月29日,随着最后一个施工现场合闸送电,歙县供电公司“户户通电”工程全面竣工,石门乡最后9个无电户也告别了“有烟照明”的时代 。 “电灯亮了,亮在我们的心窝里;电磨响了,乐在我们的心坎上;电视开了,我们第一次从这里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学校又多了歌声和笑声……”村民朴实的话语表达了“无电户”的共同心声。 

电,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成为农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源。如果说“户户通电”工程开启了农民享受新生活的序幕的话,那么,随着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推进,则将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民生活推上了现代化的征程。

除夕之夜 “雪”染的风采

“雪中送碳”那是一个久远的故事,当今社会“电”的功能比之“碳”而言已不可同日而语。试想想:如果在冰雪交融的日子里没有了电,那会是怎样寒冷的冬天?2008年1月,一场50年不遇的罕见雪灾席卷南中国,也给歙县电网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石门境内,几十处倒杆断线,歙县供电公司横关营业部责无旁贷,担任起石门乡的“抗冰雪保供电”的艰巨任务。

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自然灾害,在公司抢险救灾领导组的坚强领导下,横关营业部的抢险队员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漫漫雪山之中。营业部主任胡勤俭顾不上重病的老父亲,亲自带队面负责现场抢险工作。他做了总体安排做了部署:一是任何情况下都要确保抢险人员的安全;二是要分清工作主次,先高压后低压,先干线后支线;三是强调队伍纪律,确保执行力,做到令行禁止;四是要做好与乡村干部的协调工作。

灾害点均处于高山,气候恶劣,抢修难度很大。但再大的困难也不能动摇石门人民安享生活的决心;再狂的冰雪也阻挡不了电力人服务群众的脚步。在石门人民自发自觉的帮助下,横关营业部全体员工事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认真策划、周密部署、合理施工。他们鏖战石门近十天,经过了暴风雪的洗礼,终于在除夕之夜全面恢复石门乡供电。

雪,是那样的厚重,万家灯火把雪山点缀得如诗如画。烟花闪过,晶莹剔透的白雪给石门乡带来了新年的好兆头。正当人们都沉浸在高潮迭起的《春晚》之中时,横关营业部的工作人员,正踏着没膝的积雪,走在回家的山路上……

建设新农村,电力要先行

为更好地服务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地推进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歙县供电公司制定了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标准体系和实施纲要,重新调整和统筹规划了电气化建设目标。石门乡“新农村建设”项目拉开帷幕。

石门村3500米长的村主干道,是个“弯弯路”,村民们说“白天好行路,天黑行路难。”为保障村民集中居住点主要村道符合新规划要求,满足广大村民的夜间出行需求,让村民晚上行路不再难。歙县供电公司横关营业部为近4公里长的村道进行亮化工程改造。新立杆28基,架设低压线路3500米,安装路灯16余盏,圆满完成了石门村路灯架设任务。

2008年10月30日傍晚6时,石门乡石门村第一次像城市街道一样亮起了路灯。村民们纷纷走上街道,享受着电力带来的光明和快乐。这情景与“老黑”、“小黑”刚落户石门时候有些许的相似。村长朱连坤禁不住内心的喜悦,指着明亮的路灯,感激地说:“供电所帮我们装上了路灯,晚上路灯亮了,我们串门不要带手电筒了,心里也不会害怕了。这回村民们再也不用摸黑走路了,供电所温情服务助推了我们村的发展,功不可没啊!”

石门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淳朴的文化。这里山美水美,传说和神话更美。同时,石门还是旅游和避暑的好地方,那条是门人“礼让”给朱升的古栈道,正日益吸引着来自远方的朋友、“驴友”前来徒步。愿不断发展的歙县电力把石门点缀得更美,愿石门更多地撩开她神秘的面纱,向世人展示那独特的魅力。

标签:石门,岁月有痕,歙县供电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4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