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苑杂谈

文苑杂谈

母亲的缝纫机

作者:王文哲    2011-05-05

【本网讯】母亲年轻的时候,是村里有名的巧妇。同样的棉线,同一架织机,织出的布恁是要比旁人的毗实些;同样的布,经了她的手,便能做出改样的衣裳。大娘婶子们农闲时,总爱聚集在我家的小院儿,让母亲剪一个时新的鞋样,或者把不合体的衣裳改瘦或者放宽,更有那爱美的邻家女孩儿,羞涩地坐在院当中的方凳上,小声地告诉母亲她想要的头发式样。

最初的农村,一切针线活计全靠手工。后来,有钱的人家相继都买了缝纫机。倘若是粗枝大叶的女人,有与没有,不会有太大的分别,但如母亲那样的心灵手巧,倘若是有了一台缝纫机,该又会做出多少耀亮村庄的衣裳?而她竟不能有。

记得有一年春节前夕,母亲生病了,发着高烧,可是不懂事的我却只关心我过年的新衣还没有做好,我甚至因为母亲的进度太慢而又哭又闹。年三十儿晚上,我的那件花上衣还没做好,母亲坐在床上,背贴着墙,脸色白的吓人,额头上满是细密的汗珠,拿针的手也在微微地抖动,可她强撑着一直缝到大年初一的清晨,才为我的新衣钉上了最后一颗钮扣。这样的时候母亲常会自言自语地说,要是家里有一台缝纫机就好了。

一直到全家随父亲去了部队,母亲才有了一台“红梅牌”的缝纫机。那天的母亲便如小孩儿般雀跃,她微笑着,用手摸摸这儿,抚抚那儿,仿佛是一个人等了很久,终于见着了她的梦,却又怀疑着它的真假,于是需要通过一次次触摸,才愿意相信自己的眼睛。

之后,母亲又买回几本关于裁剪的书,开始用心琢磨。因为害怕损坏了布料,她总是先在报纸上画出图样,剪下来,再把图样贴在布上,一块儿一块儿地剪,然后快乐地踩着缝纫机,把它们拼成一件想象中的衣裳。于是少年时的我,便会以喇叭裙、泡泡袖成为别人眼中别样的风景。每每听她们以那样羡慕的语气问我:在哪儿买的?我便会以万分自豪的语气说:不是买的,我妈做的!我的少年时光,便因那些美丽的衣裙而美丽了许多。

因为有了缝纫机,母亲就多了一个爱好---逛布市,因为她总能从“万布丛中”淘到既好看又便宜的布头儿,然后依布裁衣,用她的缝纫机把它们做成一件件漂亮的茄克、马甲、裙子、风衣、甚至样式各异的旗袍。母亲说在她的眼里,任何一块儿布都是宝,哪怕是裁下的那些布条儿布尖儿,她也从不舍得扔掉,她会在每年端午节的时候,把它们翻出来,为小侄做出一个个可爱的香包。

冬天来临的时候,是母亲较为忙碌的日子,院里的阿姨们拿来各种图案的花布,要母亲为她们的孙子孙女裁制罩衣,看着那些经她的手完成的五颜六色的罩衣穿在院中大大小小的孩子的身上,母亲总是笑得很灿烂。

有时我想,她是真的喜欢,喜欢裁剪,喜欢服装,喜欢听缝纫机的“嗒嗒”声,仿佛那声音已成了她生命的一部分,不忍割舍,不能离弃。

50岁时,母亲退休了。本想着终于可以好好歇歇了,谁知她不吭声报了个服装裁剪中级班,竟又背上书包,搬着她那台缝纫机去上课了。

天天吃完晚饭,就见她戴上老花镜,伏在桌子上,仔细检查作业本上的图纸是否有画错的地方;或者拿出一件做好的衬衣,兴奋地告诉你这是她今天的作业,课堂上那个年轻的老师又是如何表扬了她这个班上最老的学生。

她一边抱怨着:“眼花了,腰酸背疼,记性也差。”一边又说:“明天还要去,明天要上新课。”

现如今,已少有人再穿做的衣裳,而我也明白母亲的心,她的执着,实在是为了追寻一种她曾经非常想要的快乐。

标签:母亲,缝纫机,荥阳市电业局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2,010-63231638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