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26日晚,全球性的“熄灯一小时”公益活动,得到各城市的极大响应,包括厦门。不过,质疑的声音也出现了。电力专家说,这个活动虽好,却违背科学规律,会对电网运行产生不利影响。(3月28日《海峡导报》)
据了解,“地球一小时”活动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倡导每年三月最后一个周六20时30分至21时30分熄灯一小时,旨在倡导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今年是“地球一小时”在我国登陆的第3年。据报道,那天我国共有86个城市、众多个人、社区、企业、学校熄灯一小时,并开始实践各自的环保改变。
在全球变暖及非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少的双重压力下,越来越多的城市、企业、个人参与到‘地球一小时’等环保节能活动中来,固然值得可喜,但这对保护环境,遏制全球变暖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因为人们在这一小时内节省下来的电相对于人类消耗的能源来说毕竟还是有限的。这不,去年济南市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全城节电约8万度,单个地看,数量不小,但和济南当年全社会200多亿度用电量来说,节能作用有限。何况一位电力专家还说:“地球熄灯一小时”活动,“从宣传节能节电的角度可以理解,也值得大力宣扬,但从电网运行的规律来说,则是不可行的”。因为如果众多用户在同一时间参与“地球熄灯一小时”活动,又在同一时间开灯,或多或少会对电网造成冲击,这对电网安全运行不利。他建议,那天要错时熄灯。
笔者认为:“地球一小时”只是一个倡导公益环保形式,仅仅是作为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启动人们低碳生活的一个开始。而它更深层的意义在于通过这一个小时熄灯行动,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当意识深入思想,当思想化为大家的日常行动,那对于全球节能减排事业的贡献就会成几何级数倍增。正如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所说,“地球熄灯一小时”表达的其实是一种态度,传达的是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地球的希望和决心。何况环保、低碳并不是高深的课题,很复杂、很难做到的,相反,在我们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上就可以做到。比如随手关掉不用的电脑、少用空调多开窗、尽量不用塑料袋、少开私家车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
然而,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人、许多单位并没有做到。这不,尽管建设部早就明文规定,“各城市不得再在城区主干道大范围使用多光源装饰性庭园灯,景观照明严禁使用强力探照灯、大功率泛光灯、大面积霓虹灯、彩泡、美耐灯等高亮度高能耗灯具。”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但现实却出现:不少城市近些年来的“亮化工程”却更加“刺眼”,这与其参与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倡导的理念恰恰相反。正如“地球一小时”推广大使李冰冰所说:“希望大家不仅要在今天发扬地球一小时精神,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也应该继续发扬。保护环境应该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习惯。”
笔者曾看过这样一则公益广告:“水是生命之源,请注意节约用水……否则,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当前我们不仅要节约用水,更要保护我们身边的生态环境。而保护环境关键是平时要把环保理念落实到行动上。正如WWF(中国)首席执行官关德辉所倡导的:让我们将“地球熄灯一小时”作为通向可持续未来的起点,改变我们的商业和生活方式,用行动扮靓地球。否则,“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不是危言耸听。
标签:节能环保,节能,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