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苑杂谈

文苑杂谈

牛棚映丰碑

作者:曹树春   2010-05-31

周恩来纪念馆矗立在江苏淮安市桃花垠三面环水,一面临风的湖心岛上,主馆建筑外形恰似过去江淮平原上拉水车的“牛棚”,寓意着周公为党为国为民拉了一辈子的“车”,不愧是人民大众的牛。

周恩来把一生献给了党,献给了国家,献给了人民,少小离家老大不回。他12岁离开家乡淮安,从此踏上了寻求真理,操劳国事的革命生涯。战争年代,周公戎马倥偬,没能回过家乡;建国以后,他为党为国为民操心劳碌,日理万机,更是无暇回家,但心中一直眷念着自己的故土。周恩来说过:“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是没有不爱家乡的。”他每次乘坐飞机要途经淮安上空时,都会动情地说:“这次经过我的家乡上空,如果天气好,能让我看一看故乡就好了。”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然而,周恩来一生以党的事业为重;国家的事业为重;人民的事业为重,从不顾及个人家事和私情,体现了共产党人“天下为公”的博大情怀。

位尊不泯济民志,权重不移公仆心。邢台发生大地震后,周恩来不顾余震的危险莅临灾区慰问群众,指挥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在河北一户农舍,他坐在门槛上与农民促膝谈心;在辽宁铁岭地运所村,他坐在农家的土炕上向大娘问寒问暖。苏北里下游地区自古横遭水患,民不聊生。建国后,周恩来根据毛泽东“一定要把淮河治好”的指示精神,在江淮平原上兴修水利,造福于民。1951年,他在北京会见故乡亲属时还牵挂着治水的事。“家乡还要挖一条大河,从洪泽湖一直挖到海边,那时就更好了。”后来当得知苏北灌溉总渠开通了,老人家宽慰地笑了。

人民的布衣总理,时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贴心。他把对党负责,对国家负责和对人民负责高度完美地统一起来,忠实地实践党的宗旨。

周恩来克勤克俭,艰苦朴素,为全党全国人民树立了典范。周总理生前用过的一条大浴巾,先后破了好几个洞,补一补又继续使用,被传颂为“百纳巾”。上世纪50年代初,中央领导供给制时期发给他一套睡衣,周恩来穿了20多年,穿破了补,补好了再穿。亲属们拿着这件睡衣,数一数补丁竟有204个。他穿的袜子全部织补了又织补,一个还是解放战争时期用于补袜子的板子,从西柏坡带到了北京,一直用于织补袜子。周总理穿过的衬衫,穿破了就换领子和袖口继续穿。

周恩来始终以勤俭为法宝,视奢侈为耻辱,过着俭朴的生活。这就是一个泱泱大国总理的为官之道,为人之本;这就是一个共产党人以廉为荣,以俭为荣,以勤为荣的真实写照。 

周恩来具有牛一样的精神;牛一样的品格;牛一样的情操;牛一样的风范。他逝世后,家乡人民以牛棚为造型,为他建造了一座纪念馆,为他树立了一块无字碑。是的,只有一生心怀于党,心怀于国家,心怀于人民的人,才能在全党全国人民心中树立起一座永垂不朽的丰碑。 

标签:牛棚,映丰碑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4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