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苑杂谈

文苑杂谈

“报喜不报忧”之风何时休?

作者:王岳斌 刘纯银   2011-05-05

【本网讯】“对不起我打断一下,你的发言能不能少讲点成绩、多谈些问题,我们今天主要是来督促完善上海食品安全监督中的问题。”这是4月29日上海市政协副主席蔡威在上海市政协重点促办“完善食品安全监督体制”提案专题协商会现场的话,令正在发言的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相关负责人有些尴尬。(5月1日《新华每日电讯》)

在笔者看来,蔡威副主席在促办“完善食品安全监督体制”提案专题协商会的上述插话,表面上是对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相关负责人的一种间接批评,其实恰恰反映了他那种求真务实的精神,更是对当前少数领导干部信奉的“家丑不外扬”的传统理念和“报喜不报忧”行为的有力回击。恕笔者直言,其实在全国其它地方,同样或多或少地存在这种“家丑不外扬”“报喜不报忧”问题。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地方甚至还存在网上流传的“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国务院下文件,一层一层往下念,念完文件进饭店,文件根本不兑现”的坏习惯。

当前,尽管不少单位或部门都把“党务”“政务”“企务”公开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并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开展此项活动。但在所开展的各种公开中,社会各界群众都有一个共识,即在报喜报成绩的多,报忧报失误的少,特别是工作和决策的失误很少公开,甚至是大事化小事、小事化了事。既便是公开也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

为什么一些单位或部门不愿意公开“党误”“政误”和“企误”呢?其主要原因,一是领导干部怕丢“帽子”,影响自己的仕途、二是领导干部怕失“面子”,影响自己的威信。其实“党误”“政误”“企误”公开后并非有想象的那样后果。古人曾说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后不知道改正错误。同样,有了“党误”“政误”“企误”并不可怕,公开它也没有什么。关键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怎样坦诚地面对自己的过失、怎样探寻纠正过失的对策。只要在以后的工作和决策中避免和减少失误,这样的领导仍然是人民群众欢迎的、值得人民信任的领导。更何况有了问题,出了错误,敢于公开,这正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体现。也只有敢于讲实话、讲真话,公开错误,才能接受群众的监督和批评,才有利于更深入的认识问题、有效的改正错误。

常言说得好:“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真心期待我们的领导干部能从“少讲点成绩、多谈些问题”告诫中反省反省。别让“党务”“政务”等公开仅流于形式,别拿“党务”“政务”中的成绩来忽悠群众,这样只会破坏干群关系,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同时,为了减少失误,更应该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研究咨询工作,尤其是重大工程项目和涉及到老百姓生产、生活中的切身利益的项目,应该经过专家深入的调查研究、广大听取群众意见,充分论证后再做决策,避免决策的盲目性、随意性等,努力降低失误的成本和风险,最大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同时,还要进一步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反对弄虚作假、好大喜功的浮夸作风。只有真正做到胸怀大局、淡泊名利,才能保证成绩面前不张扬、荣誉面前不伸手、责任面前不推诿。“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相信,只要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带头践行“少讲点成绩、多谈些问题”,过去盛行的“报喜不报忧”之风就会一去不复返。

标签:报喜,不报忧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4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