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去延安,是在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四月上旬。
去的当天因到达的很晚,当地接待的友人说,你们从江苏来,我们就不住宾馆了吧,我带你们去住窑洞。
说着,车借着路灯明亮的灯光在延安市区七拐八绕,不一会工夫,车在一座山脚下停下。我们提着行礼,沿着山坡方向往前走去,走了不一会,只见山的一面,从半山腰往上象是梯田叠叠层层、错落有致,有七、八层窑洞,每层从东往西有30多个窑洞一字排开,而且,每个窑洞前面还挂着个大大的红灯笼,在月光下显得尤为特别、壮观和好看。进入窑洞内,也都是清一色的宾馆式配制,有2张标准床、有大彩电、有洗漱间、还有淋浴房,给人的感觉这哪里是窑洞,纯属是个三、四星级的宾馆,并且富有时代的气息。安顿妥当,接待的当地友人客气的说,这是延安的窑洞宾馆,是市政府为配套开发旅游项目投资开挖建设的,虽然条件不乍地,不能跟你们内地宾馆比,但是它有一定的知名度,无论是旅游的旺季还是淡季这里的生意挺红火。现在来延安的人说,到延安不住窑洞等于没来过延安,听着友人的介绍,同去的朋友都点头称是。
窑洞冬暖夏凉,这令我们这些南方人匪夷所思,无论是在过去的艰苦岁月,还是现在的现代化生活,陕北人在其中都享受着泥土带给他们的温暧与清凉。以我在延安的观察,凡窑洞,均向阳,高原充足的阳光照射着窑洞,那些花格子窗像一只只艺术的手指,剪裁着阳光,渗入窑洞的光线就线条丰富。于是,在杨家岭和枣园,我看到了一些普通的窑洞,它们的门和窗一律向着太阳敞开。每一处院落,基本上以若干个窑洞连成一体,独门独院,要不是窑洞上面挂着当时主人居住过的姓氏红漆标牌,显示出这里的主人曾经不同凡响的身份,我还真以为这是陕北极普普通通平民百姓住的窑洞。
我站在这些窑洞前沉默深思,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巍巍宝塔山,滔滔延河水,虽然这些是我学生读书时的记忆,但是,身临其境,心想,眼前的这些窑洞,可能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窑洞,或许也是世界军事史上面积最小的指挥机关,它们的主人当时在这些泥土挖出的洞穴里,指挥着一场人民战争,印证着这里主人经历的岁月沧桑。
毛泽东也曾是这里窑洞的主人,他曾居住在杨家岭和枣园。在延安的窑洞生涯中,毛泽东写出了著名的《论持久战》、《矛盾论》、《实践论》和《论联合政府》等宏伟巨篇。人人皆知,毛泽东毕业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自从走上革命道路,他老人家从不佩枪,但他却将他的对手打得落花流水,落荒而逃。正因他亲自撰写的那些文章,散发着哲学的光芒,在很长一段时期,成为中国共产党经典与建国的范本。听友人介绍,毛泽东撰写的《论联合政府》是在枣园,我站在那窑洞前看陈设,以现在人的眼光看上去十分简陋,但是光线充足,非常安静。在日照充分的陕北,毛泽东可以在一个安静的窑洞里,开始他的思想漫游,并且在战争中,实践着他的理想。
延安的窑洞对于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意义深远。窑洞与泥土紧紧相拥,没有泥土也就没有窑洞。毛泽东对泥土有着天然的感情,他最终选择延安的窑洞作为革命的根据地。没有人会想到,延安的窑洞,将会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毛泽东手握的那只毛笔,很轻,他留下的痕迹,却很重。
我们边走边看边思索。陪同的友人说,毛泽东早期在延安住的窑洞是没有电力供应的,他在撰写那些经典著作时,都是依靠油灯照明,不象现在延安窑洞宾馆,虽然条件差点,但电灯通明。是啊,我想,或许油灯只能照亮毛泽东笔下的稿纸,但微弱的灯光在延安的夜色中却显得温暖而灿烂。延安的普通百姓大概不能轻易见到这夜色中的光明,但无数在延安或者远离延安的眼睛,却能看见这盏明灯。后来的事实证明,延安窑洞夜色中的这盏灯,燃烧并且燎原,照亮了中国广袤的土地。
标签: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