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农网改造后,俺家电灯亮了、电视不在一闪一闪,再也不用半夜起来打米面了………。” 4月27日,笔者来到重庆市武隆县白云乡红星村采访,所见所闻,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农网改造给农民带来的欢乐。
“灯泡像个煤油灯,电视买了不能看,水泵放着不能转。”这是红星村民过去用电的真实写照。然而,2009年在那里进行的农网改造,使他们彻底告别了这段历史。
红星村山高坡陡,沟壑纵横,自然条件恶劣。在农网改造前,该村电线破损严重,部分线路甚至用铁丝、铜线代替,每千瓦/时电价高达1.5元。由于变压器容量小、导线老化,线损高,输送到农户家里的电压只有100多伏,灯泡不亮,电视不响,机器不转,打米磨面还得往返几公里到山下,在农忙季节村里都要拉闸限电。为了节省电费,平时村民一吃完晚饭就熄灯睡觉。“离变压器远点的人家,电视不是出条纹,就是图像变形,逢年过节想看个联欢晚会也看不成”, 村主任张燕对过去的窘境记忆犹新。
2009年3月,一听说国家电网武隆供电公司要改造该村的电网,村民非常支持,新装了变压器,接通了35千伏长坝,将10千伏线路全部重新架设,供电质量得到了根本性好转,全村286户村民安装实现了一户一表。
电网一改,许多村民立即买回碾米机,高兴地说:“电力充足,电价又大幅降低,现在,我们可以随时用打米面了!” 农网改造后,农村电网的可靠性、安全性不仅明显提高,给农村送去了光明,更为重要的是,它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农网改造后,红星村的电价由1.5元/千瓦· 时,下降到0.52元/千瓦· 时,降幅超过大半。广大农民兄弟真正实现了用上电、用好电,用得起电,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笔者在采访的时候,很多群众都说,农网改造不仅是点亮了农舍里的电灯,更是点亮了农民发家致富和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一盏“明灯”。难怪村民们都亲切地称农网改造为“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
在红星村,烟农杨忠亮以前由于电价高、电压不稳定,一直都不敢大胆用电。农网改造后,他立即扩大了烟叶种植面积,用电恒温烤房代替了传统的燃煤烤房,烟叶收成比以前翻了好几番。杨忠亮说,如果不是农网改造,他根本无法扩大投资。该村村长魏小林告诉笔者,农网改造后,该村的农业动力用电量大幅增长,有效地促进了烤烟生产的发展。
“一根根银色的电线,无声地穿越田野和村庄,把稳定的电能送到每一户农家,仿佛有一股股暖流在千家万户之间流淌。
标签:武隆,农网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