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写在游记前:1927年秋,毛泽东、朱德等共产党人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在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因而井冈山被称为“革命摇篮”。
对于井冈山,自小就有很多的光辉词语教育在心中——星星之火、革命摇篮、闪闪红星、八角楼上的灯、朱德的扁担……。不仅是历史,而且是语文,甚至音乐;也不单是散文,而且还有诗词、歌曲;也不限于是真实的故事,而且有富含色彩的传奇;也不光是硝烟弥漫的战争,而且更有众多光辉灿烂的人物……,前不久公司组织先进党员赴江西旅游,在井冈山参观,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接受革命的传统教育,而自己也有幸名列其中,心中很有一种按捺不住的喜悦。
旅程的第三天从庐山到井冈山,清晨驱车七个多小时,时至下午到达了井冈山著名的景点茨坪镇,在群峦叠嶂的万山丛中,如果说井冈山是一朵盛开的莲花,四周群山是重叠的花瓣,那么坐落在崇岭台间的小盆地——茨坪就是花蕊了。作为当年井冈山革命斗争的中心,原来以为这里会是相对的落后,可沿途所走的路——平坦而悠长,所见的景——优美而秀丽,所接触的人——满足而自豪。这里真的已经是一个很现代而成熟的旅游城市了,尤其是宾馆饭店更是鳞次栉比,这也许就是所谓历史的改天换地的作用吧,
参观的第一站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坐落在茨坪中心的街道上,馆内分五大部分、七个陈列室,系统全面地记录了中国工农革命红军从1927年9月直至1930年期间的整个历程。在这里,跟随着讲解员,我们不仅看到了当年井冈山的主要事件、人物叙述,更看到了很多珍贵的文物,对当时的斗争形势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当时的环境有了直接的认识与接触。注视着一件件朴实无华却又弥足珍贵的革命文物,我被井冈山精神深深触动和震撼,更深深认识到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井冈山精神是伟大而永恒的。但若是想短时间内想从中理清“井冈山根据地是怎样从小到大、发展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上最著名的圣地”的发展脉络还是很困难的。
参观完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我们来到了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到达陵园,人自然变得肃穆起来,一种崇敬从心理油然升起。陵园由纪念堂、碑廊、雕塑园、纪念碑四大部分组成。进入写有“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九个烫金大字的横式牌坊园标所组成的园门后,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109级台阶,而威严肃穆的纪念堂就矗立于山间。宽阔的平台台阶分为两组,第一组49级,象征49年新中国成立;第二组60级,寓意陵园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六十周年的87年建成。踏上长长的阶梯进入到纪念堂,我们一步步向烈士靠近。纪念堂内设有瞻仰大厅、陈列室、吊唁大厅、忠魂堂。在瞻仰大厅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对着正面汉白玉墙面的“死难烈士万岁”鞠躬,他们是无数为了党和新中国的建立才长眠于此的革命先烈啊!在大厅内放置的花圈、花篮,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井冈山时向烈士们敬献的,有社会团体及旅游观光团敬献留下的。瞻仰大厅后面为吊唁大厅,四周墙面嵌刻着井冈山斗争时期壮烈牺牲的烈士英名录,而许多为革命而牺牲却没有留下姓名的先烈则尽在无名碑了。一将功成万骨枯,在革命的历程中,有的人等到了成功那一天,更多的人则为了成功而过早离去,而无名者更值得尊重。
离开烈士陵园,放下行囊住进旅店,已是傍晚。吃完饭后,晚上我与同事走在茨坪天街上散步。天街的建筑均是典型的徽州风格,粉墙黛瓦,是一处典型的现在所谓综合性商业项目。商街已经处于最后阶段的开发与销售,绝大部分部分已经运营。街内聚集了各种各样的特产——云雾茶、翠绿茶、野果糕点、竹笋、茶树菇、竹制工艺品、以及根雕、古玩、艺术品等等。华灯初上交相辉映,夜色阑珊让人流连,夜晚的革命老区也是别有一般风味。
第二天早饭后眺望窗外,小雨如丝,祈祷着它一会就晴掉,因为接下来将有五龙瀑之行。可惜天不随人愿,到达时,小雨依旧,想必我们是没有眼福了,只好带着那么点的遗憾。
听导游讲,五龙瀑的形成是:溪水冲击小井峡谷后,陡然跌落绝壁之下,又连续飞下四级断崖,形成梯状的五个气势磅礴的瀑布和深潭。而最好看的两个瀑布是最大的碧玉潭和惟妙惟肖的仙女潭。于是我们自上而下漫步游览下来,多少有了一点长征的味道,风景在路上,只要注意欣赏,人在旅途永远都会有风景,是不会觉得走路的单调与疲惫的。
漫步了一会,首当其冲映入眼帘的是五瀑中最大最壮观的碧玉潭,瀑布落差达67米,水声震耳。在瀑布的中上段,崖壁褶皱,酷似观音坐莲,将甘露洒向人间。瀑布泻入深潭,潭水晶莹清澈,碧蓝如玉。而后一路上路经了锁龙、珍珠、击鼓三个瀑布都是秀丽异常,最后来到最小的仙女潭处,近看仙女瀑真是象极了一位曲线分明.体态柔美的仙女,正在翩翩起舞,曼妙的腰肢扭动着,真是栩栩如生!回程时我们坐缆车自下而上的在空中俯瞰一遍五龙瀑。坐在缆车上,观望这龙瀑,潭潭无俗水,瀑瀑似神女,只可惜大雨滂沱,窗外是一片模糊,无幸一览美景啊!!
中午到了饭店,因为是在旅游区附近,自然是看看有没有红米饭、南瓜汤了。也许是饭店的问题造成的,红米饭成了红米粥,南瓜汤成了蒸南瓜,东西一旦程序化、商业化了就会失去原汁原味。回想当年,红军当时是吃不饱的,在困难的境遇中,对于一切苦都不以为苦,而把一切苦都当作了乐的。
午餐过后,雨却越来越大,我们曲曲折折,环路绕山,直奔黄洋界。“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其实如今由于公路的直达,人们已经很难领略到从前的险峻,从看风景的角度更注重的是云海了。站在黄洋界上举目远眺,群山起伏,云雾弥漫,白茫茫的云海如白棉素绢四处堆积,如烟波徐徐飘飞,淹没了群山的许多山峦,云在险山之上呈现出一种别样的柔情。听着导游的讲解我们了解到,黄洋界哨口是当年中国工农红军扼守井冈山的五大哨口之一。有着“一人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一场胜利的黄洋界保卫战随着毛泽东同志的那首《西江月·井冈山》“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让这里美名扬。还有1965年5月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黄洋界都可谓“诗”出有名。在黄洋界纪念馆里,我们观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3D电影“黄洋界保卫战”,通过电影特效,我们仿佛至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体会到战争的残酷,这让我们更加明白今天的幸福是那些英勇的前辈用生命换回来的。
看完让人久久不能平静的电影,我们前往黄洋界境内——大井的毛泽东同志旧居。大井旧居旧址有:会议厅、毛泽东、朱德、陈毅、王佐、宛希先住房。这些房屋都是后来修复的,先前的原屋早在一九二九年二月就遭敌人烧毁,仅剩的会议厅的一堵残墙,修复时被镶嵌在了新墙中,上面也布满了“伤痕”, 很值得一看。
再往后走,毛泽东、彭德怀的故居在一起,不远处是朱德、陈毅的故居。当年毛泽东就和红军战士住在一个院子里,房间都狭小异常,真的是可以用“一席之地”来形容,很难想象他们是如何来得到很好的休息的。故居后面是当年毛、朱检阅战士操练的地方,同时还种有两株神奇树。这两棵树大树曾经与共和国的命运紧紧相连,三枯三荣。听来让人无不惊叹,颇为传奇,让人不禁感叹大树之灵性。两棵树给人的感觉似乎更象征着毛泽东与朱德两位伟人的合作。脚踏在革命先烈曾经战斗过的红土地上,瞻仰着一处处历经风雨却风采依然的革命旧址,它们必将代代相传,源远流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井冈山的旅程就要结束了,开始有点留恋井冈山。人们都说,上井冈山光荣,下井冈山亦光荣。我从精神上得到了一次非比寻常的熏陶与洗礼,从思想上得到了很多的感悟与心得,尤其对井冈山有了多角度新的认识,对井冈山精神的内涵有了深刻的理解。
别了,井冈山。别了,红色摇篮。
标签:红色摇篮,井冈山游记,游记