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苑杂谈

文苑杂谈

戏迷

作者:骆凡    2010-04-27

现今的娱乐明星们都拥有大量忠实的粉丝,被歌迷、影迷或球迷们疯狂地追随着,而曾经在中华大地唱响多个朝代的戏曲已黯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不管戏曲艺术家们和新闻媒体做怎样的宣传和拯救,收效甚微,已然是昔日黄花。不过,在我生活的周遭,我常常见到几个我们地方戏曲的铁杆粉丝们。

我们县城地处赣西北,南接高安市,小城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近年来开发的罗田—京台千年古村群落让小县城已是小有名气,甚至于上了中央10频道的节目。在历史上小城也出现过几个名人、能人,这么看来,我们小城还是颇有些文化底蕴的。

采茶戏是江西地方小戏的总称,主要发源于赣南信丰、安远一带,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 赣南采茶戏形成后,即分几路向外发展,与当地方言和曲调融合,形成赣东、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个流派中又有不同的本地腔。高安采茶戏是高安的农民在蚕桑耕种之中,或在收获喜庆之际,有感而发信口引吭,一呼众和,管弦助兴,铙钹取闹,傩面雉首,相聚而乐,将方言有机地结合到采茶戏的唱腔中去,语言通俗质朴、唱腔淳婉清越,使之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戏曲的韵味,本地老表一听就懂,都乐于学唱,更便于传唱。

解放之初,采茶戏由民间走进了大雅之堂,由政府成立了专门的演出剧团,建造了用于听戏的大剧院。时过境迁,剧团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解散,剧场早就听不到铙钹管弦的热闹声。

外地人走在县城的街道上,不用过于惊讶县城人几乎每天都能见到一位蹬着一辆小三轮车的老人,通常不用走近你就能知道他的到来,从他三轮车上喇叭里传来的永远是高安采茶戏的选段。老人身材瘦小,着一身年代久远的绿军装,赤脚穿一双解放鞋。三轮车也是经过一番经心装扮的,整个三轮车看上去像一个搭建的微型舞台,车架用中国红的土布被面包裹着,用一些叫不上物件的小玩意作着装饰,重要的是安装了一套播放设备。他天天绕着县城街道转悠,迷醉于咿咿呀呀的戏曲中,俨然已成县城一道独特的风景。

自县城有蹬士(黄包车)以来,县城里又多了一景。有一车夫,三十岁上下的样子,模样还算周正,据传家境贫寒还不曾结婚。他每天早出晚归,边蹬黄包车边唱采茶戏,不管有无人坐他的黄包车,不顾有没有人愿意听,也不论是清晨、黄昏,亦或是夜半,总能听见那十分熟悉又很遥远的唱腔,他真正是活在戏曲中了。

在熙熙攘攘的农贸市场里,有这样一个摊位,长不过二米,摆放着几样干菜和几个品种的蔬菜,以备贩买。摊主是一对中年夫妻,在他们摊位的一侧一天不拉地支架着一个几个平方大小的黑白电视机,电视上轮番上演高安采茶戏《孙成打酒》等多个剧目。一旦兴致高,摊主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剧中唱腔来上一句半句,常常引人驻足观看、聆听。

张国荣主演的《霸王别姬》中有一经典台词:不疯魔,不成活。这名话用在戏迷们身上,再恰当不过了。

采茶戏源于民间又回归于民间。愿这笔丰厚的精神财富久久滋养这一方的人们!

标签:安义,戏迷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4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